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跨界教学培养复合创新型学生

    刘兴伦

    “跨界”一词可以解释为:从某一属性的事物,进入另一属性的运作。它常表现为人类打破事物固有的壁垒和思维模式,有目的、有意识地跨越不同事物属性的边界,在不同类属、不同层级的事物之间建立联系,促成不同认知领域内容的融合和整合,产出有价值的新发现和新创造,实现人类认知的新发展。而跨界教学,就是有目的、有意识地跨越不同学习领域边界的教学。

    一、跨界教学更适应当代社会需求

    进入强调创新的互联网经济时代,各行各业的跨界更加明显而广泛。一方面,科学技术越来越复杂,学科交叉、知识融合、技术集成成为主流;另一方面,伴随着对外开放,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不同文化的深度融合成为一种趋势和潮流。新时代更加需要在知识和能力方面既有深度又有宽度,还要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副院长邹东涛先生将人才形象地分为“一”字型、“1”字型、“T”字型和“十”字型四种类型。知识和能力往宽处发展的是“一”字型;专业知识和能力往纵深处发展的是“1”字型;知识和能力既有一定宽度又有一定深度的是“T”字型;知识和能力既有一定宽度,又在某一领域具有比較深入的研究,并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是“十”字型。前两种是单一型人才,后两种是复合型人才,特别是“十”字型人才,既在知识上“博大”,又在专业上“精深”,还在品质上具有创造性,是社会急需的高层次人才。

    正是认识到这种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性,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就提出并积极倡导“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的STEM教育,进而发展出“科学+技术+工程+数学+艺术”的steam教育,以及“科学+技术+工程+数学+艺术+写作”的STREAM教育,并以立法的形式将其上升到国家教育战略的高度。

    也正是意识到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性,我国教育工作者开始了大量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跨界教学探索。在这种背景下制定的课程标准也不再只强调学科本位,而是提出了跨界学习的理念。如《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11版)》提出,要超越学科界限,注重不同学科领域知识与技能之间的融通与连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可通过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融合听说读写,跨越古今中外,打通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语文学习和学生的生活世界。

    二、跨界教学的本质是培养复合创新型人才

    在生物界,杂交能够产生新物种。从生物学跨界到人类的技术制造,成就了仿生学,发明了雷达、声纳系统、蝇眼照相机、智能机器人等。跨界教学的本质是实现不同学科领域内容与方法的融会贯通,从而培养学生参与生活、服务社会与国家的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

    就真实的生存、生活和发展而言,任何问题的解决都需要综合运用知识的复合能力和创造力。如种植粮食,不仅需要生物学知识(了解生长周期)、地理学知识(了解气候适应)、化学知识(了解土肥),还需要物理学知识(粮食的收割、储存)、经济学知识(粮食的买卖)等。又如养鱼,不仅需要生物学知识、经济学知识,还需要地理学知识等。学校的教学要富有成效,必须基于真实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深度学习,去解决真实问题。

    卓越教育联盟将“深度学习”定义为:通过创新的方式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内容,而且能够学以致用。“创新的方式”和“丰富的学习内容”是“学以致用”的前提。而跨界就是一种方式的创新,更是一种学习内容的丰富,因而它和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挑战的学习一样,也是深度学习方式的一种。

    学以致用不仅是一种结果,更是培养学生复合能力和创造力的重要途径。由此,深度学习的定义还可进一步发展为:基于真实的生活情境,通过创新的方式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内容,而且能够学以致用,用以促学。

    三、从内容与方法上尝试学科教学的跨界

    跨界教学的实施,在宏观层面上可以通过课程的整合,如李振村先生提出的“全课程教学”;在微观层面上可以通过学科教学的跨界。由于课程的融合具有高度的系统性和复杂性,一线教师难以独立建构和操作,为此,这里将重点讨论基于学科的跨界教学。

    1.学习内容领域的跨界

    不同学科的知识体系之间本就存在相互支撑、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关系。语文中有物理、化学,物理中也有语文和数学。如语文教材中的《中国石拱桥》中就包含了物理知识、历史知识,《小狗包弟》中包含历史知识,《有趣的动物游戏》中包含生物知识;数学教材中的“认识圆角分”中包含语文与历史知识(当前的小学生大多数对“分”这一货币单位没有现实生活经验,“分”已成为历史),“认识年月日”中包含地理、历史知识。学习内容的跨界是显性的,也是最容易开发的。学习内容领域的开发,可以从书本的教学素材有机链接到广阔的生活领域。但就学科实质的教学价值而言,内容的跨界要跨在实质和核心上。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指出的“跨学科学习,也应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目的”,不能因为跨界而使教学内容泛化,形成看上去花花绿绿却学无所值的浅层次的跨界。

    2.学习方式方法的跨界

    笔者执教过一节《1元=1000元》的语文跨界课。素材来自一道貌似合理的证明题“1元=1000元”。

    1元=1元×1元,且1元=10角=100分=1000厘

    1元=1元×1元=10角×10角=100分×100分

    =1000厘×1000厘=1000000厘

    1元=10角=100分=1000厘

    1000000厘÷1000=1000元

    1元=1000000厘

    1元=1000元

    教学开始,教师运用幻灯片一步一步呈现证明步骤,并询问学生是否有错。由于题目的迷惑性,大家顺利“入套”,均说没错,直到最后得出结果,才发现出了错。这时,教师先让学生独立寻找问题出在哪里,再小组讨论,然后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写一篇小论文,并现场展示。这节课就是让学生以语文的方式去解决数学学习中容易出错的问题。

    采用其他学科的方式方法多样化、灵活性地开展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提升兴趣和效率。如在学生朗读时配乐,既能使学生更有兴趣,又能提升信息接收率,还能深化文本解读。又如教学《将进酒》时,播放凤凰传奇演唱的《将进酒》视频,让学生模仿学唱,使古诗的教学价值从获得语言知识上升到对诗歌韵律美、情感美的感悟与欣赏。

    但是,教学的跨界也要适宜、适度,不能因为跨界而弄成花架子,陷入虚假浮华的泥潭。跨界教学既要有推陈出新的创造,也要有自己的坚守。

    (责任编辑?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