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起步教学就是要“少慢差费”

    洪嘉兴,在职研究生学历,福建省集美区三社小学副校长;厦门市骨干教师、厦门市青年教师成长工作坊成员,集美区教坛新秀、集美区叶秀萍名师工作室成员。多次在市区级教学、论文比赛中获奖。先后被评为集美区优秀辅导员、集美区中小学优秀班主任、集美区优秀教师。常年致力于小学生写作、古诗词吟诵研究,有多篇论文发表于各级刊物。原创微信公众号“加减学语文”,深受学生和家长欢迎。

    [摘 ? 要]针对作文教学中存在的内容少、进度慢、效果差和费时多的“少慢差费”现象,从实践出发,提出了“少些要求、慢点训练、差别对待、费心鼓励”的新的“少慢差费”的教学观,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探讨习作起步教学的方法与策略。

    [关键词]习作;起步;少慢差费

    一谈到写作,语文教师往往会叹息“少慢差费”,指的是内容少、进度慢、效果差和费时多。都说作文是件苦差事,不仅在“教”,而且在“学”。写作自古以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是那么容易,也就不会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说法。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有这样的阐述:“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1]”这段话所要表达的是: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写作就是一场认识与实践相结合的思维过程的体现。教“认识”难?还是教“实践”难?当然是教“认识”更难,因为形成认知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所谓“亲身下河知深浅,亲口尝梨知酸甜”,写作就是需要在实践中学会认识。

    在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中,将写作定位为“习作”,并明确指出“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什么是习作?从《说文解字》中可略见端倪:“习(習):从羽从白。数飞也。”“数飞”就是“多次飞翔”,原指“鸟在阳光下练习飞翔”的意思。刚学飞翔的雏鸟,站在窝边要先迈哪条腿都要迟疑好半天,既然是“习”,凭什么不能就是“少慢差费”呢?在此,笔者以三年级的习作起步为例,探讨如何实践“少慢差费”,即:少些要求、慢点训练、差別对待、费心鼓励。

    一、少些要求,放胆去写

    一是要求不过细。一开始就要求“端正态度”,学生的胆子会被教师先“吓”退一半。经常看到这样的习作课开场白:“这次习作很不好写,你们要专心听,认真写!”“考试时作文分数很重的,40分!你知道40分是什么概念吗?”“那么简单的作文都不会写,那你以后怎么办?”……好比鸟儿好不容易鼓起勇气站到了窝边,你就告诉他“可能会摔死”,它怎么能果断地迈出第一步呢?

    二是要求不过严。“不”字当头,过多的限制,只会让学生的写作陷入困境。“你不能只写这几行,这次习作要写300个字”“你不能记流水账”“你不能这样写,这里要用比喻句,要用成语”……这时的学生只会缩起手脚,不知所措。这就仿佛鸟儿刚抖羽,还未振翅,就被折断了羽翼。

    三是要求不过实。笔者经常对学生说:“写作就是用笔,把自己的心里话写下来。你觉得世界是什么样的,它就是什么样的,其他的什么也别想。”同时,也提醒学生注意行文格式: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例如,在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的课余生活”的教学中,教师没提过多要求,没有例文束缚,学生没有任何心理压力,有的只是教师娓娓讲述自己的课余生活,把经过讲细,加入了自己的感受,有的只是被鼓励大胆动笔。学生写出的文章“亮了”:没有成语的限制,“阳光明媚”变成了“阳光在周末的早上准时露出了笑脸”;课余生活有静有动,有到图书馆看书的“小书虫”,有到社区做义工的小志愿者,有上公园采风的小画家,有在绿茵场上驰骋的“小马驹”……就像教会小鸟扑翅、蹬腿、向前,只要有了第一次飞翔,天空就属于鸟儿了,然后就自由地飞吧!

    二、慢点训练,放手去写

    三年级学生的学力刚从二年级过渡而来,从单幅看图写话过渡到多幅写话,还要注意图与图之间的联系,已实属不易。图画是小学生习作的拐杖,不能一上来就丢弃;习作更不是盲人摸象,两眼一抹黑地乱摸。很多高年级的学生在作文中只会讲一些大白话,没有细节,不会描写动作,这都是训练写作时操之过急造成的。所谓“还没学走就要学飞”,通常不会创造奇迹,不摔得鼻青脸肿、遍体鳞伤,才是奇迹。

