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表象训练方法对太极拳教学效果的影响
蓝芬
摘 要 太极拳作为我国一项传统体育运动项目,拳理涵盖了中国古代阴阳学说、太极八卦理论等,对于太极初学者,不仅动作难度大,而且由于伴随有手脚配合的转体和进退等方向不断变化的动作,初学者很难在短时间内完全掌控其动作技能,极易形成厌学心理。而表象训练作为一种基于此,本文通过表象训练来辅助教学,以期增加太极初学者动作记忆的同时,提高初学者太极学习的兴趣。
关键词 表象训练 太极拳 教学效果 影响
中图分类号:G852.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7)08-000-01
一、引言
我国最早的太极拳川西源于明末清初,至今已有400百多年的历史,由于太极拳动作柔和,具有很好的健身养生功效,新中国成立后,太极拳广泛普及,尤其是北京奥运会后,太极拳得到了極大的推广普及,现在太极拳作为一种防身保健的运动,已经得到全世界的普遍认同。但是由于太极拳理融合了我国古代的阴阳五行学说、八卦理论等,对于初学者而言,动作难度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太极拳的推广应用。有研究指出,应用表象的训练方法进行辅助教学,对太极初学者动作记忆的形成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基于此,本文通过表象训练方法进行太极辅助教学,旨在提高太极初学者动作记忆的形成和太极运动兴趣的培养,为太极拳的不断推广提供理论依据。
二、太极拳初学阶段特点
太极拳对初学者而言,从空白到学会整套动作,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需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身正,要求在整个动作的演习过程中,从头到腰骶部,要时刻保持与地面平行;其次,势圆,要求动作缓和,富有曲线美,做到圆滑、饱满;第三,步稳,进退、转体的过程中,步法要求收放自如、虚实转化分明;第四,心静,练习者需摒除杂念,全神贯注;最后,体松,运动过程中需保持身体自然舒展,避免紧张。以上五点要求是太极拳练习的基础,对于初学者,由于太极本身动作的复杂多变,很难形成有效的动作记忆。
三、表象训练相对太极拳初学者动作记忆的作用
(一)表象训练
表象训练作为一种心理学训练手段,主要是应用暗示语,在头脑中对动作进行反复的重复,进而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不仅有助于动作技能的形成和巩固,而且有助于加深动作印象。应用表象训练的主要目的在于,根据运动动作的时间、空间和力量特点,建立正确的动作幅度、方向和力度。
(二)表象训练对动作记忆的影响
表象训练作为一种心理学训练方法,在体育运动技能教学过程中,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其本质是在视觉或者动作示范的指导下,通过在头脑中反复的想象动作技巧,进而形成动作技能的过程。表象训练不仅有助于太极动作的定型,而且加快太极的动作记忆。但是,太极表象训练需建立正确的运动表现,对太极初学者而言,需准确把握太极拳的每个动作幅度、动作力度和动作方向,通过动觉或视觉的表象进而构建正确的太极动作记忆,应贯穿于整个太极教学过程中。
四、表象训练对太极拳教学效果的影响
(一)太极拳动作形成阶段
在太极拳动作的形成阶段,通过正确的示范,学生能够感知整个太极的动作形象,逐步的建立视觉表象,直观的认识整套太极动作。教师可以将太极拳动作进行逐一的分解示范,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示范的表象,此时学生的视觉表象已经形成。
(二)太极拳动作的联结阶段
太极拳动作形成阶段,学生对太极拳动作有了基础的认识,而整个动作缺乏美观。教师应用表象训练,把每个动作所包含的运动感觉传授给学生,学生能够清晰的认识到肌肉运动时的时间、空间、力量特征,使得视觉感觉逐渐转化为动觉感觉,并通过实践连续,逐步的改善动作。
(三)太极拳动作的完善阶段
通过观看教师示范或视频动作,初学者在大脑中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表象认识;而后在建立完整、清晰的视觉表象基础上,初学者能够把控某一个太极动作的技术要领;最后,教师可以借助语言进行集中强化训练,不断的巩固学生的动作记忆,以此帮助学生逐渐形成语言记忆,并借助语言记忆,加深动作表象,例如,太极拳教学过程中,学生熟记每个动作名称,而后根据动作名称,可以准确的表象每个动作。
五、小结
太极拳作为一种民族体育项目,不仅具有防病保健作用,而且有助于促进身心健康发展。但由于其拳理相对复杂,对初学者而言学习难度大,极易形成厌学心理,严重者甚至造成运动损伤。本文在简单介绍太极拳初学阶段特点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表象训练对太极拳教学效果的促进作用,旨在为提高太极初学者的学习兴趣,便于太极拳在国内外的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 杨敏.表象训练方法对太极拳教学效果的影响[J].体育学刊.2002.9(5).
[2] 罗海燕.配乐和表象训练教学法再武术教学中的应用[J].上海体育学报.2004.5(10):92-94.
[3] 马林.论成都市小学一路太极拳教学方法[J].搏击·武术科学.2013.10(9):67-68.
[4] 丁剑翘,杨瑞彬.太极拳教学再探——表象训练在台阶拳求形阶段的应用[J].搏击·武术科学.2005.2(6):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