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态度形成理论视域下的大学新生学风引领研究
殷莎莎,刘文军
摘要:大学生群体中出现学习目标盲目化、学习态度功利化、学习兴趣降低化等不良学风的主要原因是大学生的学习态度出现了偏差。本文以某学院大学新生为调研对象,总结情况、找出问题、分析原因,引入态度形成理论的研究方法,提出促宣传提高学风信息的接受度、创情境为学风引领提供基础保障、重管理差异化管理引领学风理念的内化等方法来引领大学新生的学风建设,以期起到一定的学风引领作用。
关键词:态度理论;态度形成;学风引领
大学学风从狭义上可以理解为是大学生学习目的、学习态度与学习行为的综合反映。近年来,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在学风建设中出现了主体性衰退的状况,学习目标盲目化、学习态度功利化、学习兴趣降低化等问题在大学生群体中不同程度存在着。而造成这种不良学风的主要原因是大学生在学习态度上出现了偏差。本文试从态度形成理论的视角出发,找到端正大学生学习态度的方法,促进大学新生自主学习自主成长,最终达到学风引领的目的。
一、态度形成理论的概述
态度理论是社会心理学中重要的研究领域,社会心理学家们坚信态度与行为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对于态度的定义古往今来也不尽相同,普遍认为态度是指个人以一定的方式对特定对象做出反应时所持有的评价倾向。这种评价倾是建立在认知、情感、意向及过去行为的基础上形成的。态度的形成与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是要经过较长时间的社会学习才能获得的。 心理学家凯尔曼于1961年提出了态度三阶段理论:(1)服从阶段。态度主体或是出于自我意愿进行模仿,或是受到群体压力而产生的被动服从行为。(2)同化阶段。在这一阶段中,态度主体开始主动地接受新的信息或他人的观点、行为,但仍未融入到自身原有的态度体系当中。(3)内化阶段。在这一阶段中,态度发生了质的变化,新的认知、情感和意向已经成为原有态度体系中的一部分,成为主体自有的新态度。本文主要结合态度改变理论进行研究,以期对端正大学新生学习态度、实现学风引领做出贡献。
二、大学新生学风调查概况
为了更好地引领大学新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能力、深化学风引领效果。在 2013 年10月,笔者对某理工科院大学新生的学风现状进行了调查,调查主要采取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座谈会等形式。共发出问卷 242 份,回收问卷242份,有效问卷 221 份,有效率为91.3%。调查内容主要涉及六个方面:一是学生对于自身学习目的及未来规划的认识问题;二是学生对学校管理制度及教师授课方式上所持的态度;三是关于学生本身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方面的问题;四是如何利用业余时间及个人兴趣方面的问题;五是在学习过程激发其学习动力的奖惩方式的问题;六是关于人际关系及群体对学习态度影响的问题。
三、大学新生学习风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对就读专业及未来规划的认知
通过调查发现, 34.7%的大学新生是通过自己的喜好选择的就读专业,入学后也对自己的专业32.2%的学生感到非常满意,50%的学生感到满意,在所学专业上大部分的学生所持的态度是正向积极的。但是在谈到现实中的大学生活与自己的构想是否存在差距时,55.4%的学生表示有些差距,29.3%的学生则表示差距非常大。关于对大学生活及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方面,仅有15.7%的学生认为自己对未来四年大学生活做了整体规划,74.8%的学生则只是想过而未付诸于行动,8.7%的学生则表示自己完全未规划过。同时55.4%的学生表示对自己未来的发展还未形成具体的思路,36.4%的学生对未来表示很茫然,不知道还如何为自己的未来而努力。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新生对自己的专业感到满意,但是在入学后发现现实大学生活与自己的想象是存在差距的,且他们对自己未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缺少规划或并未找到规划自己未来的方法。
(二)对教学、管理方面所持的情感体验
在对于学院管理制度的态度调查中,62%的学生认为要有一定的管理,但管理不能过于严格与苛刻;教学方面,学生则更愿意教师采用生动有趣及拓展思维的教学方式,对于现在教师的教学方式,48%的学生表示比较满意,25%的学生表示一般,仅有22%的学生表示很满意。对于自身学习动力方面,虽然86%的学生表示最大的学习动力是为了自己的前途。但是他们同时表示,良好的学习环境、有利的监督和激励机制对提升自身的学习动力都很大的促进作用。对于校园活动的参加意愿,36%的学生表示很有兴趣总能积极参加,53%的学生则表示只会参加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在学院对学生活动方式征集意见过程中,65%的学生对在班级内组建各类如学习科研、文体活动、社会实践等兴趣小组表示非常赞成,其中47.5%学生选择了社会实践小组、26.4%选择了学习科研小组、21.9%学生选择了文体活动小组。57%的学生认为,组建兴趣小组将更有利于个人的发展,如果在小组中表现出色,更多的学生愿意以提高综合测评分数或获得荣誉证书的方式来得到奖励。从此类调查中我们可以发现,虽然学生自身对于学风管理都有不同的看法,但均希望学院的学风建设可以在一定的监督和激励下结合学生自身兴趣来开展与完善。
