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图片多平台传播的实践与思考
沈潇
【摘 ? ?要】融媒体语境下,新闻图片的传播平台在不断拓展,除了传统的报纸外,主流媒体的网站、微信、微博、客户端等新媒体矩阵也在广泛使用由摄影记者拍摄的各类新闻图片。作为新闻报道的重要手段之一,新闻摄影的内容产品与传播平台有着密切联系。媒介融合之前,新闻图片主要用于纸媒;进入融媒体时代后,新闻图片实行的是多平台传播。本文认为,面对新闻图片传播现状的变化,摄影记者的拍摄理念与采制实践也要与时俱进,通过不断创新来更好地发挥专业优势,适应全新的传播环境。
【关键词】融合传播;新闻图片;平台拓展
网络时代,新闻报道的融合传播已成为一种趋势。无论是文字、图片,还是音频和视频,在记者采制完成后,都会实行多平台传播。这种“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发布”的新闻传播模式,对新闻内容产品的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摄影记者拍摄的新闻图片而言,已不可能只为纸媒独家使用,而是更多地会用到“两微一端”等移动平台。为此,笔者认为要适应这一变化,主流媒体的摄影记者除了要学会融合思维、兼顾各种媒介,增强新闻敏感、力争题材取胜外,还要注重拍摄质量、发挥专业优势。
一、学会融合思维,兼顾多种媒介
媒体在融合,新闻摄影报道的内容与形态也在走向融合,逐渐由单一的媒体运作发展到全媒体的融合运行。新闻图片既可以用在纸媒版面,也可以用于网站和各种移动端口,还可以制作有声幻灯片。为此,融媒体的摄影记者要学会融合思维,掌握不同媒介平台的信息传播规律,熟悉新闻图片的跨平台发布。
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络新闻用户规模达7.31亿,比2018年底增长5598万,占网民整体的80.9%;手机网络新闻用户规模达7.26亿,比2018年底增长7356万,占手机网民的81.0%。新闻媒体继续坚持“内容为王”,信息平台在不断探索融合发展。这主要体现在:一是传统媒体加强与平台企业的合作;二是新闻资讯聚合平台更加注重整合优质资源。[1]网络时代,新闻信息的传播平台和传播渠道的不断拓展,促使受众(用户)接收信息的终端和习惯也在改变。实际上,网络时代也是读图时代,虽然呈现出了浅阅读、碎片式阅读的特点,但直观、形象、简洁、富有感染力的新闻图片,无论在什么平台传播,都会继续受到欢迎。
融媒体时代,新闻图片的用途大,传播优势依然明显,其具有瞬间永久性、现场可证性、视觉直观性等特点,无论是纸媒的消息、通讯还是深度报道,都离不开新闻图片。新闻图片的主要功能除了传播信息、阐释信息、美化版面外,还能够与文字结合起来表达更加完整的新闻信息。而在新媒体的客户端,新闻图片也能发挥报道新闻、应用界面首页配图、标题、文字插图等作用。[2]快速发展的媒介技术既激活了媒体转型,也促进了新闻信息的多平台传播。为了满足新时期受众的感官需求,延伸新闻图片的视觉感受,现在一些融合发展中的地方媒体正在利用网络平台做声画融合,为受众提供更完美的视听体验。如用“新闻图片+背景音乐+同期声采访”的形式,对一些动态事件进行报道,传播效果非常好。
新闻图片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媒介之一,在纸媒上传播时,可以利用单幅图片或者组图报道新闻事件,渲染事件中最精彩的典型瞬间,让受众通过阅读图片直观感受新闻事件内容, 并进行形象化的思考。图片中所蕴含的新闻价值越大,视觉效果就越佳,传播的信息也更加丰富,受众对报道内容的认知就越加准确和全面,体会也更加深刻。视觉冲击力强的新闻图片,比文字报道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3]再说,融媒体时代的报纸也已经不是单一介质的传统报纸,而是通过互联网从“线下”走到了“线上”的数字报纸。这些新情况,都是主流媒体的摄影记者在拍摄新闻图片时必须正确面对的。
二、增强新闻敏感,力争题材取胜
对于摄影记者来说,新闻敏感是必备的职业素养,具有新闻敏感的摄影记者有着较强的现场观察能力,能够从一般人只能看到表象的事物中发掘出本质性的东西,判别新闻价值更精准、更到位。因此,摄影记者必须强化记者角色,而不能只把自己定位为摄影师。遇到好的题材,摄影记者就要把内容产品做足做透。
数码相机不但可以拍照,还可以摄像。融媒体时代,摄影记者不能再停留在静态图片拍摄思维阶段,而是要向多平台提供故事性更强的系列组图甚至视频作品。现在,人民网和新华网等国家级主流媒体的网站都有以图片报道为主要形式的栏目,通过图片向读者传递资讯、讲述新闻故事。为了抢时效,摄影记者也可以在新闻现场边拍摄边向网络发送图片,实行移动优先、其他平台跟进。既可以在网站、微信、微博和客户端上发布围绕同一报道主题的多幅图片,也可以根據不同平台的特点传递不同报道角度的新闻图片,便于受众(用户)进行差异化阅读。这样可以有效扩大新闻图片的传播范围,提升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和影响力。
