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报道》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与改革实践

    段文娥

    

    

    

    【摘? ? 要】以移动互联网络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以深度报道业务能力培养为导向,建立《深度报道》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有利于解决传统理论教学环节难以吸引学生深度学习、难以互动,实践教学环节难以激励学生开展深度报道实践、难以精准指导学生实践的教学困境,也可以为其他相关课程混合式教学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深度报道;《深度报道》课程;混合式教学;移动互联网;教学模式;

    【基金项目】广东省本科高校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移动互联网时代深度报道课程教学模式研究与改革实践”

    一、引言

    据CNNIC发布的《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3月,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8.97亿,占全体网民的99.3%,手机网络新闻用户规模达7.26亿,占手机网民的81.0%。[1]伴随移动互联网而来的信息海量化、碎片化,用户需要深度报道,它能从众多新闻信息中筛选出最有价值的信息,排除无效、冗余信息,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层次的阐释,可以帮助用户了解新闻事件的背景、原因和影响。[2]美国新闻学会最新调查,移动端深度报道仍受欢迎,网民对长篇报道、深度报道、调查报道的关注程度超过了娱乐八卦。[3]

    所谓深度报道,就是围绕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把新闻事件呈现在一种可以表现其意义的脉络中。[4]深度报道的“深”就深在以对现实问题的解释、分析为核心,为呈“点”状分布的有关新闻事实编制出一个正确地确定其社会位置的经纬度坐标系来。[5]深度报道是传媒内容竞争的独门利器,也是新闻从业人员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它体现了新闻专业主义的诉求与实践。

    《深度报道》课程是新聞教育的“顶点课程”,[6]旨在全面打造新闻学子的核心竞争力和不可替代性。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力图使学生掌握深度报道的基本理论,熟悉深度报道的演进脉络,具备深度报道的鉴赏能力,能够批判性阅读深度报道作品。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深度报道实战技能,从深度报道制作全流程训练提升学生的深度报道业务技能,包括深度报道选题、采访、写作及编辑,切实培养学生发现深度报道选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完成深度报道采访、根据所在的媒介开展深度报道写作和编辑的实际操作能力,全面提升学生深度报道的专业技能。

    2020年2月,《教育部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在疫情防控期间做好普通高等学校在线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应根据校情学情制定疫情防控期间在线教学实施方案,充分利用线上教学优势,以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教与学改革创新,推进学习方式变革,提高教学效率、保证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保证在线学习与线下课堂教学质量实质等效。[7]疫情之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对于缺乏不可替代性的新闻学子来说,更是雪上加霜。以移动互联网络为基础,建构《深度报道》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切实打造新闻学子的核心竞争力迫在眉睫。

    二、移动互联网时代《深度报道》课程的教学困境

    (一)理论教学环节难以吸引学生深度学习

    传统的《深度报道》课程理论教学环节,相对而言比较枯燥。麦可思研究院2018年3月的一项研究显示,79%的大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以每节课45分钟来计算,学生平均每节课玩手机的时间是13.9分钟。[8]新闻专业的学生对媒介的关注和使用频率更高,在深度报道理论教学环节玩手机的频率更高、玩手机的时间更长。如此一来,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二)实践教学环节学生缺乏积极性,教师实践指导难以精准深入

    《深度报道》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教学中应理论授课与实践指导相结合。然而,传统的《深度报道》课程教学,由于缺乏实践平台以及教学课时数量的限制,长期以来,大多数院校的《深度报道》课程以理论教学为主,学生缺乏应有的深度报道实践机会,学生的实践积极性大多不高,师生之间的交流基本停留在浅层次,教师难以督促同学们实践,精准的实践指导更是难上加难,学生的深度报道实践技能难以得到应有的打磨,总体提升水平差强人意。

    (三)教学评价过于单一

    传统的《深度报道》课程教学评价方式单一,常见的主要有三种:一是考试的形式,对深度报道相关理论知识进行闭卷考试,这种评价形式只涉及深度报道的理论知识,没有覆盖深度报道实际操作;二是以小论文的形式进行考核,要求学生撰写一篇跟深度报道相关的小论文,这种评价方法相对闭卷考试而言,学生有更多的自由发挥空间,更加有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思想性,但也不涉及深度报道的实践操作;此外,还有一种是要求学生以团队或个人为单位完成一个独立文体的深度报道作品。这样可以很好地进行实践考核,但是这种形式的教学评价容易让学生在平时学习的时候形成一种反正不会考试的思维惰性,学习过程中容易懈怠,这种倾向会影响学生对深度报道理论的掌握,最终影响深度报道的实践技能的提升。

