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发展下的中小学数学衔接教学策略分析

    万庭明 马映

    摘要:伴随教学难度的持续提高,教学内容呈现出抽象化的特征,因此,为解决中小学数学衔接教育活动中存在的缺陷,应创新教学方式和教材设定,同时要求数学教师在课堂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学习者形成解决不同问题的数学思维,推动学习者逻辑思维的形成,培养和提高学习者创新思维和能力。基于此,以下对思维发展下的中小学数学衔接教学策略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思维发展;中小学数学;衔接教学;策略分析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思维作为“人脑反映外部世界本质和规律的能力,是对事物认识的活动过程和对信息的一种排序”。教学设计是教学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基础与保障,其内蕴的思维方式既反映了课堂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又对教学目标的指向与达成产生直接影响。近年来我国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如火如荼,但很多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不能有效把控实体思维与关系思维的相互关系,仍以实体思维为主,尤为关注知识点的掌握,而忽略了知识学习与学生发展及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致使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教学目标难以有效达成。

    一、强化中小学阶段数学内容的连续性

    教师应全面掌握中小学数学课程内容,以此为基础,实现中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整体性、统一性和连续性。教师应以多维度的视角分析教材,明确认知中小学阶段数学知识结构中各学段内容的作用和地位,制定完整的知识体系,循序渐进地构建明晰的序列。教师应以中小学数学的知识点为基础,重点关注关键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内容的有机衔接、上下贯通和螺旋上升,构建合理科学的数学课程体系。由于小学生掌握的数学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导致学习者难以理解数学知识中的抽象内容,因此,教师开展教学活动不应以数学逻辑思维为主,应有机结合学习者的认知特征、心理学和数学教学知识,加工教学内容,在教学活动中兼顾学习者的认知水平、年龄特征、认知规律、接受能力、智力发展水平和中小学数学内容逻辑的系统性,根据心理学的诉求,科学设计教学内容,优化知识结构。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体思维

    “实体”作为实体思维的原始概念,体现着事物的“第一性质”,是事物固有的,不因人的意志而转移的客观存在。实体思维是一种预设世界有其终极性本原或“始基”,并以探寻这种终极性本原作为研究旨归,以普遍的理性抽象为研究方式,以终极性、封闭性、简单性、静止性为特征的二元对立思维方式,其思维逻辑突出表现为二元对立、非此即彼。数学作为一门科学,有其自身客观性,体现了事物本质具有不依赖于他人或他物的改变而存在的根本特征。例如,根据皮亚诺算术公理系统,0是“数与代数”内容领域的基本概念,是所有数产生的始基或本原;同样的,依据希尔伯特公理体系,“点”“线”“面”是图形产生的原始概念,而“点”又是“线”和“面”产生的基础,故而“点”是所有图形的本原。再如,数的本质是大小、量的本质是多少、度量的本质是单位的叠加等等。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对于上述数学学科基础知识点的溯源与深究,则是实体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的重要体现。

    三、借助数形结合思想,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数形结合思想属于一种有效的数学思维,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提升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基于小学数学的学科特点,针对难以理解的数学知识,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的时候,必须要充分借助数形结合这一数学思想,将抽象性、复杂性的数学知识进行转化,使其变成更加具体、形象的数学图形,引导学生在直观的感知下,深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内化。同时,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自身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提升,真正实现了提升数学思维能力的教学目标。具体来说,教师在开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时,可结合教学内容选择与其相适应的数学图形,借助画线段的方式表示行程问题和差倍问题,或者引导学生亲自绘制教具,借助数学图形,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将无形的数学知识变得有形。如此一来,学生可借助数学图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终促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提升自身的数学思维能力。

    四、动手实践提升数学思维品质

    动手实践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然而在当前教育中动手实践环节得不到真正的重视。动手实践对于数学思维品质的提升有重要意义。首先是动手实践的内容,学生不容易忘记。其次,正是由于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动手实践的内容较少,如果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通过实践的方式来认识数学知识和数学规律,学生就能对所学知识有更加深刻的印象。同样,以三角形相关知识为例,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将三角形的特点直接告诉学生,学生就不能深刻理解三角形的特点,需要在未来长期的实践中和数学学习中加深记忆。但这个过程显得较为漫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也容易出现认识错误。如果教师引导学生动手实践,无论在任何阶段、任何时候,学生都不可能产生错误的认识。

    结束语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教师不仅承担着加强数学基础知识教学的重任,还承担着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重任。基于此,教师必须及时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重视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优化课堂教学手段,借助创设问题情境、数形结合、设置问题、突破传统思维限制、小组合作讨论、联系生活、开展数学探究活动等教学策略,不断提升数学思维能力培养效果。

    参考文献

    [1]季霞.基于思维发展的中小學数学衔接教学初探[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0(26):34-35.

    [2]展学.在中小学数学衔接的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J].中学数学研究(华南师范大学版),2020(18):12-14.

    [3]龚根喜.基于思维发展的中小学数学衔接教学[J].新课程,2020(3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