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培养低年段儿童想象力的方法
王婧
[摘 要]想象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方面。想象力包括及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两类,其中再造想象是基础。目前,低年级的学生要么不会想象,要么只停留在再造想象的层面上。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各种方法确定学生想象能力的起点,并运用脚手架引导学生提取文本信息,让学生在此基础上展开合理的想象。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深入文本,理解文本内容,并获得想象能力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低年段;想象力;再造想象;创造想象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07-0013-03
儿童时期正是培养想象力的大好时机。这时候,学生的思维不受约束,充满了童真童趣。作为教师,如何一边保护他们天马行空的思维,一边引导他们的思维向着更有创造力且有诗意的方向发展,是一道难题。下面结合统编教材二年级下册的想象类课文的教学实践,从三个方面阐述培养学生想象力方面的思考。
一、想象力的概念及分类
在西方哲学史上,想象力作为一种认知能力,一直是哲学家们乐于讨论和研究的主题。“想象”这一概念最早来源于古希腊哲学家的柏拉图。他曾说:“一个连模仿性的艺术都要拒绝的绝对理念论者,想象对其也没有什么真实性。”他认为,通过想象创造的艺术品,正是对真实世界的反映,而想象也不过是对真实世界的模仿,是一种低级的认识。这一理论在之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启发着哲学家们,并成为他们讨论和完善的对象。直到18世纪受到启蒙运动影响的哲学家康德,他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对想象力进行更为清晰的论述。他说:“想象,是使知性通向感性从而获得客观现实性的桥梁,它就是使知性结合感性的关键和要害。”
至此,想象力作为一种重要的认知能力走上舞台。它是一种心灵的创造力,连接着感性(也就是直观材料)与知性(也就是知识),是人类发生认识、构筑新知识的重要桥梁。康德认为想象力产生“图式”,而“图式”也是皮亚杰创立建构主义思想的一个核心内容。这正是儿童与环境相互关联所构筑的认知结构。作为图式的源头,想象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想象力按其所形成的形象有无独创性,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金鹤荣、史健生、林思德等在其著作《心理学名词解释》中这样介绍:“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言的描述或图样的示意,在头脑中再造出相应的新形象的想象过程……再造想象中所形成的,虽是想象者从未感知过的事物的新形象,然而它并不是想象者自己创造出来的,只不过是根据别人的描述或示意,在头脑中再造出相应的事物的形象而已。但是,由于每个人的知识、经验、兴趣、爱好、能力等的差异,根据同样的描述或示意而在头脑中形成的相应的形象各不相同……创造想象是指根据一定目的、任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想象过程。”根据这一解释,我们发现,再造想象适合通过语文阅读来进行培养,而创造想象则更适合通过习作来进行培养。因此,要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就要阅读、习作两手都要抓。它们只有相辅相成,才能真正有效提高学生的想象力。
二、想象教学的现状与困境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低年段和中年段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提出明确的要求:低年段要“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写想象中的事物”,中年段则要“能不拘泥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显然,这是一个递进的关系,先读好想象类文学,如童话、寓言、神话等,培养学生的兴趣;再渐渐引导学生去尝试说一说、写一写自己的想象故事。
纵观统编教材,我们会发现在课文编排上,想象类课文多集中在低年段和中年段。如,二年级下学期有《开满鲜花的小路》《我是一只小虫子》和《羿射九日》等共12篇课文,而四年级下学期则只有《琥珀》《宝葫芦的秘密》和《巨人的花园》3篇课文。习作方面,从二年级到六年级每一册都设置有想象类作文,也多集中在低中年段。一二年级以看图想象为主,开始引入写话;三四年级以想象为习作内容的有8个主题;而五六年级只有4个想象主题的习作。从这可以看出,编者在编写教材的时候,对想象类内容的教学有下面两个侧重点。一是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因此在每一册语文书中都编入了想象类课文和习作;二是将想象力训练的重心放在了低中年段上。
从这样的编排中,我们理解了想象类内容教学的重要性。但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发现想象教学并没有那么简单,教学效果也难以令人满意。
(一)学生不知道如何想象
学生不知道如何想象的情况在低年段常常会出现。学生读题后不明白题目要他做什么,就算教师给他解释了,他也可能还是不知道应该怎样思考,才能達到题目的要求。如,二年级下册的《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一文,课后有一道练习题要求学生选择一个开头接着往下讲。《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语文二年级下册)》对这道题的教学提出明确要求:“让学生根据提示展开想象,续编故事。”在教学时,一个学生站起来顺着开头往下讲故事,但他的故事与课本内容几乎相同。他将编故事的要求当成了复述课文内容,这是因为他确实想不出什么新鲜的故事内容。
(二)学生只停留在再造想象上
这种情况要更普遍一些。学生理解了题目的要求,知道接下来要进行想象来解题,但他们的答案往往还是离不开课文的内容。比如,统编教材二年级下册的《沙滩上的童话》一文,课后有一道题要求学生根据开头编故事,可以用上课文提供的提示的词语。这个开头其实比《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的那道练习题更具开放性。《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引用了文中的句子作为故事的开头,而《沙滩上的童话》则给学生提供两个完全新的开头,其实是鼓励学生完全敞开心扉想象。但从学生的反馈来看,有一部分学生还是会绕着课文中所说的一群孩子一起玩,然后怎么编故事的形式来继续编;或者同样还是魔王、公主和勇士的故事……他们编的故事虽然有自己的想象,但是想象的层次仅仅停留在再造想象上,而没有发展为创造想象。
(三)学生脱离合理性的瞎想
脱离合理性的瞎想在日常教学中并不少见。学生的想象天马行空固然是好的,但有时候却想错了方向,从而成为脱缰的野马再也收不回来。比如,二年级下册的《语文园地六》的写话内容,要求学生将心中的“问号”写下来;同时要“问问小伙伴知不知道答案”。这个“问号”可以来自日常生活,也可以来自自然现象。课堂上,有的学生站起来问了日常生活方面的问题,如“为什么爸爸总是回来得很晚?” 等。这类问题显然就不具备合理性,“小伙伴”又怎么会知道答案呢?这说明提问的学生并没有明确题目的要求。
三、想象教学策略的研究
(一)多种方式,确定起点能力
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这一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这一理论提醒教师在教学时要确定学生的起点能力,以反观自己定下的教学目标(包括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目标)是否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那如何确定学生的起点能力呢?
