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狷

    鄯爱红

    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战国)《论语·子路》

    【释义】如果没有言行中庸的人为友(可交),那么宁愿和行为激进、性格耿直的人交往。行为激进的人勇于进取,敢做敢为,性格耿直的人坚守原则,有所不为。狂者,积极进取的人。狷者,坚守原则的人。

    【作者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儒家学派创始人。

    【写作背景】《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战国前期成书。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现实意义】孔子在人的性向品格取向方面,主张以中道为期许、以中庸为常行,以中行为至道。在他心中,“中庸”是理想人格的典范,孔子的孙子子思专门著《中庸》,成为儒家专门阐述中庸义理的经典。但是孔子也知道,真正完全能恪守中庸之道的人并不多,“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中庸是很高的境界,一般人很难做到,即使做到,也很难持久。为此,他提出了打破原来宗旨的新人格性向建构方案:“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关于这一句話,孟子说:“孔子岂不欲中道哉?不可必得,故思其次也。”他认为,即使做不到持守“中道”,那就做“狂者”和“狷者”吧。狂者刚强,狷者有原则。这是孔子对人的判断标准,也是对人的品行层次的划分,中道是最为理想的品性,做不到和找不到这样的人,那就退而求其次,追求“狂者”或者“狷者”。“狂者”刚强不屈,“狷者”有所不为。“狂者”积极进取,“狷者”有自己的独立判断和人格底线。有底线的人虽不及中庸之人,但也有可取之处,一个人虽然进取心差一些,但是知道底线,有所不为,这样的人还是可交的。

    现实中,人们往往把道德上的善等同于小心谨慎,敦厚老实,但古代圣贤宁愿欣赏“狂者”和“狷者”,因为这样的人有底线有人格,而个性柔弱的人往往缺乏坚守原则、抵力行善的道德勇气。对于领导干部来讲,知进知退,知为知不为的“中道”智慧最为可贵。既有创新担当、敢做敢为的勇气,又坚守道德人格和底线;既积极进取而又知止是领导干部品格修养的高标准,坚守道德规范、纪律规矩和法律法规是做人做事为官的底线。领导干部要慎始慎终,恪守为官清正、清廉的道德底线,划清做人做事的警戒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