    教师不应抱怨学生不会写作文,那是训练得少了。慢点训练就是要慢慢摆脱图画,学会补白人物形象、事件情节与其中深意;就是要多次练习,一种类型的习作要训练7次以上,学生才会有点感觉;就是要在训练的过程中注意素材的选取,写的内容不要空对空,单靠想象,要“我笔写我心”,有过体验的写起来才会有话说;还要注意有感而发,有话则多,无话则少,兴趣落笔,意断止笔;形式也要多样,练起来才不会枯燥,单靠课堂中的两周一写是远远不够的,还可以用周记、“Q群夜话”“微信作文”等作为补充,图文并茂,声光结合。实践证明,这些形式深受学生欢迎。

    在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写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从“春节”写到了“端午”,从“粽子”写到了“中秋博饼”,从“赏月”写到了“破除‘手指月亮会被割耳朵的迷信”,都是基于学生亲眼所看、亲耳所听、亲身所感的趣事而尽情展示,有图有真相,有声有画面。这时,教师只需在一旁“煽风点火”——激趣、引导、启发、辅助,学生便能乐此不疲地做下去。也许这就是鸟儿学会飞翔的快乐吧。

    三、差别对待,放招去写

    习作中,模仿必不可少,但变化也必不可少。一谈起写人写事,很多人想的是“起因经过结果,动作语言神态心理……”,这与高年级的写人写事有什么区别吗?齐白石对弟子许麟庐说:“学我者生,似我者亡”。习作如果只是一味模仿而不懂创新,是没有效果的。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一”的习作是“写一个自己熟悉的人”。学生在例文的引导下总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写出来的人物却往往陌生得让人哭笑不得。多数学生会写“我的妈妈”,千人一面的“乌黑的头发,大大的眼,高高的鼻梁,樱桃的嘴”;下笔就是老到掉渣的“我生病,妈妈无微不至照顾我”;结尾是“我爱我妈妈”……“妈妈”就像超市里的芭比娃娃,僵硬单调,“妈妈”对“我”的爱都是同一个剧本里的故事,毫无新意。

    对于三年级习作刚入门的学生来说,目标应定位在内容的差别,方法上不宜过多限制,应设法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笔者看了学生的第一次习作后,另辟蹊径,换了一种方式和学生谈“熟悉的人”,用一系列问题引导他们:《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中七个小矮人的长相有没有与众不同的地方?你熟悉的人呢?他有什么特殊的爱好或不良习惯?爱藏在哪里?格列佛的奇遇是如何展开的?……于是“爱唠叨的妈妈”“烟鬼老爸”“书虫同桌”“女汉子班长”等生动的人物形象便跃然纸上。甚至有一名学生以《一只蚊子之死》为题,从蚊子的视角,讲述了“妈妈”为“我”打蚊子的爱的故事。可见,在教学中缺的不是知识,而是方法。大胆调动学生日常积累与观察感知,常常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展翅学飞不一定总是要靠拍动翅膀,借助风力,或盘旋、或滑翔、或俯冲也是不错的选择。

    四、费心鼓励,放心去写

    改习作,是个技术活,鼓励学生更需煞费苦心。怎样从“骨头里挑出鸡蛋来”?笔者批改习作的出发点就是让学生放心。一开始习作,学生的语言多是不完整的,如果用成人的眼光看待儿童的文字,那些错误无异于“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而教师给学生的批语如果是“错字连篇”“没有标点”“语句不通”甚至“重写”等这样简单粗暴的语言,学生就不想再写了。都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想让学生写,教师就不能只否定他、批评他、打击他,而是要讓他在成功的体验中追求进一步成功。教师可以换一种方式写批语:“这句话你读给自己听听”,学生一读之后,马上就能发现语言缺漏;“某某同学有跟你相同的经历,你可以参考一下,再改改”,一篇2.0版本的文章就能问世了;“你真是我这几年来教过的最会写故事的孩子!在这里如果加上动作描写,你的文章就能发表啦!”,学生必定努力修改,缠着教师帮他投稿。如果教师的批改不能起到激励作用,不能保护童心的话,还不如不改。鸟儿有了翅膀,有时候不一定要告诉他们哪里不好,而是告诉他们哪里景色独好,哪里风景更好,说不定他们就能达到另一个高度。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万事开头难,写作教学应“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教师要通过少提要求、放慢速度、差别对待、费心鼓励的方法,帮助学生插上习作的翅膀,让他们像鸟儿一样学会扑翅、学会蹬腿。总有一天,学生的动作会协调起来,会飞上一个新的思维高度,学会用文字自如地表达,就像小鸟自由地翱翔在蓝天下。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 ?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