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人力资本累积水平测算

    王萧 敖小艳

    

    

    

    摘要:大量研究表明,人力资本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也是不发达地区赶超发达地区的重要条件。为了测算不同区域农村人力资本积累水平及其对区域发展的贡献,数据随机选取于2010年和2015年全国22个省份及直辖市农村人口受教育年限统计资料,通过对人力资本存量模型的简化,对不同时间、不同地区的存量水平进行测算,并使用回归分析将测算结果与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联系,得出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最后利用研究结论,立足三农问题,紧扣乡村振兴战略,针对农村教育发展不均衡现象提出建议。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人力资本;教育成果;质量评估

    一、引言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重大战略决策,该决策不但事关农村乃至全国发展全局,更是推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农村虽然拥有众多人口,但人力资本开发水平仍然较低。具体表现在人力资本质量与人口数量严重不成正比、高素质农业科技人员数量少、整体教育水平低等方面。针对这一状况,如何对农村人力资本数量及质量进行合理测算,为下一步推进实现乡村人才振兴提供决策依据,成为亟待研究的问题。

    人力资本一词最早要追溯到亚当斯密的著作《国富论》中,他第一次将人后天获得的有用才能看作资本。明塞尔在研究劳动市场行为以及收入分配等问题的过程中得出了人力资本测算的方法,并且创立了Mincer方程式。国内同样有研究人力资本的学者对人力资本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王金营(2001)主张人力资本是凝结于一个人内在的健康水平、知识技能水平等,而这些健康、知识水平是由投资形成的,能够增加商品以及服务的效应,由此能够获得收益,体现人力资本价值。

    根据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发现:人力资本估算主要从成本、收入、能力三个方面进行测算,对应的并较为常见的方法有J-F终生收入法、成本法以及教育指标法。

    成本法,是基于投资支出来测算人力资本的方法,相关研究者普遍认为:人(或劳动者)所花费的总支出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人力资本的价值,在此基础上,有如下假设:人们拥有知识和能力主要来源于为获得相关知识及能力所进行的投资数量。

    J-F收入法认为个体的人力资本是在其工作年限内可以从劳动力市场上获得的所有预期收入的现值,考虑了人口数、死亡率、升学率及收入水平等因素,但结合我国现在社会状况来看,各区域贫富差距较大、收入分配不公平等现象难以满足收入法估算人力资本水平所需要的条件,这导致了J-F收入法运用受限。

    教育指标法是从投入的角度,基于国民素质,利用相关的教育指标对人力资本进行测量的一种方法。主要指标有受教育总年限、平均教育年限、文盲率、识字率、入学率、师生比、教育回报率等等。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逐步有人使用教育指标法,G.Psacharopoulos (1973)、V. Nehru(1995)等人以平均受教育年限为指标对人力资本存量水平进行了研究,R. J. Barro(1993)构建了测度公式:HC(t)=s×η(t,s)ds。Lau(1991)、胡铵钢(2002)使用总的受教育年限进行了人力资本积累水平进行了测算,其基本公式为:HCt=∑Eit·hi。也有不少人以成人识字率、入学率、师生比或者受教育人口比重等指标对我国人力资本水平进行估算。

    周云波(2010)结合教育回报率、受教育年限以及人口数量对我国各省级农村人力资本存量水平进行了测算,其采用的模型为:H=eΦ(E)L。孙旭(2008)构建了雙变量(受教育年限及工龄)理论模型:HCt=HC0+f(HC0,Wt)-g(HC0,Wt)。姚洋(2015)于研究中提出ROWA法,即以教育收益率加权平均教育年限的方法来估计人力资本存量。

    二、人力资本存量测算

    (一)测算模型

    本文采用明塞尔人力资本核算方程式:H=eΦ(E)L,其中,H表示不同受教育年限下的人力资本存量水平;Φ(E)为教育回报率,表示接受一年的教育所带来的劳动力生产效率提高的程度;L为一单位简单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水平。该公式不仅考虑了受教育年限、人口数量等指标,还考虑了教育回报率,能够较为全面反映人力资本的质量。

    根据上述方程式,需要确定Φ(E)、L两个指标。其中L可用不同受教育程度的劳动力人口所占比重表示。对于Φ(E),由于现阶段国内没有较为权威的不同阶段的教育回报率,但从已有的研究来看,Hossain所提供的相关数据多被引用。本文将引用Hossain的研究成果 ,将作为一个分段的线性函数,将受教育限在 0~6年间(包括6年)的视为初等教育,其回报率为0.180;6~12年间(包括12年)的视为中等教育,其回报率为0.134;12年以上的视为高等教育,其回报率为0.151。故上述方程式可表述为:

    H=e0.180EL ? ? ? ?E∈[0-6]

    e1.080L+e0.134(E-6)L? ? E∈[6-12]

    e1.080L+e0.804L+e0.151(E-12)L E>12

    (二)数据选取及测算

    研究所需数据均来源于《2010年**省人口普查资料》及《2015年**省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

    本文将测算各区域的人力资本水平,根据上述公式,所需要的数据为各省农村不同受教育程度的人口数量。数据组总共有未上过学、小学、初中、高中、中职、大学专科、大学本科以及研究生八个统计项,经处理,将未上过学与0年受教育水平相对应,小学与6年受教育水平相对应,两者均归为初等教育范畴;初中对应9年受教育水平, 高中及中职对应12年受教育水平, 三者均归于中等教育范畴 ;大学专科对应15年受教育水平,大学本科与16年受教育水平相对应,研究生与18或19年受教育水平相对应,三者均归为高等教育范畴。

    在全国范围内随机选取22个省及直辖市,计算其初中高等教育水平的权重,根据计算公式,得出各省2010年和2015年的人力资本存量水平。具体结果如表 1所示。

    三、数据分析

    (一)农村人力资本存量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相关性

    根据文献梳理,结合研究目的,人力资本正向回馈最直接相关的是收入增长,所以本文选择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作为经济衡量指标,农村人力资本存量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如图1所示。由于乡村振兴战略在数据选取年份并未开始全面实施,所以将国家惠农政策,地区相关政策,经济增长的偶然因素等作为无关变量,对每年的人力资本存量和人均可支配收入进行加权平均,利用回归分析计算得到2010年农村人力资本水平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相关系数为0.6745,同样的方法计算得到2015年相关系数0.6250。通过上述分析,表明人力资本存量水平与人均农村可支配收入具有正相关性,对区域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

    (二)各区域人力资本水平的差异性和增减性

    前文从时间角度分析了人力资本存量水平和区域经济的相关性,但是单纯从某个维度进行分析,还不足以全面反映人力资本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更不能完全对应此次的研究目的。为此,本文将存量水平与不同区域相结合,将全国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区域,构建了如图2所示的“各区域人力资本存量水平”分析图。横轴代表不同省份以及相对应的东、中、西部区域;纵轴代表相关的人力资本存量水平。

    从图2中可以看到,东部地区普遍优于西部地区,北京市、上海市的教育成果顯著,积累了较为丰厚的人力资本存量。与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结合起来,中、东部的教育成果较为相似,呈现出“高人力资本存量水平—高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西部呈现出“低人力资本存量水平—低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趋势。通过对2010年和2015年的折线图对比可以看出,总体人力资本存量呈现上升的趋势,未来的任务在于巩固和保持既有趋势。

    四、总结与建议

    我国农村人力资本存量水平有明显的地区不均衡特征,且其与区域经济发展有密切的联系。为了更好立足三农问题,改善农村人力资本存量不平衡的现象,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响应“乡村振兴”战略,基于前文的分析,提出三点建议:

    第一,加大对西部农村教育资本的投入,加快、加大九年义务制教育的普及,引入并实施普及高中的提议,改善西部“低人力资本存量—低农村人均收入”的现象。

    第二,健全强农、惠农政策体系,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完善农业补贴制度和市场调控机制。农民生活水平提高会促进其对教育的重视,良好和谐的农村市场环境也会给教育的开展带来正向效应。

    第三,扩大高等教育的影响力,强调其重要性。因为高等教育的收益率(0.151)较之中等收益率(0.134)更高,公平分配的高等教育也有助于人力资本存量的增加。

    参考文献:

    [1]周云波,武鹏,余泳泽.中国区域农村人力资本的估算及其时空特征[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09):165-170.

    [2]孙旭.基于受教育年限和年龄的人力资本存量估算[J].统计教育,2008(06):19-23.

    [3](美)雅各布·明塞尔(Jacob Mincer).人力资本研究[M].张凤林,译.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4](美)加里·贝克尔(Gary S. Becker)著.人力资本[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

    [5]王金营.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理论与实证[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6]周国富,倪朦.教育回报率的省际差异[J].社会科学家,2014(06):83-87.

    [7]姚洋,崔静远.中国人力资本的测算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15(01):70-78+127.

    (作者单位:四川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