    三、移动互联网时代《深度报道》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建构

    移动互联网时代《深度报道》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即以移动互联网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以智能手机、Ipad等移动智能终端为媒介,以深度报道实践能力培养为导向,根据《深度报道》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学生深度报道基础、学习能力,将教学内容专题化处理,教学过程中灵活采用案例法、讨论法等,课后辅之以微信指导学生深度报道采、写、编实践,全方位提升学生深度报道业务能力的教学模式。

    (一)以深度报道实践能力培养为导向

    首先通过深度报道理论教学,以科学的深度报道理论武装新闻学子的头脑,然后复盘经典长效策划型深度报道案例,及时梳理突发型深度报道案例,并结合时效性较强的深度报道案例进行观摩与分析,培养学生的社会担当、新闻敏感和深度报道思维,帮助学生获得深度报道采写编的间接经验;在此基础上,强调课程的实践性,指导学生组建深度报道协作小组,并根据深度报道生产流程指导各个小组独立完成深度报道选题、采访、写作、编辑、传播,全程与学生保持密切联系,精准指导学生的深度报道实践,从深度报道制作流程上训练和提升学生的深度报道技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全面提升学生深度报道业务技能,培养更具实战技能的深度报道人才(图1)。

    (二)根据学生学习规律裁剪教学内容

    《深度报道》课程的教学内容可以凝练为3个知识模块10个专题,即深度报道理论知识模块、深度报道业务技能模块以及独立文体的深度报道制作模块,其中深度报道理论知识模块包括深度报道概述、深度报道的历史与现状、深度报道往何处去3个专题;深度报道业务技能模块包括深度报道选题、深度报道采访、深度报道写作、深度报道编辑4个专题;独立文体的深度报道制作模块包括调查性报道制作、解释性报道制作、预测性报道制作3个专题。在此基础上,再结合新闻学子的媒介接触习惯及其注意力易分散的特点,参考短视频的形式,将各个专题细分为更小的知识点,将45分钟的课堂切割成几个小课堂,最大限度吸引学生注意力。

    (三)教学过程线上线下多元混合,课前预习、课堂教学、课后辅导无缝衔接

    课前通过“雨课堂”发布预习任务,并通过“雨课堂”后台提供的大数据了解学生预习情况。

    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雨课堂直播+腾讯会议”讨论。理论教学环节中运用“雨课堂”提供的智慧教学解决方案在线直播,实时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精准掌握学生的线上学习数据,为在线教学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和评价依据,实现精准教学。案例讨论环节,学生可以通过“腾讯会议”开展视频讨论,开摄像头、开麦参与互动,也可以通过“雨课堂”发弹幕、投稿。

    课后通过微信、微信群针对性指导学生的深度报道实践,及时跟踪学生的作业进度,关注学生的实践情况,及时在线答疑,并根据同学们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情况制定下一步教学任务(图2)。

    (四)教学评价主体多元化,过程与结果兼顾

    移动互联网时代《深度报道》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提供更加多样化的评价手段,学生可以参与自评、互评,也会邀请深度报道一线从业人员参与评价,兼顾理论和实践、过程与结果。(图3)

    四、移动互联网时代《深度报道》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实践效果

    岭南师范学院文传学院新闻系2017级两个班都开设了《深度报道》课程,其中一个班在2019年春季学期完成了线下教学,另一个班在2020年春季学期采用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深度报道》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实施教学,以“雨课堂”直播,配合“腾讯会议”讨论,辅之以微信课后辅导和微信公众平台课外延展。

    (一)课前预习情况可视化,预习任务完成度更高

    采用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深度报道》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班级,预习完成度变得可视化,学生预习的积极性更高,也方便教师更好地把握学生的预习情况,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基础水平,以便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采用传统线下《深度报道》课程教学的班级,预习方面不可控,通常只有少数几个同学完成预习任务。

