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品质:大学生学习质量提升的内在需要

    杨梦萍 金鑫

    摘? ?要: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的学习质量面临多重挑战,对学习质量的评估存在“工具化”倾向。学习品质是学习者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指向的是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作用。文章从学习品质的内涵及价值出发,探讨学习品质与学习质量之间的内在关系,并提出大学生学习品质有效提升的途径,旨在纠正大学生学习质量评价的误区,提升大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自主性。

    关键词:大学生;学习质量;学习品质

    中图分类号:G640?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文章编号:1002-4107(2020)10-0067-02

    一、对大学生学习质量的反思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中指出“大学是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地方,是青年人学习知识、增长才干、放飞梦想的地方。”为了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要求大学教育应不单纯是为学生提供教育资源条件,而应将视域对象从外部的硬件条件转向学习者的学习质量,即关注大学生 “学什么、能学到什么、学得怎么样”。大学生学习质量的高低成为考评高校办学质量的核心要素[1]。近年来,在大学专业认证等评估机制的推动下,各高校从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产出中思考如何论证大学的教育质量,尝试通过多种途径提升大学生的学习质量。然而,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面临着数量与质量的矛盾,不少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学习质量不容乐观,有相当比例的大学生在学习上有不同程度的情绪低落、行为不当和低成就感等心理行为问题[2]; 只重视课堂内的学习,忽视课堂外的学习[3];学习目的工具化倾向明显,学习的重心集中在“实用、实利”的课程知识、资格证书的“权衡算计”上等[4]。影响大学生学习质量的因素有很多,外部因素包括教师行为、课程设置、教学条件等;内部因素有学生的知识背景、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等。学生自身的内部因素对学习质量起决定作用[5]。因此,提升大学生学习质量需要调动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主动性、认真专注的态度等,引导学生由外至内关注自身的学习品质。

    二、大学生学习品质的内涵及价值

    学习品质(approaches to learning)的概念最开始出现在美国早期儿童入学准备研究中,是指能反映儿童自己以多种方式进行学习的倾向、态度、习惯、风格等,关注的是儿童自己怎样使自己去获得各种各样的技能[6],是学习者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指向的是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作用。以希森为代表的研究者对学习品质的结构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指出学习品质包含“热情”和“投入”两个基本维度[7]。

    我国对学习品质的研究以小学和初高中阶段为主,对大学生学习品质的研究非常少。有研究表明,学习品质的培养在入学前阶段最为有效[8],儿童早期的学习品质与儿童早期发展的关系密切,学习品质对学业成就的预测力度甚至超过了智力的预测力度[9]。可见,目前学习品质的研究对象主要聚焦于未成年学习者,因为学习品质在未成年学习者身上发生的作用最明显。然而,在强调终身学习的今天,面对培养高水平人才的要求和大学生学习质量状况不佳的矛盾时,对大学生学习品质的思考显得尤为重要。究其原因,一方面,年龄不是衡量学习者学习品质优劣的标准,大学生并不代表比未成年学习者有更高的学习品质水平,相反,不少大学生进入大学后不再重视学习,忽视主動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面对学习困难望而退步;另一方面,学习品质是动态发展的,受活动参与、问题行为、年龄等因素影响,只要学习者不停止学习的步伐,学习品质就会始终发挥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因此,大学生仍然需要培养优秀的学习品质,纠正不良的学习习惯和态度。

    三、学习品质与学习质量的内在关系

    (一)学习品质是影响学习质量的重要因素

    大学生的个体因素是学习投入质量的关键因素[10],个体因素包括自我效能感、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毅力等心理特征,可见,良好的学习品质可以促进学习质量的提升。一直以来,不少高校以抢占优质生源、优秀教师和改善硬件条件作为提升办学质量的主要途径,然而即便如此,大学生仍普遍存在学习倦怠、投入水平低、合作意识薄弱等问题,其症结在于缺乏对学习品质的关注。大学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教会学生多少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以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主动精神等作为学习的驱动力,在学习过程中持之以恒、坚韧进取、善于思考。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品质才会有更积极的学习投入。

