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梗死早期血管介入治疗全程护理的临床及预后价值探讨
王静娟
【摘要】目的 探讨罹患急性脑梗死的患者在病程早期采用血管介入方案治疗时重视全程护理干预工作的开展效果及预后。方法 对罹患急性脑梗死的80例患者予以选取,在病程早期,应用血管介入方案予以治疗,均为2018年6月~2019年6月期间我院神经内科收治,随机分组,就行常规护理(对照组,n=40)与行全程护理干预(观察组,n=40)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健康行为评分展开对比。结果 两组护理前,NIHSS测评分值无差异(P>0.05);在开展护理工作后,所获取的测评分值均呈降低显示,且相较对照组,观察组更为显著(P<0.05)。观察组护理后,健康行为依从率经评定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针对罹患急性脑梗死的患者,在病程早期采用血管介入方案治疗时,重视全程护理干预工作开展,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帮助建立规范的健康行为。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早期血管介入;全程护理;预后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20.20..01
急性脑梗死为脑血管疾病领域多发性病症,通常在早期行血管介入治疗,以发挥将呈堵塞状态的脑血管再通的作用。但介入溶栓若配合不当,可明显增加血管再闭塞、颅内出血等并发症。全程护理为现代新型护理模式,其围绕患者临床状况及需求展开护理活动,旨在为患者提供全程优质护理服务[1]。本次研究对罹患急性脑梗死在病程早期采用血管介入治疗的患者予以选取,就全程护理开展价值加以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罹患急性脑梗死的80例患者予以选取,在病程早期,应用血管介入方案予以治疗,均为2018年6月~2019年6月期间我院神经内科收治,随机分组,观察组所抽取的40例患者中,男21例,女19例,年龄介于41~75岁之间,平均(56.92±5.83)岁;病程2~5 h,平均(3.12±0.45)h。对照组40例,男24例,女16例,年龄介于43~72岁之间,平均(56.83±5.80)岁;病程2~6 h,平均(3.15±0.41)岁。组间基线资料可比(P>0.05)。
1.2 方法
两组早期血管介入治疗方案同,对照组施以神经内科常规照护。观察组重视行全程护理干预,具体内容:①术前干预:对早期血管介入治疗基础知识、配合要点向患者讲解,举预后恢复理想的案例,以提高患者遵医依从。②术中干预:协助对合适的体位选取,充分暴露穿刺部位,同时并做好隐私保护及保暖工作。③术后干预:评估水肿、颅内继发出血风险,制定前瞻性干预对策。进行循序的康复训练,包括床上被、主动训练及离床行走等。
1.3 观察指标
①对比两组护理前后神经功能缺损恢复情况,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制定的卒中量表(NIHSS)评定,总分为42分,评测分值越低,恢复情况越理想;②对比两组健康行为依从率,应用本院自制问卷评估,包括合理饮食、配合康复锻炼、自我心理调节等内容,共100分,>85分为依从。
1.4 统计学分析
在SPSS22.0中完成所输入数据的统计,计量资料即测评分值应用(x±s)予以表示,积极施以t检验,计数资料即依从率应用(%)予以表示,积极施以x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组间NIHSS评分对比
两组护理前,NIHSS测评分值无差异(P>0.05);在开展护理工作后,所获取的测评分值均呈降低显示,且相较对照组,观察组更为显著(P<0.05)。见表1。
2.2 组间健康行为依从率对比
觀察组护理后,健康行为依从率经评定为95.00%(38/40),对照组为80.00%(32/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4.114,P<0.05)。
3 讨 论
早期血管介入是重要对急性脑梗死治疗的方案,重视开展全程护理干预,可进一步保障手术质量,提高术后康复效果。本次研究中,观察组加强此项模式的开展,在术前,通过增强患者信心,可提高其主观能动性;术中重视舒适干预,可使患者获得愉悦的体验,保持情绪稳定;术后帮助建立良好的健康行为,可为顺利康复打下良好基础[2]。本次研究结果,充分对上述论点予以了证实。
综上,针对罹患急性脑梗死的患者,在病程早期采用血管介入方案治疗时,重视全程护理干预工作开展,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帮助建立规范的健康行为。
参考文献
[1] 徐方琼.全程护理对急性脑梗死血管内介入治疗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J].血栓与止血学,2017,23(04):711-714.
[2] 李艳秋.基于健康理念的全程护理在急性脑梗死血管内介入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8,25(22):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