1.课前,学生要完成预习作业,并进行反馈。比如,教学二年级下册的《枫树上的喜鹊》一课,需要学生想象喜鹊在枝头“鹊鹊鹊”地叫,体会它在说什么。课前,我们可以制定简单的导学案,让学生先进行想象。这样,通过学生反馈,掌握大部分学生想象的水平以及学生存在的问题,使教学更有针对性。
2.通过平时观察,了解学生的能力水平,以确定他们的能力起点。我们可关注学生之前想象方面的能力训练做到什么程度、平时交流时的情况如何,以此来预测学生的大概水平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
(二)提取信息,精心搭建脚手架
低年段的教学要更多地训练学生的再造想象。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进行再造想象,教师应该搭好脚手架,围绕当前的学习主题,按“最近发展区”的要求为学生建立概念框架。
再回到《枫树上的喜鹊》一课,课后练习第二题要求学生根据新的情景和喜鹊叫声的节奏来想象喜鹊在说些什么。面对这一道题,在确定学生的起点能力之后,我们应当先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通过对喜鹊妈妈和小喜鹊对话,提取出作者想象的信息;再通过男女生对读、师生互读等朗读形式,让学生体会几个简单的“鹊鹊鹊”中蕴含的情感。教师带着学生一步步走入童话的快乐世界中,使他们化身为一只只喜鹊进行想象体会。这样,教师再引导学生回到课后练习第二题。这时,学生已经愿意扮演喜鹊妈妈或者小喜鹊来模仿它们的叫声。于是,我便让学生先有感情地读好教材题目里喜鹊弟弟的叫声,再说说为什么这么读,体会喜鹊弟弟可能会说些什么。从读到说再到体会,这是我教给学生的脚手架。在这里,学生用上这个脚手架便解决了他们的难题。
因此,在阅读中培养学生再造想象能力的时候,我们可以遵循“提取文中必要信息→进入情境→搭建脚手架→再造想象”这样一个步骤进行,不要让学生在想象时无从入手,没有方向。
(三)积累材料,引导合理想象
创造想象显然要比再造想象的要求更高。创造想象需要跳出文本进行创造,因此与个人的知识、积累、审美等联系更加紧密。
如,《沙滩上的童话》的课后练习题,要求学生根据给出的开头编童话故事。这明显是一个创造想象的要求。从作业情况中可以看出,有一部分学生不能完全跳出课文框架,还停留在再造想象的层面上;另一部分学生能跳出课文,写了一个全新且有趣的故事。为什么会有这样差异?通过观察,我们就能发现,写得好的学生就是平时书看得比较多、知识面广的学生,他们平时积累了很多的想象材料,这为他们创编故事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因此,作为教师,应该多关注学生的阅读情况,包括读书的数量、读书的类型、读书的质量等。同时,要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引导,特别是一些不爱读书的学生,要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引导他们积累材料,以培养他们的想象力。
同时,对一部分天马行空般想象的学生,要让他们明确编故事的目标和内容。比如,在《沙滩上的童话》中,有些学生的故事明显不符合“沙漠”或“大山”这两个开头中的关键要素。这时,教师就要进行提醒,在保护他们想象的同时也让他们做到合乎要求的想象。
(四)鼓励反馈,营造宽松氛围
反馈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及时的反馈,能让学生立刻得到肯定,或对不足进行改正。因此,在进行想象教学的时候,我们应该做好反馈。我们应该体谅学生在想象能力训练之初的稚拙,对他们的一点点进步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赏,因为宽松的环境更利于学生放松身心,全身心地徜徉于想象的海洋中。对出现的问题,要运用引导的方式,给予学生脚手架;不要动不动就训斥、批评,这样会影响学生的情绪,让他们对想象打退堂鼓。
(五)长期训练,要有课堂留白
任何能力的形成都需要一个长期训练的过程。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既要保护好学生的想象,也要多让他们运用方法展开想象。课堂上遇到想象的问题,不能跳过或者直接给出答案,而应该慢下来,留足时间让学生多去想象。要知道,有多少美妙的想象是在无人打扰的留白中创造出来的。相信多想多用,学生的想象能力就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总之,低中年段的教师应当多重视想象类课文的教学,在方法上注重创新和引导,真正把想象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打好想象能力的基础,为今后迎接更多、更难的挑战!
[ 参 考 文 献 ]
[1] 刘晓婵.康德哲学中想象力理论初探[J].西江文艺·上半月,2015(06).
[2] 李泽厚.批判哲学的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3] 金鹤荣,史健生,林思德. 心理学名词解释[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83.
[4] 常志丹.統编小学语文教材想象作文编排特点与教学建议[J].语文建设.2019(02).
[5] 祁智.童话教学的典型问题透视与突破——以部编小学语文教材二年级下册《蜘蛛开店》为例[J].语文教学通讯·小学.2018(27).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