    (二)学习品质是学习质量评价的软性指标

    大学生学习质量评价主要表现为对学习业绩、学习成就的评价,往往是从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对学生在学习后的收获进行整体评估,评价方式包括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在实践操作层面,不少高校对大学生学习质量的评价工具化倾向明显。第一,评价目的工具化。表现为以学业成绩和奖项作为最重要的评量指标,将学习质量评价视为应对上级教学质量检查评估的工具。殊不知,这种从单一的量化数据对立体的个人进行评价的取向,会带来“唯成绩”,且仅凭借成绩很难完整地评价学生的发展,更难以发挥评价对学生学习的反馈调整功能。第二,评价方法工具化。当前一些高校忽视诊断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强调对学习效果的结果性评估。这种情况下,一些学生即使平时上课认真听讲、课后自学,但仍可能会被考前突击复习的学生“赶超”,长此以往,会导致学生追求短期的“特效学习”。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认真专注、热情投入的学习态度和敢于挑战、不怕困难的学习精神不应被数字化的成绩所掩盖,因此,学习品质维度的引入显得尤为重要,可以纠正片面追求评估检查目的的短视做法,避免学习质量评价的工具化倾向,将对学生学习质量的评价真正落实在学习过程中。

    (三)学习品质是学习质量提升的内部力量

    提升大学生学习质量是高等教育的根本发展目标,学习质量提高需要内外部力量的共同推进。外部推动力指从社会、学校、教师等外在因素出发为大学生学习质量的提升提供动力,例如丰富的慕课资源扩展了学生学习的深度与广度,学校充足的图书与数据文献能带来多元视野和科研水平的提升,教师的专业学识与教学能力更是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内部力量则包含学生的个性、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内部动机等因素,其中学习品质是融合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方面而体现出的学习投入与面对学习问题时所表现的积极心理特征,这种品质能够克服外部条件的不稳定性和差异性。可见,内部驱动力能使外部力量的效果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且可在外部条件缺乏时仍然能维持较高的学习质量水平。因此,大学生学习质量的提升不能缺少良好的学习品质从中发挥的积极作用。

    四、大学生学习品质提升的有效途径

    (一)建立科学合理的学习质量评估模式

    目前,功利化、工具化的大学生学习质量评估模式仍然存在,对大学生质量的评价往往直接以成果的输出为标准,造成一些学校为迎接评估工作突击强化学生的某些专业技能,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高校在进行学习质量评估时应注意:第一,结果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在平时的培养工作中,可开展多种综合型、体现学生全面发展的学生活动,在过程中发现学生身上优秀的学习品质,纠正不良的学习行为。第二,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对学生学习质量的评价者不应局限于教育者或管理者,因为这些主体无法深入了解学生的完整情况,应当充分发挥学生自评和互评机制。第三,细化学习质量评价标准。学生学习质量的评估标准要摆脱一刀切的评估指标,引入更加多元与个性化的评价维度,从而实现对学习品质的关注。例如美国的“大学生学习评价”(CLA)评价工具能够全面深入地对大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进行评估,从而使得大学教育的实施更加精准与有效[11]。

    (二)加强教师对大学生学习品质的引导

    教师兼具“教书”和“育人”的双重角色,因此,教师不仅应在学业上给予大学生专业的指导,还应注重引导学生在专业知识上肯于钻研、追求精进,在学习方法上努力创新、善于合作,在求学态度上不怕艰苦、保持热情。此外,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尽量能在课堂上关注到不同学生的需要和个性差异,对一向积极投入的学生要给予更高的要求,对学习倦怠的学生要转变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树立可持续性发展理念

    大学生处于学习吸收能力最强的年龄段之一,对于新鲜资讯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较强的接受度。大学是学生进入社会前的最重要的学习阶段,不僅要掌握将来赖以生存的知识与技能,还要为了应对未来瞬息万变的情势增强自身的学习能力,具备独立的思考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因此,大学生应树立可持续的发展理念,重视大学阶段学习品质的培养,为自我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于凌云,黄淑萍.大学生学习质量保障体系构建路径——基于学生参与的视角[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7,(5).

    [2]汪明春,张丽霞.大学生学习倦怠的表现及干预对策[J].教育探索,2011,(6).

    [3]林光彬.论以学为中心的大学教育[J].中国大学教学,2013,(12).

    [4]田夏彪.消解工具化倾向:提升大学生学习质量的策略探思[J].现代教育科学,2016,(5).

    [5]叶信治.大学生学习质量保障:学生权利和责任的视角[J].复旦教育论坛,2008,(6).

    [6]赵婧.《3—6岁儿童学习品质观察评价量表》的研制[D]. 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17.

    [7]黄爽,霍力岩,房阳洋.国外学习品质的本质与结构研究进展[J].比较教育研究,2019,(4).

    [8][9]李珊珊,李莉,范洁琼.学前儿童学习品质的评估及其与早期发展的关系[J].教育科学研究,2019,(5).

    [10]朱红灿.大学生学习投入影响因素的研究——基于学习行为投入、情感投入、认知投入维度[J].高教论坛,2014,(4).

    [11]吴智泉,张公鹏.“大学生学习评价”(CLA+)工具——方法、应用、标准[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9,(4).

    [责任编辑? 高? ? 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