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应用型高校传媒类专业实训课程的困境与出路

    潘源

    【摘? ? 要】随着我国传媒行业发展的日新月异,对地方应用型高校培养的传媒人才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传媒类专业的实训课程依然存在着诸多的困难与问题。在“双一流”建設的背景下,梳理传媒类专业实训课程的重要性,分析存在的问题,从教学环境、课程体系建设、管理制度、校企合作等多个角度,探索传媒类专业实训课程的出路,以期对地方应用型高校传媒类专业实训课程的建设提供可行性参考。

    【关键词】双一流;地方应用型高校;传媒类专业;实训课程

    “双一流”建设指的是我国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1]从我国相继出台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和《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等一系列文件中不难看出,“双一流”建设已经成为各个地方政府和高等院校最为紧要的发展任务之一。

    当前,我国的传媒类专业主要包括新闻学、广播电视学、传播学、广告学、编辑出版学等。地方应用型高校传媒类专业要培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就必须高度重视本科教育的实训环节及内容,完成为地方传媒企事业单位输送新闻传播人才的任务。

    一、地方应用型高校传媒类专业实训课程的特征及内容

    总体来说,我国高校传媒类专业都是以马克思新闻观为指导,贯彻落实习近平新闻思想,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学习传媒类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从素质能力、知识能力、实践能力等三个方面形成自己的实训课程体系。虽然各地方应用型高校传媒类专业实训课程体系并不完全相同,但它们在课程内容和形式方面表现出了一些共同特征。

    (一)根据学生的水平和能力来设置不同学年的实训课程

    由于传媒类专业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较高,因此会根据学习的难易程度来安排各学年的实训课程内容。以广播电视学为例,地方应用型高校通常会把写作基础、广播电视技术基础、新闻采访与写作等相对简单的实训课程安排在大一学年,把电视摄像、电视画面编辑、电视节目策划等操作难度较高的实训课程安排在大二学年,而把电视节目制作(需具备电视摄像、电视节目策划学等基础知识)、纪录片创作(需具备电视画面编辑、影视导演等基础知识)等综合性更高的实训课程安排在大三学年。这种梯度渐进式的课程安排,使学生先学习基础实训课程为主,再学习高阶实训课程,更能适应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发展情况。

    (二)实训课程内容以大众传媒为主,新兴媒体为辅

    纵观各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实训课程,绝大部分的内容都是围绕大众传播媒介的形态来开设,例如广播电视技术基础、电视节目策划学、广播节目制作等。如今,传媒行业正发生着巨大的变革,传统的大众媒体日渐式微,新兴媒体快速发展,新旧媒体之间又在迅速融合,全媒体时代已经到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2]为适应时代的需要和媒介生态的变化,众多地方应用型高校在原有传统大众媒体的课程基础上,也开设了少部分的新兴媒体课程,例如广播电视学专业特别开设了微电影创作、数字视频编辑、数字摄影摄像等课程。传媒类专业的实训课程形成了以大众媒体为主,新兴媒体为辅的格局。

    二、地方应用型高校传媒类专业实训课程建设的问题

    传媒类专业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较高,除理论知识的教学以外,实训课程是传媒类专业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也是实训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在培养地方应用型人才的高校中,实训课程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点:

    (一)传媒类实训课程教学环境与学生需求不成正比

    众多地方应用型高校的人均实训教学资源并没有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加而增加。这种现象表现为两方面:第一,传媒类专业的实训设备非常紧缺。如果电视摄像、电视节目策划、影视导演等需要使用摄像机的课程开设在同一个学期,那么授课教师只能通过分组或压缩设备租借时间来提高其流通频率,这样无疑会导致学生无法用充足的时间来熟悉和精通设备。第二,传媒类专业的实训环境非常单一。实训环境通常由校内普通教室、电脑机房、摄影棚、录音棚等组成。当各年级的纪录片创作、微电影创作、电视画面编辑等需要使用电脑的实训课程开设在同一个学期,那么电脑机房便无法满足学生实训课程的需求。另外,校内实训平台明显落后于传媒行业的实际操作平台,直接导致校内实训环境不能满足融媒体时代对传媒人才的要求。

    这一问题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实训环境没有足够的财力、物力和人力投入。地方应用型高校每年可以获得的建设资金不多,其中大部分的资金都投入到理工科实训环境的建设中,属于文科的传媒类专业最终得到的建设资金更是杯水车薪,资金投入比例远不及“双一流”高校。2018年,我国75所教育部直属高校年度决算总经费达4112亿,平均经费约为54亿。[3]根据贵州省教育厅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贵州省29所本科高校教育经费总投入为168亿元,[4]平均经费约为5.8亿元。地方高校与部属高校相比,资金投入少,导致地方应用型高校实训课程建设的经济基础薄弱,实训设备满足不了传媒类专业教学需求。

