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党支部建设中的导师制度研究
龙雨
【摘要】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研究导师制在高校学生党建管理中的必要性和意义,探索导师制建立的方式和工作模式,创新学生党建工作方法,切实提高学生党员的整体素质,促进学生党支部各项工作的全面开展。
【关键词】高校;导师制;学生党建
高等学校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大学生是国家建设、民族发展的希望,做好学生党建工作事关人才培养质量和国家未来发展。积极有效地在高校发展学生党员,提高党员素质,意味着给社会各行业中已存的党组织补充“血液”,也是为在新经济组织中建立和发展党组织提供可能性。然而,随着高校发展速度的加快,学生党建工作也不断遇到新的问题,因此不断创新学生党建工作模式成为目前迫切的需要。是否可以将导师制这一在教学上已经被成功实践的制度引入学生党建工作中,构建“党建导师制”,本文将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面临的问题
1、学生入党前的培养教育效果不理想
由于大学生基数大、在校时间短、党员发展比例高,要求对学生党员发展对象的工作必须高效,然而,目前高校学生党员的培养发展工作一般由专职辅导员或者高年级学生党员兼任,他们或是忙于日常工作事务,或是忙于学业、考研等,无法经常性地、及时准确开展培养联系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党员的发展速度,同时也导致发展对象在入党前的考察和培养不够到位。
2、学生党员的日常教育和党支部组织结构存在一些问题
学生党支部的日常管理一般由支部书记负责,缺少专业的、理论功底深厚、有丰富经验的老师指导,日常学习多停留在读书看报、学文件等表面形式,对党员的管理也更多的注重督促学习,约束个人行为等,没有真正在思想和意识形态上的教育和指导。另外目前高校学生党支部多建立在专业和班级基础上,支部书记和支委也一般局限于所在专业和班级,他们大多缺乏对党的理论的全面了解,支部工作往往局限于党员发展和应付上级安排,这种传统的工作模式对党员的教育培养很难起到良好的效果。
3、学生党支部活动形式单一
通过对各高校的调查和了解,我们可以发现很多高校学生党支部活动形式单一,往往就事而做,按照上级布置程序性的开展支部活动,只注重活动开展的过程,没有更多的考虑活动的效果,忽视了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缺少创新实践和能切实提高党员个人素质的有意义的活动。
二、在学生党建工作中引入导师制的意义
1、是工作创新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开创学生党建工作的新思路。传统的工作模式和方法已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必须采取新的工作模式或者党员教育管理模式,采取切实有效的形式加以重视和解决。通过引入导师制可以发挥学校教师党员的资源和优势,全面促进学生党支部的发展。
2、是保证学生党员整体素质的需要
高校学生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专业技术水平和创新实践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党的事业能否兴旺发达、后继有人、永葆生机。让教师党员当学生党员的导师,可以让他们以自己的学识和修养指导并影响学生,有利于学生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对党的认识,同时给予学业、学术科研指导以及创新实践等帮助。提高学生党员的综合素质。
3、是促进学生党支部活力和发展的需要
导师制的引入可以有效的改善学生党支部活动流于形式、支部生活空洞乏味的现象,通过导师的指导使学生党员走进社会,理论联系实际;走进生活,亲身体验付出的艰辛;走进实验室,提高科研水平,使党支部活动参与性强、有实际意义,促进学生党支部的活力和发展。
4、是加强师生之间联系的需要
导师制的引入加强了部门之间的联动,加强了党建导师和党务工作者、辅导员、班主任之间的合作,部门之间、党员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增进了联系和交流,有利于整合教师资源,发挥合力与人的作用。
三、党建导师的职责和遴选原则
党建导师不仅是思想方面的导师,更是学生的学业导师、品格导师、价值观导师,选聘什么样的党员教师作为学生党员的党建导师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要求导师必须思想政治素质过硬,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拥护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理解党的思想、路线、精神,有较高的党建理论基础;要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具有较强的敬业精神,为人师表,师德高尚;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能很好的与学生进行思想沟通;另外,还必须熟悉党的组织制度和党员发展流程,了解学校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的相关规定,能够给学生党员进行正确的指导。
