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域特色的焦尾琴文化建设研究

    吕旭梅

    《后汉书》云:“吴人有烧桐以爨者,邕闻火烈之声,知其良木,因请而裁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犹焦,故时人名曰‘焦尾琴焉。” 江苏省溧阳市大溪小学站在历史、现实和未来的角度,重估了溧阳焦尾琴文化在偏远乡村小学的教育价值,找到了属于本校地域特色文化传承的发展之路。为了改善办学现状,提升师生文化自信,学校利用地处焦尾琴故里的地理优势,深入挖掘、提炼焦尾琴传统文化精髓与教育内涵,传承发扬江苏省非遗文化并将其融入学校教育和学生生活,彰显了学校以人为本、和乐发展的教育主张。

    一、背景与缘由

    1.基于学校层面

    一是为了学生的成长。由于学校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经济条件稍好一点的家庭都把子女送到教育教学条件更好的城镇学校去读书,剩下的学生绝大部分是留守儿童。为了弥补学生成长的缺憾,学校致力于营造浓郁的文化气氛,让学生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感受人生,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而为了防范一些不良社会现象对学生心灵的腐蚀,学校一直在为学生创建安全绿色成长的乐园,这也是学校的办学目标之一。

    二是为了教师的进步。为了激发有潜质但绝大部分缺少发展动力的教师的工作热情,学校通过焦尾琴文化的传承来凝聚教师的精气神,让他们充满文化自豪感,提升对学校的认同感。

    三是为了家长的期待。为了满足家长对孩子成长成才的期望,学校加大力度,从学校文化建设、教育教学方式变革等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业表现。

    四是为了学校的发展。鉴于学校处在发展壮大阶段,当地老百姓持观望态度,故学校希望通过打造焦尾琴文化品牌,展示“溪小”力量,提高学校的教育价值。

    2.基于地域和历史原因

    焦尾琴被誉为四大名琴之一,是东汉著名文学家、书法家、音乐家蔡邕亲手制作的,溧阳观山(属原大溪乡)附近至今仍存有蔡邕读书台遗址和大片青桐木。2009年,中国民族器乐学会将溧阳命名为“焦尾琴故里”,并于2012年成功申报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和由此而生发的焦尾琴文化,是值得学校传承和利用的宝贵财富。

    3.基于教育价值

    青桐如学生,蔡邕乃教师。青桐木虽已烧焦,有缺陷,却被蔡邕慧眼识得并制成艺术精品——焦尾琴。正如教育是有缺憾的艺术一样,农村学生也是有“缺失”的,如缺失良好的家庭教育、没有城区学生的教育平台等,但学校教师们仍然能够因材施教,通过科学的教育,用心雕琢,为学生美好的人生奠基。

    所以,学校决定利用地域特点传承焦尾琴文化,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借力焦尾琴传统文化,让教师拥有蔡邕一般的慧眼,让学校成为培育英才的青桐园。

    二、价值重塑

    两千年前,蔡邕寓居大溪,游学于黄山湖畔,读书于高邃山麓。圣贤不凡,草木有幸,蔡邕慧眼辨木的才能、妙手裁琴的艺术、雕琢神奇的智巧正好与学校教育理念相契合。具有千年底蕴的文化,传承的是识才、育才、成才教育的精髓;琴文化精神不再只停留在史书里,更是成为学校全体师生的价值追求。根据焦尾琴丰富的文化内涵,学校从育人的角度,提炼出琴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一是明慧情怀。学校鼓励教师们学习蔡邕以唤醒明慧,不忘从教初心,坚守教育情怀,加强学习,拥有渊博的知识和先进的教育理念,用火一样的师心、师德、师能塑造生、师、校的辉煌。

    二是和乐发展。倡导师生要热爱学校,为美好凝心聚力,学会调节身心,能与天地、自然、社会、自身和谐相处,做一个明礼仪、知进退、合正气的人,为打造一个融合、宽容、和谐的文化校园而不懈努力。

    三是智巧教育。即引導学生识谱操琴,挑、勾、抹和吟、绰、注都能为之,左右手能协调配合,以至心灵手巧。

    四是良材教育。追寻文化之根,培育良材。视学生为青青丝桐,使他们接受琴文化教育,慢慢历练成长为建设祖国和家乡的栋梁之材。

    三、主要举措

    1.以校园环境为依托,彰显琴文化育人观

    校园环境是学校办学特色和发展个性的体现,具有一种无形而巨大的教育力量,对启迪学生智慧、开阔学生视野、优化学生个性品格等都发挥着重大作用。学校青桐乐园、焦尾琴文化长廊、焦尾琴韵教室的建设注重文化的渗透和传承,充满了物与人对话、古与今对话的鲜活气息,利于学生鉴物增识,启迪心智。

    2.以校本课程为核心,彰显琴文化品牌观

    学校以“琴文化”课程为核心,对教材编写、课堂践行、教学策略等方面进行研究;以“琴文化校园”“焦尾琴文化展厅”“演奏体验区”等项目的建设,发挥传统文化的品牌效应。如今,学校已完成五本内容互为关联,又能分年段独立施教的教材:《焦尾故里》《遗音轶事》《琴派与名家》《琴文赏析》《少儿古琴教程》,并已在一至六年级全面开设相关课程。学校着力从技法与表演、琴道与琴学、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进行课程的实践研究,同时将新授课、鉴赏课、技能课和探究课当作个性化的课堂教学进行研究。

    琴文化校本课程的建设研究不仅促使了学校文化的自然生成,还深化了学校文化的品质内涵。这种课程研究不仅活化了学生的个体发展,还优化了师生之间的关系,真正做到了以精准传统文化课程来促进以人为本的特色发展。

    3.以师生成长为重点,彰显琴文化发展观

    师生的成长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而焦尾琴文化的传承建设正是为他们更好地成长提供了养料。以明慧为先、以和乐为基、以智巧为重、以良材为根的琴文化,为师生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学校不断拓展学习空间,努力彰显琴文化的传承亮色。如红领巾寻访读书台遗址、寻访高山流水的传说、师生同台讲述蔡邕的故事等一系列活动,就是为了使师生在关键时期能够获得可持续发展,最终达成“满足自我需要,实现自我成长;提供传承文化平台,构建共同发展体;满足未来需要,创造溪小辉煌”的目标。这对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提高学生的艺术水平和人文素养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大力传承和弘扬本土焦尾琴文化,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激发学生从小热爱家乡、建设家乡、报效祖国的热情是学校的追求。希望有一天,当师生再次走进学校时,能看到一座座充满书香墨韵、古色古香的建筑;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溢满了琴文化的味道;每一位学生都是那样的阳光、美丽,每一位教师都是那样的亲切、自然。“中郎明慧成焦尾,我辈因材育青桐”,希望琴文化精神能成就“大溪学子”焦尾琴般精彩的人生。

    (责任编辑? ?张慧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