新闻图片的本质是必须具备新闻性,能够记录和还原新闻现场,揭示事件真相,有着新闻产品的属性和“一图胜千言”的优势。好的新闻图片能够体现出时间、地点、事件、人物、原因、结果等新闻要素。网络时代,新闻图片实行的融合传播,要吸引眼球,依然需要坚持“内容为王”,只有真正具有新闻价值的新闻图片才有传播价值。媒体的专业摄影记者要不断增强新闻敏感,力争通过报道题材的优化选择取胜。那种有温度、有深度、有内涵、有思想、形式新颖的新闻图片,依然是媒体市场竞争的利器。
专业新闻摄影主要是为了传播视觉新闻,摄影记者通过对新闻现场形象的纪录来传递新闻信息,因此新闻摄影的对象不是艺术典型而是新闻形象,传递新闻信息是新闻摄影活动的目的。[4]新闻图片的魅力在于内容是否有传播价值,而传播价值又取决于新闻价值。因此,专业摄影记者要增强新闻敏感,在选择题材时独具慧眼,善于找准新闻报道的切入点,在现场及时抓拍最有新闻价值的典型瞬间。
传统纸媒由于受到版面限制,对新闻图片的采用量不大,而数字化的新媒体则可以容纳海量的图片信息。与此同时,网络时代人们的阅读习惯在相应地改变,许多人会用智能手机浏览新闻图片,导致新闻图片的需求量激增。这对于融媒体时代的专业摄影记者来说,拍摄新闻图片的任务会更加繁重。因为主流媒体专业摄影记者拍摄的新闻图片内容更真实,形态更鲜活,更具有权威性与公信力。
三、注重拍摄质量,发挥专业优势
网络时代,随着摄影器材的普及和多元化,人人都可以利用手机拍摄图片上传到网络。然而,大量自媒体人在广泛参与新闻信息传播的时候他们实际上只是传者,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记者。自媒体人缺乏一定的专业性,专业记者比他们更懂新闻传播规律,有更强的职业精神和专业优势。[5]
当下,有不少新聞图片受众逐渐转变成新闻图片的生产者,随之而出现的是新闻图片的粗糙化传播、病毒式传播和传受互换的随意化、无序化。原因就在于自媒体人缺乏摄影技术功底,他们只是新闻事件的见证者或者说只是新闻事件的记录人,他们与主流媒体的摄影记者在图片的角度选择、取景、构图和用光等方面的专业性上有较大差距。新闻图片存在着其固有的美学特征,画面美的形成取决于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要有客观的审美对象存在;二是审美主体必须具备一定的审美素养,也就是审美主体的主观能动性。[6]在图片泛滥的年代,人们虽然可以在网络上看到数不胜数的各类图片,但其中许多报道事件或人物的图片根本达不到新闻图片应有的专业要求。这些图片不但题材非主流化,大多角度选择随意、构图不规范、画面质量差,并且文字说明也不规范。
新闻图片讲究深度,拍摄内涵丰富、有思想性的新闻图片,才能体现出主流媒体摄影记者的专业性。普利策危机报道中心负责人Apple white说过:“一时冲动拍摄的照片和用手机拍摄的照片并不值得我们回头学习,更不可能从中挖掘出更多内容。”只有对题材进行深入挖掘,探寻事件背后的意义,才能使新闻图片不只是表象的记录,而是能引起读者的思考和持久的关注。[7]要使拍摄的新闻图片更具竞争力,摄影记者就要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创新拍摄理念与拍摄手段,不断增强摄影作品的现场感、审美性和趣味性。
主流媒体的专业摄影记者,会站在全局的高度看问题,能更加客观公正地选择拍摄对象,网民或拍客则往往因局限于自己的认知,而难以把握好新闻摄影报道的准确性与真实性。在遇到重大突发新闻事件时,主流媒体的摄影记者要追求新闻图片的时效性、真实性和现场感,与同在现场的非新闻工作者比拼新闻图片的拍摄质量,发挥人无我有的专业优势。当前,主流媒体需要更多的全能记者,所以摄影记者也要向一专多能方向转型,既要会拍新闻图片和新闻视频,还要会写新闻稿,并能熟练掌握各种新媒体平台的信息推送方式。
结语
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已使新闻图片的制作由传统的光学和化学技术发展为数字技术。这既颠覆了传统的新闻摄影理念,也改变了新闻图片的传统生产模式,更创新了新闻图片的传播流程。作为主流媒体的专业摄影记者,要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提高综合素养,增强专业技能,积极运用互联网思维去指导采编实践,努力朝着全能记者方向转型,为主流媒体的各个传播平台提供更多更好的新闻摄影作品。
注释:
[1]我国网络新闻用户规模达7.31亿 新闻媒体保持技术敏感[EB/OL].人民网,http://media.people.com.cn/n1/2020/0428/c120837-31691333.html.
[2]吴迁.读屏时代移动新闻客户端图片实践研究[J].科技传播,2017(14).
[3]李明杰,张灿.融媒时代新闻图片在报纸中的作用与改革[J].出版广角,2019(15).
[4]韩栋.论新媒体传播环境下专业新闻摄影的价值与发展[J].新闻研究导刊,2019(01).
[5]钱毅君,孙愈中.后真相时代新闻真实性的挑战与坚守[J].新闻论坛,2019(04).
[6]李兴国.摄影构图艺术[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315.
[7]李贺.新媒体环境下新闻摄影的发展趋势及应对策略[J].理论观察,2014(06).
(作者单位:浙江省绍兴市柯桥传媒集团)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