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教学活动中重难点把握的思考

    王烨

    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起始阶段,开展环保教育有助于启蒙儿童的环保节能意识,使他们获得基本的环保节能知识、技能,初步形成良好的环保行为习惯。开展环保集体教学活动是有效达成这一目标的途径之一。

    教学活动的重难点是整个教学活动设计和实践的核心部分,准确地定位和把握重难点是提高教学活动有效性的关键,它不仅有助于挖掘教学活动的价值,也能促进幼儿在教学活动中获得全面的发展。以环保教学实践为载体,研讨如何把握环保教学活动中的重难点,有助于提高环保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一、分析教材、幼儿认知特点和前期经验,

    确定环保教学活动重难点

    环保教学活动的重难点,既是教师在教学中要重点把握的,也是幼儿在活动中所要获得的有效核心经验。所以,在确定环保教学活动重难点之前,首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认真分析,把握其核心价值。

    1.分析教材,把握环保教学活动的核心价值

    分析教材是设计开展教学活动的第一步,旨在对教学内容有一个综合的认识,便于准确分析教学内容的核心价值,进行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定位。

    以环保教学活动“有用的报纸”为例。这个活动涉及很多关于报纸的内容,如报纸的特征、种类、作用等。但针对环保性质的活动,在活动中可以探究什么?活动的环保价值在哪里?幼儿的已有经验有哪些?可以让幼儿从活动中获得什么环保认知?对于这些问题的解答,是分析教材而确定重难点的关键。通过思考,笔者认为这个活动的核心关键词是“有用”,要引导幼儿感知旧报纸的再利用,突出环保教学的核心价值——旧报纸循环利用(引申出深层次节约用纸的环保价值)。由此,教学活动的重难点是了解报纸用途,感知报纸可以再利用。

    需要注意的是,教学活动的重难点要切口小、具体化,并要综合考虑能否在一次教学活动中有效突破。这样才有助于在教学活动中有目的地落实重难点,提高环保教学的有效性,满足幼儿的发展需要。

    2.分析幼儿认知特点、前期经验,把握环保教学活动的核心价值

    把握教学活动的重难点,对幼儿认知特点和前期经验的充分了解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一环,它有助于确保重难点的精准性。中班幼儿的具体形象性思维在不断发展,对环保知识已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但还停留在浅表层次。幼儿往往对周围事物有很强的探索兴趣,认知发展呈现出小步递进、螺旋上升的特点。因此,教师在确定环保教学活动重难点前,要先了解幼儿的认知特点和前期经验。

    仍以“有用的报纸”活动为例。报纸是幼儿生活中能够接触到的,幼儿对报纸的特征、简单用处等已有一定的认识。“有用的报纸”活动的环保教学价值在于让幼儿感知旧报纸再利用的不同用途,感受变废为宝的乐趣。为此,教师设计了两次教学实践活动。第一次教学实践活动的重难点是感知旧报纸再利用的不同用途,体验变废为宝的乐趣。活动内容包括故事交流、参与旧报纸再加工、“玩”报纸等。整个教学过程形式多样,围绕重难点进行,但有将重难点割裂渗透之感。另外,虽然活动环节围绕认知旧报纸的再利用,但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有些跟不上教学节奏,重难点没有得到充分挖深提升。分析得知,重难点的设置较多,而中班幼儿的认知特点、前期经验、操作能力等存在较大差异,所以在有限的时间里很难突破这些重难点。

    在第一次实践研讨的基础上,将第二次教学实践活动的重难点确定为感知了解旧报纸再利用的不同用途(即知道旧报纸有哪些再利用的用途),缩小了重难点的制定范围。为了更好地把握这一重难点,将教学活动环节进行了调整:通过玩报纸游戏的环节前置引入话题,再通过参观报纸制品的展览,隐形渗透报纸再利用的魅力、讲“报纸的烦恼”故事以及观看关于报纸回收再利用的视频来讨论了解报纸的再利用。与第一次实践活动确定的重难点相比,第二次实践活动的重难点更直接具体、范围小、操作性强,有利于深入挖掘环保教育的价值,而且使幼儿对重难点的认知逐步递进。

    总之,确定教学重难点时应全面了解、正确分析幼儿的已有经验,明确幼儿发展经验。这样,教师才能准确把握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使教学活动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二、合理设置教学环节,

    提高环保教学重难点把握的有效性

    1.选择适宜的教学形式、方法,注重幼儿的感受与体验

    由于环保教学涉及的一些环保知识比较空泛,离幼儿的生活经验有一定的距离,所以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形式和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把抽象、难理解的环保认知重点转化为幼儿易接受的内容,突出重难点的把握,选择适宜的形式和方法、突出幼儿的情景感知体验是切实有效的。