(三)对个人及群体学习方面的行为倾向
对于个人学习行为倾向,通过调查发现91%的新生都坚持不旷课或极少旷课,47.5%同学倾向于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其中36%的学生尤其注意掌握老师处理问题的方法。当遇到自己不感兴趣或认为不重要的课时,44%的学生选择认真听讲,38%的学生则选择做一些其他的事。但学生比较不注重课后的复习工作,仅有11%的学生选择在课后复习并与同学交流心得,37%的学生则选择了有时间才会复习。在学生群体关系的调查中,81.4%学生认为班级或寝室的人际关系相处比较融洽,且同学间的沟通交流比较顺畅。经过整合分析,大部分新生都能遵守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有一定的自我约束感,但学习态度的主动性有待提高。
四、运用态度形成理论引领大学新生学风建设
(一)促宣传,提高学风信息的接受度
态度形成的第一阶段就是要求大学新生接受教育者所倡导的学风理念,所以对信息的呈现与曝光是首要工作,如果大学新生从未看到或接收到信息,那么这些信息就无法对他们产生影响。通过调查发现,大学新生虽然对所学专业感到满意、对未来有所期待,但是他们进入大学后发现,现实与期待的差别较大,对学院的相关理解不够深入,对未来四年或规划仍有欠缺或感到迷茫,并未对学习的开展形成正确的认识。这时学院应通过开展新生入学教学、学习学校学院制度等宣传教育活动让学生对学院的基础设施、专业设置、课程规划等方面有全面了解。之后以班级单位开展榜样经验宣讲会、新老生座谈会等活动,让新生了解大学学习模式,找到学习榜样,能对其信服的学生榜样进行行为模仿,使其能尽快适应大学生活转变学习方式。让新生充分接触到学院所宣传的学风信息,通过开展生动丰富的活动使新生注意到塑造良好学风的对其自身发展的重要性,以期对其形成良好学风奠定基础。
(二)创情境,为学风引领提供基础保障
调查显示,学生希望学校有一定的管理制度但不要过于苛刻,虽然大学新生认为他们自己有一定的行为约束能力,但并不意味他们不需要制度的约束。所以在学风引领工作开展过程中,要制定相关管理制度,从外部约束其行,引导学风方向。在制度管理中首先要对大学新生进行制度教育,使学生形成相关纪律观念。其次,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通过查课查寝等量化制度,加强纪律监督,力争从新生入校开始就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育者还应该运用多种方法来引导受教育主体发挥自身能动作用,将被动灌输变成主动自愿地接受新信息。为了促使大学新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达到学风引领的目的,教育者在教育过程应注重引导大学新生在教育过程发挥其自身主动性。在教学中应多采用生动有趣及拓展思维的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多与学生互动,用教风来引导学风。除此之外,学生认为适度的管理良好的学习环境、完备的基础设施会增加学生的学习动力。所以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注重用提供如学习小组、学习导师制等多种学习模式供学生选择,让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的熏陶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者所实施的学风引领。
(三)重管理,差异化学风引领实现理念内化
在态度形成的内化阶段可以实现大学新生对教育者所倡导学风观念的认同,并使其成为个体态度体系当中的一部分,对于大学新生自身态度来说,每个学生都有其自身的特点,虽然同一化的管理会对其行为的约束及态度的改变上会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并不能使每个学生都能将教育者所提倡的学风理念内化为自身态度体系的一部分,为了达到内化的目的,在学风引领过程中应注意学生的差异化管理,以班级为单位通过学生的自愿选择将其分为不同的小组,制定班级小组活动制,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及自身特点,由学生主动选择加入学习科研、文体活动、社会实践等不同的小组,在小组中运动不同的管理方式,通过群体影响的力量、认同的渴望、小组活动中兴趣的激发培养、加之建立有效的沟通反馈渠道不断调整管理与引导方式,在长期的活动过程中,使大学新生逐步的将教育者倡导的学风理念内化于自身态度体系当中,最终表现在其行为上,在学风引领下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行为习惯,最终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盛荣杰,于艾.态度理论研究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 价值[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1).
[2]秦向前.大学生学习态度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 西南大学,2008,(5).
[3]邹国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生成机制探 析——以社会心理学的态度理论为分析工具[J].毛 泽东思想研究,2012,(3).
[责任编辑:胡 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