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视域下行业报记者站新闻报道实践思考

    郭人旗

    

    【摘? ? 要】融媒体环境下,行业报记者站以报道当地行业中心工作、新闻事件、政策资讯等作为主要报道任务的工作模式已不能顺应新的传播需求,需积极转变思路,充分发挥记者站“接地气”优势,加强选题内容策划,做好深度报道,达到“聚人气”的传播效果。

    【关键词】融媒体;行业报;记者站;新闻报道

    行业报,又被称为专业报,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末,多由专业领导部门、企事业机关单位或行业团体主办,是中国报业体系里的一个重要类别,它以特定行业读者为受众对象,为特定行业发展服务,在社会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与综合性报纸(党报、都市报等)相比,行业报报道范围较窄、报道内容偏于专业小众。加之一些历史和现实因素,很多行业报往往只是将记者站作为其同各地行业管理部门开展资源合作的一个支点,重“通联”而轻“采写”,致使驻站人员整体采编素质相对较弱,新闻报道能力整体不高,平日以报道当地行业中心工作、新闻事件、政策资讯等作为主要报道任务。然而在融媒体发展环境下,这种工作模式已不能顺应新的传播需求,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获取地方信息资源渠道不再具有优势。此前受限于信息获取渠道的单一,传统媒体尤其行业媒体高度依赖地方记者站来获得当地政府部门第一手的信息。但是近年来新媒体技术迅速发展,政府部门纷纷顺应时代发展趋势,积极打造自己的“发声”平台,传统媒体在信息获取方面对记者站的依赖作用逐渐削弱。

    二是传统媒体近年来在新闻报道方向上,从过去注重高大上的主题报道转向更注重温情的民生类报道,从工作动态报道转向深度策划类报道,以及对网络热点事件的追踪报道,这恰恰是很多行业报记者站欠缺的地方。

    在此背景下,行业报记者站需要顺应不断发展的融媒体环境,积极转变思路,发挥自身优势,主动作为,寻求突破。记者站最大的优势在于扎根基层、接地气,生动鲜活而有创造力的东西多数来源于基层,这是记者站取之不尽的新闻宝藏。记者站要充分利用发挥这一优势,以贴近基层为报道原则,推出“沾泥土”“带露珠”“接地气”“有温度”的作品。

    笔者结合所在行业媒体《中国文化报》近些年重视发挥驻地记者站新闻报道功能,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运行机制,做好地方新闻策划方面的有益实践,总结提炼,以小窥大,就融媒体视域下行业报记者站如何做好地方新闻报道提出几点思考。

    一、“运筹帷幄”——加强选题策划的“顶层设计”

    《中国文化报》创刊于1986年,为文化和旅游部(原文化部)党组机关报,同时也是全国文化和旅游系统的行业指导报,是行业报中为数不多的日报。报社在全国目前设立有24个记者站,基本覆盖了东中西部,为报纸面向全国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近年来,在融媒体环境下,为了适应新形势、抢抓新机遇,我们主动转变方向、拓宽思路,进一步扩大传播效果。转变记者站传统的“你给我什么信息源我就报道什么”的被动模式,充分发挥记者站工作“接地气”的特点,利用重大活动、重要时间节点、重大政策发布、关注基层典型人物四个策划源头,策划推出一批既能体现媒体特点又能反映时代声音的新闻作品,在行业内引起了良好反响。

    策划源头一:党和国家重大活动——严肃主题的“轻松”表达

    根据党和国家重大活动以及文化和旅游部重点活动,如全国两会、中国艺术节等,结合地方文旅系统实际及时推出相关报道,化严肃为轻松、变呆板为鲜活,让重大主题活动更接地气、更有温度。

    如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在北京召开。对于这一重大活动,我们高度重视,精心谋划,在大会举办前一周,已制定好大会当天习近平总书记所做的十九大报告在各地基层文化工作者中引起的反响报道稿件采写方案,根据东中西部区域均衡原则,提前联系好采访点和采访对象,注重对基层人物的呈现,如基层文化单位(文化馆、图书馆、非遗保护中心、文化站等)负责人、城市街道文化服务中心负责人、乡村文化大院负责人、群众、牧民、游客等;提前告知其采访意图,请其带着问题收听收看大会直播。正是有了前面这些充分的准备工作,10月18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做大会报告之后几个小时,一篇《满怀文化自信走进新时代——基层文化工作者热议十九大报告》即顺利完成,报道采访扎实、行文生动、角度新颖,有些基层群众带有口语化的真情表达相当生动,如内蒙古牧民图门吉日嘎拉对牧民兄弟说,“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报告,我的心里好像燃起一团火,那劲儿咕嘟咕嘟地往上蹿,咱牧民也要把文化的事儿干出名堂来啊!”

