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作文批改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杨永燕
作文教学对大部分语文教师来说,是一件“想说爱你不容易”的事。其中作文批改更是让很多教师感到棘手。多年的教育实践让笔者深深地感到,作文的批改,尤其是评价策略的选择和教师评语的导向,犹如一把双刃剑,既可能让学生“望而却步”,又可能调动学生的写作热情,在不经意间可能会产生两种不同的效果。所以,如何恰如其分地用好这把“双刃剑”,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准,是广大语文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对症下药,思之有悟
在作文批改过程中,普遍存在面面俱到、事无巨细的现象。对学生的每一次作文,教师都要经过十天半月的“精耕细作”,小到一个标点符号、一个错别字,大到选材、立意、布局,每一个问题都逃不过教师“雪亮”的眼睛,有的批语比学生的习作还要长。可是,当学生拿到作文本的时候,大部分人只对教师给出的等级感兴趣,至于那些“精彩”的评语和指导方法,常常只是匆忙浏览一下,对教師指出的问题和缺点没有给予足够的注意。这使教师的很多辛苦劳作不但没有达到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预期目标,而且还加大了教师的劳动强度。
面对这种情况,笔者对自己的作文教学进行了反思:是否遵循了学生发展的规律?是否站在了学生的角度去看待他们的作文?站在成人的角度去审视一个刚刚拿起笔写话的孩子写的文字,无形之中“拔高”了其习作的基点,这对学生来说有害无益。在不断反思和自我警醒的过程中,笔者尝试着慢慢“蹲下身来”,站在学生的角度,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他们的作文。
二、自主修改,教之有道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引导学生通过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叶圣陶先生也说:“修改文章的权利首先应属于作者本人。”可见,作文评改主要是培养学生自我修改、自我完善的思维习惯,从而提高学生遣词造句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判断能力。
文章不厌百回改,好文章是一遍一遍地改出来的。在作文评改策略上,教师可指导学生进行“三读三改”的自我修改。一读,让学生看看自己的作文是否能感动自己,看看选材、立意是否新颖;二读,让学生找出自己作文中的错别字和不通顺的句子;三读,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的习作,看看哪些地方需要删减。如此“三读三改”,让学生体会到文章写完后是需要认真修改的,在这一过程中,也让学生产生了成就感,使他们有信心写好作文,进而养成认真习作、认真修改的好习惯。
三、互批互改,行之有效
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修改不如学生自己修改,学生个人修改不如共同修改。”有的学生对自己的作文进行修改以后,便会陷入一个误区:我的作文已经很好了,不需要再修改了。事实往往并非如此。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此时,可以通过交换习作,让学生用“三读三改”的步骤互批互改,发现优缺点,进而做到取长补短、互相进步。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学生自我修改或互批互改,并不是对学生放任自流,需要教师给予学生恰当的指点和引导,教会学生修改作文的方法和技能,从而逐步提高习作能力。
笔者在指导学生修改习作的过程中,常使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自主修改,通过“自我修改—小组互批—小组推荐—范例赏析—组间互批—再次自改”的过程,引导学生既能发现别人习作中的闪光点,也能发现自己习作中的误区,从而不断提升写作水平。
四、教师批改,言之有法
笔者认为,教师对学生作文的评价,并不在于反映教师的鉴赏水平或驾驭文字的能力,而是要凸显出教师的教育智慧。千篇一律的四字评语,如语言流畅、感情丰富、重点突出……或如出一辙的评语:标点使用不当、详略不当、中心不突出等,既起不到激励作用也没有新鲜感,使学生感受不到写作带来的愉悦,感受不到习作的魅力。因此,教师所使用的评价语非常重要。为了唤醒学生沉睡的写作意识,点燃他们写作的激情,赞美与鼓励是必不可少的。
美国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斯说:“人性中最本质的愿望就是得到别人的赞赏。”人们对自己所做过的事,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和赞赏。刚刚拿起笔写作的小学生,都是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与欣赏的,教师要意识到这是对学生写作兴趣的保护。刻板化、公式化的评价语言,很容易让学生感到无人喝彩、无人赏识,从而失去刚刚迸发出的写作热情,跌入低沉甚至自卑的深谷。就如同《“精彩极了”与“糟糕透了”》一文中的小主人翁一样,孩子需要来自身边的人的肯定与赞美,当然,在成长的路上也需要有人给他指出不足。所以,教师在作文批改时既要指出学生的不足,也要找到文中的闪光点,从谋篇布局、材料的选择、语言的组织、表达的方式与真情实感,以及一句话、一个词甚至一个标点入手,只要有可取之处,都可以给予学生肯定或赞美,让学生看到自己的长处与提升的希望。
对那些作文水平较高的学生,教师更不能吝啬自己的赞美。如“我很喜欢你的文章,因为它具有真情实感”“这篇文章真是与众不同,文如其人,由此可见你是一个非同一般的孩子”等。
对那些写作水平一般甚至不感兴趣的学生,也应巧妙利用旁批,从一词、一句、一字入手,在细微处寻找其习作中的亮点,帮助他们树立写好作文的信心。如将一个使用恰当、形容得生动的词语圈出来,并写上称赞的评语……这些具有针对性的“定向赞美”,将在无形中点燃学生写作的兴趣,消除他们对习作的恐惧,让他们能够慢慢喜欢甚至爱上写作文。
激励和表扬能挖掘人双倍的潜能。每个人都有自尊心,都需要赞美和成就感,对于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因而,笔者认为,作文教学不必一定“精耕细作”,有时“粗犷经营”也许效果更好。每次作文批改如果只指出最突出的问题,一针见血地指出症结所在,以防微杜渐,而对优点“视而不见”,会让学生感到迷茫,甚至对作文写作产生畏惧。
新课标要求教师关注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基于此,广大语文教师应正视个体差异,不能搞“一刀切”,要以多重标准、多样的方式评价学生的习作,根据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因人制宜”地多进行激励性评价,不要吝啬赞美之辞,要真诚地激励学生,满怀爱心地唤醒学生写作的潜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通过“精耕细作”与“粗犷经营”相结合,逐渐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责任编辑 ?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