党建工作导师的职责主要应包括:(1)首先是作为学生人党积极分子的培养联系人并履行相应职责;(2)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全面发展的人才观,培养健康人格;(3)针对学生的个体特点,引导其确定学习目标和努力方向,制订学年或学期学习计划并督促其落实;(4)传授科学的思维、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进行具体的专业指导或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兴趣培养;(5)有科研课题的“导师”应鼓励并吸收学生参加自己的项目,做自己的课题助手,分配给其一定任务,进行具体有效的传、帮、带,积极引导学生了解本学科前沿动态,要在实践中提高和拓展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与实践动手能力,使学生在参与科研课题中得到实质性锻炼和收获。
高校“学生党建导师”是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有益补充”,这个原则必须坚持。党建导师不能什么都“包办”,更不能替代党支部书记、支部委员或者负责党建的辅导员的职能,要正确处理好党建导师与支部书记、支部委员、辅导员、班主任的各种关系,党建导师与党支部书记等人的工作要坚持“两条腿走路”的原则,各司其职、各尽其能,明确职责,理清思路,相互促进,避免个人代替组织的现象发生。特别是要树立高校学生党建导师制是让学生党建更加贴近学生学习、生活的有效载体,是我们党建工作的一种有益补充的思想。因此,要根据本部门、本单位、本支部的实情看是否有必要实施党建导师制度,不同的支部有不同的情况,要视情况而定,不能蜂拥而上。要制定详细的、可操作性强的实施方案,让党建导师在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和支部建设中切实发挥作用,不走过场,不搞形式。另外,党建导师的遴选应当保持“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应当由学校党委统筹组织,采用公开选拔的方式,教师自愿报名,成立专家组进行资格审查最终确定聘用人选,并且要在全校范围内公布结果,让学校师生知晓。
四、党建导师的工作模式
1、将导师制与学生党员发展相结合
由导师担任重点发展的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联系人。定期与积极分子面对面交流、指导并做好联系、培养、指导及其效果的记录向所在党支部汇报,同时还可利用网络通过各种形式进行交流,突破时空限制,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融会和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双向互动,把培养工作从“平面”引向“立体”,增强教育的时效性、引导性和亲和力。
2、将导师制与学生党员管理相结合
党建导师要做好学生支部的教育管理工作,利用导师在思想修养和理论知识等方面的优势,定期与学生支部开展研讨和座谈,提高学生思想觉悟,另外还可参与支部管理规章制度的制定,积极为学生支部的工作献计献策,使学生党支部工作更加高效务实。
3、将导师制与学生党支部活动相结合
党建导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社会经验丰富、人际关系广泛、联系企业较多的特点,多组织学生党支部走出校园,走进企业、社区、工厂,让他们参与社会实践,感受社会发展,增强支部的活力和凝聚力,使支部活动更加生动和有意义。
4、从学校层面要加强对党建导师的培训
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加强导师的工作能力,让他们知道自己承担了什么样的角色,需要履行什么样的职责,实现什么样的目标。另外还应当定期开展党建导师之间,以及党建导师和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之间的交流,总结成熟的经验和做法,沟通思想、取长补短,达到共同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
5、加强党建导师的管理和考核
制定并逐步完善党建导师的选拔条件、岗位职责、管理办法和奖惩等各项制度。加强党建导师自评,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民主测评,以及导师负责党支部的评价。由导师所在党组织汇总三方面的测评情况进行综合汇总,得出最终的评价结果。对党建导师给予一定酬金或计算一定的工作量,并将其对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成效与其职务和职称晋升、考研或进修、评先评优等适当挂钩,既给“导师”以压力,也要给“导师”以动力。
参考文献
[1]徐燕婷,江乃兵.高校学生党员导师制常态化建设[J].高校辅导员,2013(3):42-48.
[2]陈善晓,黄黎.高等学校学生党员继续教育的党员导师制创新模式[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8(1):36-38.
[3]陈洧慧.导师制在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的应用[J].丽水学院学报,2010,4(32) .
[4]刘广超.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学生党建,201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