    以环保活动“救救小鱼”为例。该活动的重难点是画出小鱼的不同外形,萌发保护爱护小鱼和水环境的意识。可见,“鱼”和“水”的关系是这个活动的核心关键词。活动中要解决的问题包括:小鱼为什么会烦恼?怎么帮助小鱼?水环境的變化和小鱼的生存之间存在什么关联?教师以绘画为载体贯穿整个环保教学活动,活动更多注重了幼儿的参与自主性。“参观鱼展”环节:让幼儿观察小鱼美丽多变的外形特征,从中发现小鱼在清洁的河水中生活得自在快乐、健康美丽,为后面画各种鱼进行铺垫;故事交流环节:利用故事“小鲤鱼为什么会死?”,结合与幼儿的交流讨论,让幼儿感受到小鲤鱼的烦恼,认识到清洁的河水对于鱼儿生存的重要性;绘画“救小鱼”环节:把小鱼送进干净的河水(刷上蓝色的背景颜料),再次引导幼儿体验帮助小鱼获得新生的快乐。整个活动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和方法,围绕和渗透体验“保护小鱼、水环境清洁”这个重难点,引导幼儿进行不同的情景感知体验:欣赏小鱼的美、体验小鱼的烦恼、为小鱼受苦而伤心,最后为自己能救活小鱼而高兴。这些心理体验都是建筑在具体环节的操作上,通过具体的形式将保护水环境的重要性以及干净水与鱼类生存之间的环保概念有机联系起来,从而使幼儿产生爱护水资源的环保行为。

    总之,环保教学方法、形式既不能墨守成规、千篇一律,也不能为了追求教学形式的多样而显得杂乱无章,不能突出活动的重难点,导致幼儿的认知和体验无法深入。更进一步来说,环保教学活动的形式、方法要注重适宜性,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选择,并突出幼儿的实际感受。教师要设计具体活泼、生动有趣、有操作性的活动环节,为幼儿创造一个具体形象的学习情境,并通过合适的方式让幼儿完全融入情境中,并在情境的启发下有效地进行学习感受。如此,才能将环保知识的传递、环保意识和行为的培养自然地渗透在丰富有趣的教学环节中,寓教于乐,更好地凸显环保教育的价值和教学的有效性。

    2.突出重难点,体现“有序递进、适宜挑战”

    根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学环节的设置、实践组织要考虑从幼儿的现有水平出发,逐渐给幼儿提出更高的发展要求,引导幼儿从一个水平向另一个更高的水平发展。通过这种“有序递进、适宜挑战”的方式,分解难点、化难为易,更好地凸显教学重难点的达成。以“有用的报纸”活动为例,以下是两次教学实践。

    (1)第一次教学实践

    教学环节:一是导入,了解报纸的特征、用途(体现已有经验);二是讲述故事“报纸的烦恼”,观看图片、视频等,讨论了解报纸的再利用途径(重难点);三是利用旧报纸进行手工创作,体验变废为宝(环保情感激发);四是进行“好玩的报纸”情景游戏,感受报纸的不同玩法、用途。

    分析第一次教学实践可知:教学活动环节的设置与实践能体现教学重难点(报纸的再利用),但对于重难点的突出不够,而且有割裂体现的现象。教学活动环节虽然丰富但彼此间的联系不够,环节的递进曲线不是螺旋上升而是有所下降,没有很好地呈现出小步递进的特点。此外,在制作环节,幼儿由于认识有限、经验缺乏、操作能力不足,所以作品比较单一。可见,这一环节對幼儿经验和能力的挑战过大,适宜性较差,不能很好地为突破重难点服务。

    (2)第二次教学实践

    调整后的教学环节:一是情景游戏:玩报纸(感受报纸的用途);二是报纸制品展览会——感受报纸的废物利用,变废为宝;三是讲述“报纸的烦恼”故事,并通过视频、图片了解报纸的回收再利用(重难点挑战提升:利用废旧报纸也是节约用纸环保价值的引申);四是延伸:引导幼儿尝试利用废旧报纸进行制作,进一步感受报纸的再利用。

    分析第二次教学实践可知,调整后的教学活动环节能够体现“有序递进、适宜挑战”,重难点的落实贯穿始终,融合得比较自然。从玩报纸到了解报纸的再利用,再到培养节约用纸的环保理念,幼儿在活动中的感受、认知是层层递进的,有助于重难点的有效落实和环保教学价值的提升。

    反思可知,在教学环节的设置与实践中,形式丰富的教学环节有助于突出教学重难点的把握,但前提是要围绕教学重难点进行合理选择、有机结合、有序递进地展开,呈现出一条“教学环节为落实重难点服务并逐步上升的曲线”。需要注意的是,环节中设置的挑战要适宜,要在幼儿已有经验上进行适度提升,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重难点的有效落实。

    在环保教学中有效把握重难点还有许多值得思考和探索的方面,如有效的提问、师生的积极互动回应、小结提升等。教师应该反思的是:如何认真分析教材、分析幼儿,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的认知经验,来准确地认识和把握教学活动的重难点,合理安排教学环节,选择适宜、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方法,灵活运用各种指导策略,体现有序的递进和适度的挑战,提高集体环保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促进幼儿认知经验的积累、环保意识的培养、积极情感的萌发,最终为培养幼儿良好的环保行为习惯服务,凸显集体环保教学活动的教育价值。

    (责任编辑 ? 张慧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