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学习方式 由学会到会学

    李明珠 刘小兵 刘真玲

    

    

    

    摘 ? 要:现阶段,学生学习不仅仅只是简单、机械地获取知识,还需要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在SPOC模式下制订和使用好学习任务单,始终以学生的“学”为基点,调整和确定教师的“教”,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由“学会”转变为“会学”,最终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目的。文章以《电容器的电容》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为例,通过先学后教、展示交流、以学定教三个阶段保证学生学会,通过以教导学、课堂小结、布置任务三个阶段使得学生会学,从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关键词:学习方式;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教导学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003-6148(2020)6-0028-5

    1 ? ?学生学习方式存在的问题

    在应试教育的强压下,学生普遍在学习过程中沿袭了传统的学习方式。在知识获取的过程中对教师有很强的依赖性,在课上被动地听课,在课下学习物理知识时,只是一味地熟悉物理概念、背诵公式、死记硬背物理实验步骤和方法,遇到问题习惯于先向老师咨询,或借助网络及其他学习工具得到答案,与其他同学共同探究解决问题的情况也比较少,种种迹象都表明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严重缺失。

    2 ? ?学生学习方式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1 ? ?课堂成为教师一个人的舞台,给予学生思考以及提出问题的时间极少

    在知识点的传授、实验的演示、题目的讲评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几乎为零,没有给学生思考以及提出问题的时间。这样的教学方式过分强调了教师的主导地位,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学生一味地接受知识,习惯于被教师牵着鼻子走,不爱动脑筋思考问题,养成了死记硬背的坏习惯。

    2.2 ? ?学生难以形成系统的、科学的学习方式

    绝大部分学生没有正确掌握学习物理的方法和技巧,形不成清晰的知识网络结构,无法做到知识的活学活用。其次,学生学习任务重、压力大,考试又时刻在他们的身边,迫使学生不得不进行题海战术,自主学习的时间自然大大减少,为了应付考试不得不死记硬背,如此一来,造成了学生难以形成系统的、科学的学习方式。

    3 ? ?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这一过程的主要措施

    3.1 ? ?在SPOC模式下利用网络的资源共享,进行课前学习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中学生学习物理不能只局限于课堂上教师的传授、习题的解答,还应该利用网络环境的特点进行物理学习。根据学习任务单的安排,利用网络的资源共享进行课前学习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完成网络预习后,还可以利用网络工具与教师、同学进行相互交流讨论,从而开拓学生的知识面,更容易学会。

    3.2 ? ?通过展示交流,了解学情,调整教学重心

    在学生已经进行了课前学习后,教师应该及时关注并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课前学习任务单的完成情况和学生在课堂上的问题回答,了解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由此,在掌握学生的思维状态下,教师要结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调整教学重心,转变教学方式。对于学生已经理解的知识少讲或不讲,着重于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部分,在课堂上给学生留思考、交流讨论、归纳总结以及自主学习的时间,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和探究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3.3 ? ?使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提出“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教师应该倡导研究性学习,在课堂上让学生根据实验教具进行实验探究,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的相似过程,在探究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会与同学之间相互合作,学会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分析及解决问题能力、自学能力以及实验能力,达到会学[1]。

    4 ? ?《电容器的电容》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4.1 ? ?课前学习

    第一阶段:先学后教,让学生根据《电容器的电容》学习任务单(如图1)来课前学习,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设计意图】 通过“翻转课堂”有利于体现生本化的理念,由于不同学生完成知识内化所需要的时间不同,传统的教学只管学生快速前进,而不顾其建构新知识结构的效率。但“翻转课堂”可以根据个人需要自定学习进度,有利于让学生通过微视频重温遗忘的学习内容,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4.2 ? ?课堂学习

    第二阶段:预习作业的展示与交流。

    学生活动任务1:学生展示自制电容器,并以小组形式互相讨论教师布置的问题与练习。

    多媒体展示问题与练习:(1)平行板电容器的结构是怎样的?(2)电容器的定义和符号是怎样的?(3)电容器有哪些种类?

    师生的教与学1: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結出平行板电容器的结构,电容器的定义、符号和种类。

    【设计意图】 通过课前学习任务单和学生的回答来展示自主学习的效果,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有利于教师了解学情,为深化教学奠定基础。

    第三阶段:以学定教,根据学情抓住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进行教学,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生活动任务2:仔细观看多媒体播放的电容器充放电Flash动画。

    师生的教与学2:师生共同总结出充电的过程是把电容器的一个极板与电池组的正极相连,另一个极板与电池组的负极相连,两个极板将分别带上等量异号电荷;放电的过程是用导线把充电后电容器的两极板接通,两极板上电荷中和,电容器又不带电了。

    【设计意图】 通过多媒体展示,使抽象的问题直观、具体化。

    问题1:电容器的充放电规律是怎样的?

    【实验探究一】 电容器充电、放电的规律

    学生活动任务3: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利用桌面上的实验器材,完成电路连接(如图2和图3),通过依次闭合开关a和开关b对电容器进行充放电,观察万用表的电流示数变化,并记录各个时刻的电流,描点作图,得出电容器充放电规律图(如图4和图5)。

    【设计意图】 层层推进,学生对电容器充放电的过程进行实验探究,进而发现电容器充放电的规律,亲身感受知识获取的过程,以此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问题2:为什么得出的规律图是一个电流随时间增大而快速下降的曲线图呢?

