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远眼光
艾弘
以近知远,以一知万,以微知明。——《荀子·非相篇》
【释义】从近的事情可以预知远的事情,从一件事情可以知道千万件事情,从细微之处可以知道显著之处。比喻从了解一点而推知其他许多事物。
【作者简介】荀子(约前313年—前238年),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时人尊称为荀卿,汉时称为孙卿。荀子是继孔孟之后的另一位儒学大师,是先秦儒学的集大成者。荀子主“性恶”论,强调后天的学习。提出了人定胜天、反对宿命论、万物都循着自然规律运行变化等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写作背景】《荀子》是荀况的著作集。今存32篇,《非相篇》为第五篇。本篇批判、否定了相面术,认为“相形不如论心,论心不如择术”。此外,还论述了道德修养等问题。
【现实意义】“以近知远,以一知万,以微知明”是人的一种思维能力,一种可以由小见大,以近知远,举一反三的能力,是一种预见力和判断力。这种能力对于普通人认识事物的本质、了解人的本性都是非常重要的,对于领导干部来讲,就更为重要。如果领导干部不具备这种思维,就看不清事物的本质和趋势,就很难有战略眼光。
有没有长远的眼光,与一个人的见识和胸襟相关,也决定了一个人的思路和格局。成语“鼠目寸光”和“井底之蛙”说的都是因为人的眼界限制了人的思路和格局。“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则说的是,如果一个人放眼长远,就不会为眼前的得失或忧或喜,相反,如果没有长远眼光,就会对眼前的得失计而较之,喜形于色或忧心忡忡。领导干部有长远的眼光,就不会囿于眼前的利益和困局,而是会基于对事物发展的规律而把握和預见未来事物发展的走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既不会被眼前的利益和成绩冲昏头脑,也不会为眼前的失利和困局失去信心。
具有长远眼光的领导干部总是会立足对事物发展规律,主动地、超前地去布局战略,当事物朝着预想的方向发展时,已经做好了规划和准备。领导干部是不是有长远眼光,决定了他能不能和会不会自觉认识和把握客观规律,系统思考和谋划发展大计,同时也决定了他是一个胸怀远大、虚怀若谷的人,还是一个目光短浅、急功近利的人。当前个别领导干部为了追求“政绩”,做“面子工程”“形象工程”,也许获得了一时的利益,但以损害长远利益来换取自身政绩的做法注定会受到历史的批判,所谓的政绩也只是“昙花一现”。
作者单位:北京行政学院
责任编辑:朱 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