    (二)教学过程互动参与性强,课堂气氛更活跃

    采用基于移动互联网《深度报道》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班级,课堂参与性更强,理论教学环节学生可以运用“雨课堂”自动打卡,通过弹幕、投稿、点击“不懂”反馈学习过程中的所思所惑,几乎每节课都有好几百条弹幕;教师可以运用“雨课堂”全方位掌握每个同学的到课率,可以随堂测验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还可以通过发红包等方式活跃气氛、鼓励学习认真的同学;案例讨论环节,学生可以运用“腾讯会议”以文字、语音或视频的形式发表自己的观点。相对而言,传统的线下《深度报道》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性不高,一堂课下来,通常只有很少的几个同学参与讨论、发表观点。

    (三)课后实践更积极,实践指导更精准

    采用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深度报道》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班级,学生实践的积极性更高,能够更加及时地反馈深度报道选题、采访、写作、编辑中碰到的难题,教师也可以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实践,学生制作的深度报道作品质量相对较高。而采用传统教学模式的班级,学生实践的积极性不高,教师难以及时有效地进行指导,学生制作的深度报道作品质量有较大提升空间。

    (四)教学评价更全面,教学效果更理想

    采用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深度报道》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班级,评价手段更为多样化,理论和实践兼顾,且总体评价结果更满意。采用传统教学模式的班级,主要以团队合作的形式完成一个独立文体的深度报道作品进行考核,没有涉及理论测验,相对而言,实践成果不及采用移动互联网时代《深度报道》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班级。

    结语

    梅洛维茨认为,传播媒介有三种方向,作为渠道的媒介、作为语言的媒介和作为环境的媒介。[9]5G时代的移动互联网络既是传播的渠道,也将逐渐成为人们数字化生存的媒介环境,在这一媒介环境下,人们也在不断创新网络语言。英国新闻教育学会会长罗德·艾伦提出新技术来临时,新闻教育内容大约80%的知识保持不变,20%的内容需要更新。[10]媒介环境的变化既为《深度报道》课程的教学内容带来了一些改变,也对其教学形式提出了更多挑战。结合移动互联网的媒介特征,建构基于移动互联网时代《深度报道》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更符合学生媒介接触习惯和学习规律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切实培养新闻学子的深度报道业务能力,打造新闻学子的核心竞争力已成为当下新闻教育的重中之重,也是新闻教育与时俱进的必然选择。

    注释:

    [1]中國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2004/P020200428596599037

    028.pdf,2020-4-28.

    [2]纪静.移动媒体深度报道的现状、困境与趋势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7.

    [3]刘赛赛.移动互联时代报刊深度报道的发展与变革[D].湖南大学,2017.

    [4]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3.

    [5]喻国明.深度报道:一种结构化的新闻操作方式[J].电视研究,1997(06):6-8.

    [6]陈艳辉.如何打造新闻教育的“顶点课程”[J].青年记者,2017(03):99-100.

    [7]《教育部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在疫情防控期间做好普通高等学校在线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教高厅〔2020〕2号[S].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

    6/202002/t20200205_418138.html

    [8]麦可思研究院.超80%大学生日均使用手机达5.2小时[EB/OL].http://www.199it.com/archives/7120

    95.html,2018-04-17

    [9]施蒂格·夏瓦.文化与社会的媒介化[M].刘君等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8.

    [10]陈作平.英国高校传媒教育[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37.

    (作者:岭南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新闻系讲师)

    责编:周蕾

    《新华字典》(第12版)正式发行? ? 增补“初心”“点赞”等新词

    《新华字典》(第12版)首发暨“新华绽放——商务印书馆文教读书月”启动仪式在京举行。

    据介绍,第12版《新华字典》根据《通用规范汉字表》等规范标准,增、删、改、调部分字头,同时跟进时代,适量增补新词,如“初心”“点赞”“二维码”等。有些词语增补了新义新用法。

    《新华字典》(第12版)首次实现应用程序APP和纸质图书同步发行。正文每页附二维码,扫码享有增值服务,借助“纸书+二维码”的形式,实现了媒体融合的二次升级,让文字有了声音、让笔画有了动态,看听结合,动静相伴。同时,首次使用冷激光打码技术,通过一书一码,为读者提供防伪查询、物流追溯、资源链接等增值服务。

    《新华字典》是新中国第一部现代汉语字典,在启动编纂后的几十年中,先后经各方专家学者多次修订,目前印行超过6亿册。

    (摘自《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