    师生的教与学3:

    教师与学生共同分析:当开关S与a接通的瞬间,电容器两端的电压是零伏,电源的电压全部加在滑动变阻器两端,因此此时通过的电流最大;此后电源开始对电容器充电,电容器开始储存电能,直到充电完毕,电流降为零。当开关S与b接通瞬间,电容器两端的电压等于电源电压,电容器原来储存的电能开始释放而减少直到为零,因此电容器的电流由最大慢慢变小直到为零。

    问题3:从以上对电容器充放电规律的理论分析中,大家发现充放电的能量是怎样转化的?电容器的作用是什么?

    师生的教与学4: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学生分析得出:充电过程由电源释放的电能转化为电容器的电场能;放电过程由电场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电容器能够存储电荷和电能。

    第四階段:以教导学,让学生根据实验教具进行实验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提高实验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会学[2]。

    教师补充:由于电容器充电时,电容器两极板上带了等量异种的电荷,因此我们把任意一极板上电荷量的绝对值Q叫做电容器所带电荷量。

    问题4:电容器带上了电荷,两极板就会有电势差,那么电荷量Q与电势差U有什么关系呢?

    【实验原理】

    电容器提供电能使得时钟走动,而电容器的电能多少是由电容器存储的电荷量Q决定的,因此从时钟指针所走的格数可以间接反映出其所带电荷量Q的多少(如图6)。

    学生活动任务4:探究同一个电容器所带电荷量Q与电势差U的关系(如图7)。

    【实验步骤】

    (1)用3 V干电池对电容器充电,单刀双掷开关拔到“充”位置,接上电源,充电一会后单刀双掷开关拔到“放”处。

    (2)使用同一只电容器,依次用4.5 V、6 V干电池对电容器充电,具体操作与步骤1相同。

    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实验,作出电压与格数关系的表格并记录对应的电压下时钟所走的格数(见表1),使用描点法作出电容器的Q-U图像(如图8)。

    师生的教与学5: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电压与格数关系的数据表格并结合Q-U图像进行分析,让学生从所得的数据表格和图像中总结电荷量和电势差的关系,如电压越高,所驱动时钟的格数越多,电容器所带的电荷量就越多;在同一个电容器中,电容器的电荷量与两极板电势差的大小成正比,比值是个常量。

    教师演示实验:探究不同电容器电荷量Q与U的关系。

    【实验步骤】 换用另一只电容器,用1.5 V干电池对电容器充电,操作与探究同一个电容器Q-U关系实验的步骤1相同。

    学生活动任务5:教师利用自制教具演示实验,学生观察时钟指针所走格数并记录数据(见表2)。

    师生的教与学6: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探究二和探究三中的数据,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得出“不同的电容器,Q/U这个比值一般是不同”的结论。

    教师对两个实验进行总结:实验表明,一个电容器所带的电荷量Q与电势差U成正比,比值是一个常量,不同的电容器,这个比值一般不同。

    问题5:根据以上的实验结论,请同学们说一说Q与U的比值有什么物理意义呢?

    师生的教与学7:如果学生一时想不到,可以通过让学生回忆是如何定义电场强度的,所采用的物理方法是什么,由此可以想到应用比值定义法来研究电荷量Q与电势差U的比值。教师总结实验结论并讲解电容的定义。在此基础上教师分发给学生关于本节课的导学案来让学生自主学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电容的理解(如图9)。

    【设计意图】 通过自制教具测量得到的数据,使用描点法作出电容器的Q-U图像,再类比电场强度得出Q和U比值的物理意义,通过运用描点法作图分析数据,运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科学研究方法,提高了学生的逻辑思维与科学研究的能力。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第五阶段:课堂小结,检测反馈。

    通过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布置作业。

    【设计意图】 通过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梳理知识,有利于加深学生的记忆,方便课后复习。

    第六阶段:布置课后学习任务,给学生提供想象、思考、自学和运用的广阔空间。

    观看视频来了解超级电容器在公交车上的应用,并思考超级电容器是如何为公交车提供动力的。

    【设计意图】 通过了解超级电容器的应用,让学生感受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改变生活。

    【教学反思】

    第一轮教改的目标之一就是“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能运用物理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解决一些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在新课标下,教师要正确处理好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作用。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一定要打破传统教学“教师台上讲、学生台下听”的方式,一些简单易懂的知识点教师可以在SPOC模式下来设计课前学习任务单,通过任务单和展示交流反馈学情,教师就能集中精力讲重点、难点、疑点,在课堂上更要提高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探究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改变学习方式,由学会到会学,最终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钱宏达.构建“从学会到会学”化学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化学教与学,2012(1):2-3,57.

    [2]李琪宏.在电容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J].物理教学探讨,2006,24(11):61-62.

    [3]李永升,龚庆.利用恒流源验证“Q=CU”[J].物理教学探讨,2005,23(6):57-59.

    (栏目编辑 ? ?邓 ? 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