《春天不是读书天》对我国当下青春题材影视作品的借鉴意义
徐红艳
1986年,美国青春片《春天不是读书天》的上映,在大范围内引起了热议。本片导演约翰·修斯堪称20世纪末的金牌喜剧人,他拒绝给“青春”一词下定义,而是致力于用镜头呈现出少年时光的不同形态。《春天不是读书天》讲述了高中生菲利斯和朋友们为期一天的逃学经历,对升学、恋爱、家庭等与青少年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进行了深度讨论。光阴飞逝,时隔30年,这部影片仍然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为我国当下青春片泛滥的电影市场提供了丰富借鉴。
一、 贴近生活实际的主人公形象
青春电影以校园生活为主题,为了丰富故事情节,导演一般会突出表现角色的与众不同。细数我国近年来的青春片,从《老男孩》到《何以笙箫默》,多数影片的主人公总是拥有“校花”“学霸”一类的头衔。这些附加词语仓促地为角色下了定义,缺乏对人物性格的深度发掘,导致观众被主观带入,失去与影片的互动机会。贴标签的做法很可能会造成角色形象的脸谱化,这无疑是人物塑造上的失败。在影片《春天不是读书天》中,导演放弃了过多的侧面烘托,而是全程跟随菲利斯的脚步,由观众自行品评人物性格。
菲利斯并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为了给自己争取一天的假期,他骗过了父母和老师,并且将好友凯伦、思朗邀约出来,三人共同度过了难忘的一天。他能歌善舞,在狂欢节的游行车上即兴表演,丝毫不惧众人的目光;他调皮逗趣,用电子琴和假人制作物理装置,完美混过父母的检查;他真诚善良,帮助凯伦走出了家庭阴影,能够理解朋友的苦衷。菲利斯,这个少年身上有一种独特的青春气质,年轻的面孔、无穷的活力、耀眼的自信,所有事情都能应付得游刃有余,他足够洒脱,却不至于让人觉得离经叛道。最令菲利斯出彩的剧情是他们的免费午餐,三人去高级餐厅蹭饭,因为没有邀请函,被门卫厉声叱责,菲利斯突发奇想,冒充芝加哥香肠大王,现场串通思朗,演出了一段完美的双簧,让门卫信以为真。一个如此聪慧活泼的少年,自然深得同学、师长乃至镇上居民的喜爱。
“人生苦短,如果不经常停下来看看,你会错过很多事。”这句属于菲利斯的经典独白,巧妙地勾勒出一个伶俐的少年形象。菲利斯帅气、机智、善良,集众多优点于一身,同时,导演也没有避讳他身上顽皮、冲动的小瑕疵。优点与缺点的兼顾,共同构成了这个贴近生活的天才少年形象。部分青春片塑造出的人物总是极其完美、毫无缺点,过度发掘了电影角色的艺术性,而忽略了人物本身的现实性,这类偏门艺术创造出的只是华美的空中楼阁,缺乏实际内涵和现实意义。相比于脱离生活的完美人物,这种写实的角色塑造方式更加恰当,优缺点兼具的设定亲切讨喜,像菲利斯一般生活在我们每个人身边的主人公,才能够充分引发代入感,勾起观众对青春的美好追忆。
二、 配角设置有力衬托和建构主体
导演约翰·修斯一直致力于通过镜头展现青春的多面性,在他的作品中,观众可以看到不同生活状态的青少年,他们或生活优渥,或命运多舛,正是這些零碎的人格,组成了多种语态下的少年群体。为了体现青少年生活的各个方面,影片紧紧围绕主人公菲利斯,塑造了一系列生动的配角形象,更全面地展现了上个世纪80年代美国少年们的生活百态。
