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语境下报纸新闻对四个“度”的把握
何克难
【摘? ? 要】面临着新媒体浪潮的冲击,都市报要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应呈现什么样的内容?本文认为,报纸新闻要从“深度”“硬度”“态度”几个方面着手拓展影响力,同时谨守“法度”,切实守住纸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关键词】新媒体;报纸;法度;深度;硬度;态度
在移动互联网兴起的时代,面对新媒体浪潮的冲击,大多数报社的运营面临诸多困难,在向新型主流媒体转型期间也遇到颇多波折。在这一转型过程中,报纸要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应呈现什么样的内容?笔者认为,四个“度”是报纸采编人员应该追求的方向。
有法度:保持定力,谨守新闻规范
新媒体的优势在于快速传播信息。而恰恰因为这样,很多新媒体尤其是自媒体从业者陷入了抢速度、博眼球的偏执追求之中,一味地抢“热点”,造“爆点”,往往会置基本新闻规范于不顾。失范的传播行为制造出大量信息垃圾甚至是虚假信息,扰乱舆论场,对媒体的公信力造成伤害,也给社会秩序带来一定程度的损害。
2018年就发生过一件令人扼腕的事情。当年8月22日,一些自媒体在网上发布“疑因妻子游泳时被撞到,男子竟在游泳池中按着小孩打”这一消息,单方面引用小孩家属的说法和视频资料,引发网络媒体大量转发和评论。8月25日,事件中的女当事人安医生不堪被“人肉搜索”而选择了自杀。事后,人们才得知,这一事件是女医生疑似被骚扰引发的冲突,网络媒体纷纷删文沉默,但一条生命已然逝去。回顾整个事件,正是部分网络媒体抛弃了新闻规范,片面引用单方说法,导致报道失衡、新闻失真,最终造成悲剧。
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2020年夏天的“梁颖诬罗冠军强奸”事件中,也有很多网络媒体罔顾新闻规范,一味追逐热点,被心怀叵测的当事人轻易利用,闹出了笑话。甚至一些传统媒体的新媒体产品,也在流量的诱惑下,放弃了对新闻规范的恪守。某广播电视台打造的“某观察”抖音号,因内容形式新颖而走红,但是却被诟病存在大量来源不明、要素不全、事实错误的内容,成为进一步发展的隐忧。
真实始终是新闻的生命,而客观、平衡、要素齐全,这些基本规范是新闻真实性的必要保证。在信息传播渠道多样化的今天,以报纸为代表的传统媒体,更要保持定力,谨守新闻规范,为网络世界供应高质量、高信度的新闻信息,为媒体品牌的权威性背书。传统媒体采编人员在信息筛选和把关方面拥有经验优势,绝不能舍弃这一优势,落入流量陷阱。
有深度:保持思考,探寻新闻本质
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潮涌来,受众陷入了信息的海洋,注意力无暇在某一件事物上多做停留,于是短文字的微博火了,短视频的抖音、快手火了,一大批只发口水文、鸡汤文的微信公众号也火了。那么,在所謂的浅阅读时代,需不需要深度新闻报道?答案是肯定的。我国正处在高速变革和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上的新现象、新问题层出不穷,正需要“观察哨”“瞭望塔”深入探查、全面展示、深刻剖析。深度新闻报道对时效性的要求不高,对专业性的要求却很高,正是报纸等传统媒体的用武之地。
全国的报纸,尤其是都市报,近年来大多经历了版面压缩的过程,人才流失的现象也颇为严重。在这种情况下,报纸更应该集中优势兵力,着力打造深度报道,聚焦重要事件、人物、政策,致力于还原新闻表象的底层逻辑,揭示不同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且将其立体、全面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说起传统媒体的转型,总会有人提起“内容为王”,什么样的内容才能“为王”?就是优质深度报道。好的深度报道,可以引发读者思考,凝聚社会共识,推动社会某一领域的变革。好的深度报道,还能带动报纸品牌的提升。深度报道一般涉及的是热点事件或公共话题,社会关注度高,在利用报社的新媒体进行多平台分发之后,能够形成大量的二次传播,甚至可以造就“爆款”。2019年11月28日,曾在南昌、温州、合肥犯下累累血案的劳荣枝在厦门落网,新安晚报得知消息后立刻派出多路记者分赴合肥、厦门、劳荣枝老家九江等地采访,连续推出系列报道,全方位展现案件始末,并通过对劳荣枝家人的采访,让人对“她如何堕入犯罪之路”不由深思。报道引起广泛关注,在各新媒体平台上的阅读量也非常可观。如果报纸能经常生产出优质深度报道,就可以大幅提高主流媒体品牌影响力,在媒体竞争中占据优势。如果深度报道质量做到了一定的高度,甚至可以像财新传媒那样,建立“付费墙”,让优质内容直接产生经济效益,反哺深度报道生产,形成良性循环。
有态度:保持理性,发出主流声音
在新媒体浪潮中,“人人都有麦克风”,舆论场的复杂程度空前,这为公共话语空间带来声音多元化好处的同时,也带来了各种噪音、杂音。作为主流媒体的报纸,负有消解杂音、引导舆论的责任,就更需要调大音量,发出主流声音。
(一)发出主流声音,需要加强新闻评论