    之后,我们又根据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部署,深入挖掘,聚焦探讨文化在其中应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以及各地在实践探索中取得的好的经验举措,策划了报社重大选题——“乡村振兴中的文化使命与担当”大型新闻采访活动,借助各地记者站力量,发挥报、刊、端、微多媒体形态力量,对浙江、安徽等地区典型村落进行了实地采访活动,推出了“文化:富脑袋也富口袋、文化惠民点亮乡村多彩生活、乡村振兴之路各具特色、文化扶贫:富村庄润民心——安徽省六安市杨公村见闻、乡村文化振兴,绘就美丽中国幸福民生的壮丽画卷”等多篇接地气的报道。这些报道既紧跟国家重大政治主题精神,又紧密贴合文化系统实际,同时贯彻“四力”要求,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策划源头二:重要时间节点——常规题材的新鲜表达

    善于从每年的传统节庆日或重要纪念日等这些常规时间节点中,深入挖掘,策划推出有新意的报道。如2016年春节,手机“抢红包”成为最热门的话题,“摇一摇”“咻一咻”“集五福”,新鲜的方式给新春佳节增添了不一样的趣味,成为新时代里的“新年俗”。以此更进一步观察,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在保持贴春联、吃年夜饭、守岁、拜年、吃饺子等传统年俗的同时,旅游过年、电子红包、网络年货节、微信拜年等正在成为“新年俗”。为充分感受各地春节年俗的变化与传承情况,我们组织部分驻地记者借回乡过年的契机,亲身体验家乡春节年俗文化,并以记者第一人称视角写出生动报道《春节年俗的“變”与“不变”》,贴近群众生活,可读性强,反响极佳。

    还有一个比较好的报道案例,今年的“五一”假期很特别,既是大小长假政策实施以来首次出现5天的“五一”假期,也是我国进入常态化疫情防控阶段后迎来的首个旅游小长假,全国文化和旅游市场的热度逐步回升。对此,我们结合驻地记者点多、面广、身在第一现场的优势,策划推出“五一”旅游现场直击系列报道,自5月1日至5月5日,每天通过新闻客户端及时推出1期当天旅游景区现场报道,每期报道聚焦3个不同地区的旅游景区,5期报道共聚焦15个不同省区市的旅游景区。这一系列报道在新媒体传播量达到600多万。在此基础上,对新闻客户端内容进行加工整理,制作出一个通版内容在报纸上予以刊发,很好地进行了报纸和新媒体的联动。

    策划源头三:重大政策发布——重大主题的深入表达

    根据中央以及各省区市发布的有关文旅方面的重大政策或措施,及时跟进深入报道。如2016年7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发布《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提出到2020年我国将培育1000个左右的特色小镇。2016年10月11日,住建部印发《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公布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鎮名单的通知》,公布第一批127个国家级特色小镇名单。一时间,特色小镇成为舆论热点,各地建设如火如荼。

    粗看起来,特色小镇建设属于城市规划领域内容,貌似同文旅关系不大。然而深入观察可知,文化和旅游是特色小镇建设的根与魂。为此,我们策划了一期《“文化+”助力特色小镇建设》报道,发布在报纸头版头条,各大主流媒体对此进行了转载报道,形成了一个新闻报道热点。

    策划源头四:关注基层典型人物——细微视角的宏观表达

    紧紧抓住基层文旅建设中的人、事、物的特点,在选取角度和切入点时注意抓“小”放“大”,从“小”入手,讲鲜活的“小事”,用“小视角”反映“大主题”,提高基层报道的亲和力。