在这部影片中,最能衬托菲利斯的性格特点的两个人物是凯伦和珍妮。他们都是菲利斯最为亲近的人,却生活在困扰之中,正是菲利斯帮助他们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凯伦家境优渥,但父母关系紧张,父亲的控制欲造成了他的优柔寡断。从最初的怯懦到最后的勇于反抗,凯伦的性格变化受菲利斯影响很深,菲利斯的独立自主,让凯伦感到羡慕和一丝崇拜。在片中,凯伦的家位于偏僻山区,整栋建筑如博物馆般精致而冷清,他形容父亲为“爱车胜过爱子”,将自己当作一个物品来控制,完全剥夺他的发言权。凯伦父亲的法拉利更是本片的一个重要道具,在影片开始,这个有些软弱的少年反对菲利斯借用这辆车,害怕父亲最爱的座驾出现闪失,当他意识到停车场员工私自驾车兜风时,一向少言寡语的凯伦爆发出一声狂躁的尖叫,最后,他竟然亲手毁了父亲的豪车,这象征着凯伦正式告别过去懦弱的自己。脱离生活在父母的羽翼下的生活,决然成长为独立的男子汉,青春的蜕变用一件小事就足以证明。
姐姐珍妮则对菲利斯感到不满。在家里,弟弟占据了父母更多的关注,在学校,弟弟屡次逃课却仍未被记过,在他装病后,焦急的同学们甚至为他组织捐款。这一系列事件刺激了珍妮,她嫉妒弟弟的得天独厚,想尽办法要抓菲利斯的现行。但是,在影片的最后,菲利斯用自己的善良与关心,让珍妮懂得了释放,也让她真正明白了问题所在。原来,姐姐的痛苦只是自寻烦恼,一个人的快乐取决于她自己的心态,而不是别人的做法。当惊险刺激的一天结束,所有的误会和矛盾都随之解开,一切的根源只是青春的不成熟性和不稳定性。年少时常有的负面情绪,最后都会成为每个人独一无二的青春经历。
三、 完整而流畅的影片情节线索
电影《春天不是读书天》在剧情方面最为突出的特点便是线索明确,整部影片围绕着菲利斯一天的逃学经历展开,用100分钟的时长,全面记录了发生在短短一天中的悲欢离合。导演凭借以小见大的手法,将短暂的一天漫长化,通过菲利斯三人的刺激冒险,细腻地表现了80年代青少年的心理与思想变化。
一个无话不谈的好友,一场纯净美好的恋爱,一次充实有趣的冒险经历,这些都是我们每个人青春时代的梦想,在《春天不是读书天》中,它们都被菲利斯一一还原。而这一切不过用了短短一天,像一个短暂而淋漓尽致的美梦。影片开始的契机非常偶然,清晨的一缕阳光,让少年突然厌倦了学校生活,决定叫上心意相通的伙伴,来一场轰轰烈烈的逃课之旅。菲利斯没有去歌舞厅和酒吧,也没有去挑战社会的底线,而是度过了真正充实的一天。3人驾驶着凯伦父亲的爱车,肆意驰骋在芝加哥的街道上,登上摩天大楼的顶层,处于35英尺高空下的一切景色都以平静的姿态展示出来,只有主角3人处于最中心的位置,萌生出一种青春的自信和理想。他们冲进博物馆,在名作《大碗岛上的星期日下午》面前停留,在美丽幽深的窗口驻足。尽管身边都是衣着正式体面的成年人,他们依然我行我素地穿着牛仔裤、皮夹克,丝毫不在意来自成人世界的目光。与此同时,镜头猛地转向学校,操场上,上体育课的少年们绕着跑道漫无目地奔跑,老师们念叨着:“你们将来一定要出人头地!”两相对比,展现出导演对教育制度的反思,当青年们被套上沉重的利益枷锁,青春的亮色也就此剥落。同样是一个阳光晴好的午后,菲利斯与同学们的选择究竟孰优孰劣,将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循规蹈矩的服从学校的安排是一种选择,冲出束缚,用更有意义的方式度过一天同样也是一种选择。在修斯的镜头中,逃学并不代表无所事事,触碰社会道德的底线,相反,片中的逃学只是一种逃避规则的符号,它象征着比默守陈规更加新奇而有意义的事物。修斯并不认为反叛是绝对的反义词,而是着力描写青春的勇敢无畏,正是这种勇气,为平淡的生活点缀上难忘的快乐。
“当清晨醒来的时候,你是否知道今天会这样度过?”菲利斯向凯伦提出的问题,同样也是每个人青春的问号。这样一个风和日丽的好天气,与其默守陈规坐在座位上,不如冲出校门来场冒险,在无规则的世界里尽情游戏,暂时放下学校里的金科玉律,忘却现实世界的烦恼。既然青春给予了我们资本,又何必永远循规蹈矩?