评论可谓是新闻从业者的看家本领,也是一张报纸的旗帜和灵魂,是引领社会主流价值观最直接有效的手段。社会进入网络时代以后,信息传播和共享的便捷,使得媒体同质化问题越来越严重。如何破解?深度报道和新闻评论是两个利器,重磅深度报道不常有,独特新闻评论却可以“天天见”。除了加强常规的时评版面,在新闻报道中配发短评,针对重大事件组织撰写专题述评,都应该是报纸长期坚持的发力点。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社会上流言四起,各种声音纷杂,新安晚报在报道中就充分利用了新闻评论,用主流声音弘扬正能量,发挥了重要舆论引导作用。休刊期间,新安晚报在新媒体平台发出了《疫情挡不住温情》《疫情之下》等述评文章,复刊之后还组织刊发了《何谓勇敢?逆行而上的背影都是答案》等系列述评。这些评论,坚定立场、稳定人心、鼓舞士气,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
传播环境的变化,对于报纸新闻评论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由于出版时间的限制,在选题方面要避免与网络媒体抢时效,可以把视线更多地投向社会现象,对于热点事件的评论不要就事论事,而是寻找第二落点,剖析事件背后的社会问题。另外,在写作文风上,则要避免过度依赖概念化语言,要让评论有血有肉有温度,这样才能真正走入人心。人民日报的《民生观》作为党报的评论栏目,近年来一直坚持用大白话写作,努力讲故事、打比方,把说理变成鲜活生动的表达。这一点值得所有报纸评论栏目学习和借鉴。
(二)发出主流声音,需要加强议题设置
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也越来越被“算法”绑架,以今日头条为代表的各类信息分发平台,打着“个性化需求”的旗号,通过算法为用户爱好画像,迎合性地推送“用户最喜欢的”新闻信息,将用户裹挟在大量同质化信息之中。美国传播学者凯斯·桑斯坦提出的“信息茧房”概念,在算法的加持下,真切地展现在我们眼前。“信息茧房”放大了人性中最直接而肤浅的需求和焦虑,限制了人们看待事物的角度和维度,扰乱了正常的舆论生态。
报纸的存在,应该为人们走出“茧房”提供一个可靠的渠道。报纸运用对议程的设置,将公共议题纳入到个人议程之中,就能为“破茧”尽一份力,防止舆论生态的“极化”。新闻策划、专题报道是报纸进行议程设置的主要手段。另外,在实践中,对于头版的超常规运用,也是设置议程实现“出圈”传播、切入个人议程的有力抓手。对报纸封面进行海报化创意设计,不仅能在报纸读者阅读过程中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还能通过新媒体平台实现二次传播,吸引网络受众注意力,进而实现更大范围内的议程设置。
有硬度:保持勇气,发力舆论监督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是统一的。新闻媒体要直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直面社会丑恶现象,激浊扬清、针砭时弊。”改革进入深水区的当下,社会矛盾多方显现,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尤为重要,是为改革发展保驾护航的重要手段。一方面,报纸等传统媒体在“时度效”的把握上拥有先天优势,更应该成为舆论监督的主力军,用建设性监督推动问题解决,成为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在网络传播环境下,“网络曝光”也成为了一种常见的舆论监督形式,但这种监督往往缺乏客观性、专业性,非常容易陷入偏激和失控。报纸等传统媒体依托固有的公信力,可以用理性监督消解网络上的偏激观点和情绪,在监督中实现舆论引导。
报纸要敢于监督,更要善于监督。敢于监督,就是要保持勇气,对社会丑恶现象毫不手软,对侵犯群众利益、违反党纪国法的群体勇于亮剑。善于监督,就是要选准监督切入点,要抓住群众民生需求与党委政府关切的结合点,以解决问题、化解矛盾为导向,不为了批评而批评。浙江日报从2018年起推出的《一线调查》栏目就在建设性监督方面做了一些尝试,选题聚焦“政府能解决、群众想解决、实际未解决”的问题,切实推动改变,取得了良好效果。新安晚报多年来也始终坚持舆论监督,尤其是民生领域的舆论监督,为百姓身边事奔走呼吁。2019年5月开始,新安晚报就“合肥城区装修垃圾无处可倒”问题,以及由此引发的“小区垃圾滞留”“非法垃圾填埋场”“非法碎石场”等乱象,进行连续数月的追踪报道,先后刊发十几篇调查、暗访报道,展现乱象的同时也采访业内人士出谋划策。报道引起合肥市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市政府多次召开会议研究讨论解决办法,最终确定将在每个城区建设一个零星建筑垃圾填埋场,使这一老大难问题有了解决的希望。这组监督报道就是选准了“百姓盼”与“政府干”的结合点,推动政府工作,解决民生难题,是一個成功的监督案例。
结语
近些年来,受到网络传播技术的冲击,传统媒体经营状况出现大幅下滑,“报纸不行了”的唱衰之声不绝于耳。但是说到底,新技术只是一种工具和手段,信息传播的主角永远还是内容。发挥报人的专业素养,始终关注社会热点,制作有态度、有深度、有硬度、有法度的优质新闻报道,不向同质化、娱乐化、浅薄化低头,报纸一定能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并且继续作为新闻规范的锚定者、舆论场的引领者、社会治理的参与者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单位:新安晚报社)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