    关注基层典型人物,首先要反映基层群众声音。对此,我们先后推出了“最美基层文化人”“美好生活 文旅心声”等专栏。除此之外,对于行业报而言,基层单位管理者不仅是报纸的稳定读者群、行业建设实践的“操盘手”,而且往往对报纸在当地的订阅和经营等业务有着重要的影响,报纸也要充分反映他们的声音。为此,我们先后推出了文化厅(局)长论坛、县委书记谈文化等专栏。

    在各地文化系统,有很多一线文化工作者尤其是一线文化管理者,作为一个地区文化工作的“掌舵手”,几十年坚守文化岗位,默默奉献,辛勤耕耘。他们真诚质朴的文化情怀感动着他人,同时也被文化工作中发生的鲜活故事所感动。我们邀请部分地区文化管理者以第一人称视角,结合自身工作经历,写出内心感悟,从个体经历呈现文化行业的发展变化,策划了一期专题报道《不忘初心,回味那一瞬间的感动》,很多读者评价“报道角度颇为新颖”“生动可读”。

    二、“多兵团集中作战”——建立新闻报道的联动机制

    行业报记者站由于自身特性以及相关政策规定,报道视野局限于所在省区市行业系统。因此,在组织重大新闻性、热点性的深度报道时,应加强统筹策划,通过建立记者站选题执行的联动机制,把分布在全国各地的一个个孤立的点有效串联起来,达到“1+1>2”的效果。

    根据记者站地域分布特点,我们把分布在全国的24个记者站划分为华北、华中、华南、华东、西南、东北、西北7大片区,每个片区涵盖3-4个记者站。并设有选题牵头人,由片区每个记者站站长轮流担任。要求每个月每个片区至少报送1篇区域性联动采访选题,根据选题内容,开展片区之间的联动。根据执行情况,对片区选题牵头人和选题执行人所在记者站给予奖励。

    如,2019年7月,山东广播电视台《问政山东》直播问政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聚焦了山东乡村文化大院闲置的问题。华东片区的山东记者站敏锐地抓住这一新闻点,策划了一期《乡村文化大院能不能常年热闹》的选题,联合本片区以及其他片区相关记者站进行联合采写,相比只聚焦于山东一地,联动选题无论从报道的广度上还是深度上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除此,我们充分发挥这一机制优势,先后推出了《连接故土 维系乡情 培育“新乡贤文化”》《匾额文化何处寻》《“文化+”助力特色小镇建设》《严寒地区,群文活动不缺席》《东三省文化志愿服务形成“六有”格局》等多篇跨地区联动作战的深度报道。

    三、鼓舞士气——建立科学的考核激励机制

    科学合理的激励可以有效鼓舞士气,激发记者站人员工作的积极性。这些年,我们坚持评选优秀稿件、优秀记者站、优秀驻站记者,颁发荣誉证书和奖金,还制定记者站业务考核办法,对参与报社重大选题、记者报道获得领导批示表扬和当地新闻奖项等进行加分,这对调动记者站加强选题策划、做好深度报道的积极性起到了促进作用。

    四、后勤保障——打造一支有质量的队伍

    近些年,中国文化报社实现了报社本部与记者站人员的同工同酬,建立稳定的经费保障制度,有效保证驻站记者能够积极践行“四力”,进一步深入基层一线,充分发挥自身特色和独特优势,着力在生动鲜活、具体形象、入脑入心上下功夫,采写出更多“沾泥土”“带露珠”“有温度”的精品力作。

    综上所述,在融媒体时代,专业、独家、高质量的原创类深度报道是行业报立足的关键和根本。地方记者站除了要做好行业日常报道,还应积极拓宽思路找准自身发展的定位和方向,扬长避短,拓展新闻资源,写出既反映时代声音又“接地气”“有温度”的新闻报道,体现记者站的价值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胡日查.记者站新闻报道如何服务地方发展[J].新闻论坛,2018(05).

    [2]陈松平.行业报通讯员如何做好新闻报道[J].新闻传播,2012(10).

    [3]赵凡.行业媒体主题宣传报道研究[J].新闻战线,2019(11).

    [4]马彦平.行业报记者如何讲好行业故事[J].青年记者,2018(09中).

    [5]胡志刚.新闻策划推进行业报创新[J].新闻前哨,2014(09).

    [6]张苑.融媒体环境下省级媒体地方记者站发展[J].视听纵横,2017(03).

    (作者单位:中国文化报社)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