四、 明丽气质与暖色调的相映成趣
在约翰·修斯的作品中,青春不是争斗与叛逆,不是离别与无奈,人生中最美好的年华,应该用爱来表达。在《春天不是读书天》中,导演摒弃了暴力美学和极端主义,敏锐地捕捉到了青少年的心理变化,用平实快乐的美好,替换了张扬的荷尔蒙,从而让青春变得纯净,充满了爱和希望。
约翰·修斯在本片情感基调的把握上,秉承了他一贯的作品理念。无论是《十六支蜡烛》,还是《早餐俱乐部》,以及使他名声大噪的系列喜剧片《小鬼当家》,修斯都一直坚持着清新写实的风格。这部作品已经初步具备了《小鬼当家》的雏形,显得幽默而低调,尽管影片也涉及到了亲情冷漠、交通治安意识淡薄等问题,但并不显山露水,而是通过喜剧的形式将冷色转暖,融入本片的整体气氛。
“迷茫”这个词汇总是出现在青春片中,《春天不是读书天》也不例外。尽管菲利斯是个乐天派,但他心中非常明白,三人很快就要各奔东西,思朗要继续留在高中学习,她和菲利斯现在非常相爱,认定了对方是自己的终身伴侣,但没有人能准确无误预言未来。凯伦则更加直接表达了自己对未来毫无打算。友情、爱情和职业的不确定性,的确令人无奈和伤感,但导演没有让他们成为影片的主流,修斯和菲利斯一样坚信“及时行乐”的人生哲学,至于未来的事情,自然而然地交给未来安排。反观我国当下的青春电影,不少作品极力渲染青春的朦胧和伤感,同时将过多的目光放在中学时代的爱情上,這种做法的合理性值得深思。人生中最好的年华,本就是朝气和活力的代名词,尽管有着各种各样的苦恼,但多年后回看,都已是过眼云烟。用成人世界的眼光,看待少年时代的事件和情感,会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失真。将成人世界的规则,强加给尚处于不确定中的少年,无疑是对那个纯真年代的误读。
迷茫和伤痛,早已成为青春类型片不再新鲜的主题,无边的灰暗吞噬了本该属于青春的绚烂色彩。在情感基调的把握上,《春天不是读书天》非常具有代表性,导演愿意真诚地感受青少年的心声,并坚持以青少年的方式说话办事,约翰·修斯对青春的回忆,不是笨拙地横冲直撞,而是用真实的爱来打动每一位观众。
结语
影片《春天不是读书天》集青春片与喜剧片之大成,抛去不合时宜的心悸与战栗,着重表现了那个时代青少年日常生活中的爱与快乐。男主角马修·布罗德里克的演技同样可圈可点,荣获金球奖最佳男主角大奖可以说是实至名归。跟随着翘课天才菲利斯的脚步,我们共同度过这充满惊喜的一天,共同缅怀过往的快乐。从这部影片中,观众能够聆听到少年心底的声音,而不是停留在刻意营造的和谐表面上。相比于矫揉造作的煽情,华而不实的伤感,青春题材影片更应该给观众真实而积极的观影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