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英语作业现状与优化设计
【摘要】作业是教师检验教学效果的一种方式,作为教学流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业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获得教学反馈信息。同时作业也能够帮助学生进行自我检验以及复习。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小学教学对英语作业的要求更加注重对学生积极性的保持,加强学生自信心的培养,所以英语教师应该积极探索寻找更好的布置英语作业的方法,从学生的年龄出发以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作为切入点,在布置作业的时候,注重英语语言的应用和相关知识的实践。目前,英语作业的现状仍存在很多问题,尤其是在农村小学中,关于英语作业的现状及优化设计问题亟待解决。
【关键词】农村小学;英语学科;作业现状
【作者简介】丁文君,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海通小学。
在农村小学的英语作业布置中,多数教师会把作业布置当成是一个任务,用固化的形式让学生去进行背诵或者单词抄写,不懂得更加灵活地变通。合理的作业布置,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使学生更加具有成就感。教师如果能够对英语作业的布置更加优化,那么就可以将教学活动由课堂伸展到生活当中。一方面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另一方面使学生的学习体验更舒适,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有助于后期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建立。
一、农村英语作业现状
1.作业布置过于刻板单调。在大部分农村小学中的英语作业布置,都是要求学生必须完成一些背诵或者单词抄写任务,缺乏灵活多变的个性化作业。教师在布置作业任务时,并不能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调动起来,而是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抑制。这种长期的单调作业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对英语的抵触情绪,从而使学生降低对英语的整体好感,变得不爱学习。而且每个学生所处的家庭环境和成长经历不同,所以他们对作业的需求也是不同的。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往往忽略了学生个人的差异,对全班同学进行统一的作业布置,这就导致一些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不愿意完成一些简单问题的作业,认为那是浪费时间,而一些后进生则无法完成一些难度较高的口语作业。
2.英语作业无反馈。由于农村小学的教师人数较少,所以英语教师一般都会带至少两个班级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向学生布置英语作业,虽然大部分学生能够完成,但是由于教师的精力不够,所以没有办法对每一个学生进行檢验,更无法对每个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进行反馈。这就导致有些学生虽然作业完成地不够好,但是教师也没有及时地为他们指出错误,使得学生对待作业越来越马虎和敷衍,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同时,教师布置的作业缺乏应用性,没有办法使学生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当中去,学生在掌握一些英语词句之后没有办法将理论知识进行实践,就会导致学生的英语掌握情况会出现下滑趋势。
二、优化设计策略
1.趣味性作业设计。 良好的作业布置对学生应该是一种享受,而不应该成为学生的负担,在学生进行作业时,教师应该设计一些较为有趣的作业,使枯燥无味的单词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更能吸引小学生的兴趣。比如,将英语教材中的一些具体单词利用音乐或者画画的形式让学生进行听写,把听到的英文单词画出来。在农村小学中,一些趣味性的作业设计能够使学生提高自身对英语的喜爱程度,也能够使学生更加认真地对待英语作业,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2.梯度性作业设计。由于班级内部学生的基础不同,所以教师在设计作业时不能“一刀切”,而是应该尊重个体差异为班级内部学生设计梯度性作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有所提升,从而使他们拥有学习的动力。在传统的作业布置当中,教师往往是根据考试的内容来布置作业,这样的作业形式不仅单调,而且容易束缚学生的情感和学习能力,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造成一定程度的抑制。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进行梯度性作业设计,能够更好地重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对学生的创新精神进行一定的培养。
3.实践性作业设计。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应该注重作业的实践性,积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态度。如果作业中无法涉及实践,那么学生就会将作业看成是一种任务从而产生抵触情绪,并且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常常利用一些机械性的抄写,这会使得学生没有时间进行思考,而是作为一种复制机器一般地完成作业,学生无法从作业中收获到知识,自然也就无法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教师可以利用课文中的故事情节让学生进行对话表演,在布置作业时让学生进行模仿创新,来帮助学生克服语言障碍。这样具有实践性的作业能够让学生提高自身英语对话能力。
总而言之,在农村小学对英语作业的布置进行优化设计,能够帮助学生更加积极地学习英语,并且从以往枯燥无味的英语作业中脱离出来,在英语作业里收获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对英语作业的优化设计,在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得到巩固的同时,也能够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享受到英语学习的成就感,从而提升自身学习英语的效率,进而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喜爱程度。
参考文献:
[1]秦悦,俞爱宗.小学英语课后作业设计研究探折[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6,30(01):30-34.
[2]石敬霞.小学英语个性化作业的设计及评价[J].课程教育研究, 2015(3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