    (二)传媒类实训课程缺少合理的构建

    1.对课程性质的划分不准确

    受教学或师资条件的限制,部分传媒类专业的课程本应是实训课,但最终更改为理论讲授的形式,未能足够重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对应关系。[5]例如,广播电视学把新闻编辑、电视节目策划等课程划归为理论课性质,编辑出版学把书刊装帧与设计等实训课更改为理论课。这使得传媒类专业的人才培养重理论、轻实践,严重影响了教师对课程的授课方向。

    2.实训课的学时数严重不足

    有的地方应用型高校对操作要求高且需要长期系统学习的实训课程的学时数分配不足,例如图形图像处理、广播节目制作等实训课程只安排了32个学时,也就是每周只学习2个学时。为了能在有限的学时数内完成教学内容,教师要么缩减授课内容,要么对知识的讲解只能“蜻蜓点水”。

    3.部分实训选修课流于形式

    每个专业都会开设选修课来作为必修课的补充,旨在拓展学生的技能。通常,传媒类专业会开设形式众多的选修课,例如影视照明、影视动画、制片管理等课程。但部分选修课由于师资、场地条件不允许,最后也无法真正开设起来。

    (三)传媒类实训管理不规范

    实训课程的开设是建立在拥有完好实训设备的基础上,这依赖于两方面的共同作用:一是实训管理人员,二是实训设备的使用群体——学生。传媒类专业的实训设备包括摄影机、摄像机、照明灯光等,设备使用的要求比较高,需要由专业人员对其进行管理。在传媒类实训课程中,很多教师和学生有着只管用的思想,没有认真研习设备的使用说明。[6]此外,很多师生在使用中不悉心爱护设备,使用后不对实训设备开展维护工作。对损坏或存在问题的实训设备不及时维护和修理,加速了实训设备老化或损坏程度。

    归根溯源,主要原因在于许多地方应用型高校缺乏专业的实训管理人员。一般来说,都是指定某位专业教师兼任实训管理的岗位,或者一名实训管理人员同时管理多个实训室和整个传媒类专业的实训设备,容易造成工作上的失误。这样较难实现实训设备在各年级、各专业师生之间的灵活流动与调度。

    三、地方应用型高校传媒类专业实训课程建设的出路

    (一)多渠道加大资金投入,改善传媒类实训课程教学环境

    全国高校“双一流”的建设如火如荼地进行,传媒类专业首先要努力打造“双一流”专业和课程,争取更多的经费改造实训课程环境。其次,传媒类专业要尝试调动一切有利的因素,通过联合建设、援助建设或校企合作等不同途径,购置新的实训设备,积极改善传媒类实训课程的教学环境。再次,传媒类专业要充分利用自身科研机构的优势,以传媒市场的需求为核心,积极为传媒行业的整体提升提供理论支撑与决策咨询,推进传媒类专业创新成果的有效转化,吸纳资金改善实训环境。

    (二)优化实训课程体系,培养与融媒体时代接轨的传媒人才

    1.打造“双师型”实训教师队伍,更新传媒教育教学理念

    “双师型”人才这一概念最早是针对职业院校的教师提出来的。近年来,各地方应用型高校也根据自身的发展定位,提出了培养“双师型”教师人才的构想。“双师型”教师强调的是教师的“双能力”,既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能胜任实践教学。传媒类专业本就是实践操作性专业,实践教学需要一批专业实践教学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作为保障。[7]对此,地方应用型高校传媒类专业要加强对在职教师的实践培训,送教师到传媒行业跟岗和锻炼,达到培养一专多能型实训教师的目的。

    2.组织传媒行业专家论证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精简实训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方案是一个专业关于“如何培养人才”的“纲要”,关系着本科学生四年的课程设置与架构。针对部分实训课程性质划分不准确、学时数不足、选修课流于形式等问题,传媒类专业要组织传媒行业的专家参与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明确课程理论与实践的性质,增加核心实训课程的学时数,对教学内容重复的课程要有机整合,突出实训重点难点。只有在行业专家的帮助下重新检视实训课程教学体系,才能完善传媒类专业实训课程的顶层设计。

    3.塑造传媒类专业特色,打造高质量高水平的精品实训课

    “双一流”建设对应用型高校的意义在于强调它们特色学科的发展。[8]大部分的地方应用型高校都有传媒类专业,要想脱颖而出,就要在打造专业特色上下功夫。传媒类专业要依托于地方经济社会的资源优势,突出传媒学科与地方经济社会的交融,培养的人才要贴近地方经济社会的需要,塑造独一无二的风格特色。与此同时,淘汰质量不高的实训“水课”,打造高质量高水平的精品实训课,通过打造有前沿性,注重知识、能力、素质相结合的课程,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三)完善实训管理制度,保障实训课程顺利实施

    传媒实训设备购买与环境建设的费用相对较昂贵,实训设备的好坏决定了实训课程开展的质量好坏。一方面,学校应该设置独立的岗位,招聘具有传媒专业知识或工作经验的人员,专人专职对传媒实训室和设备进行“全天候”“全身心”的管理。专职化的精确管理不但能推动实训管理人员履职尽责,把责任问题落到实处,而且能提高实训管理的效率和水平。另一方面,完善实训管理相关制度,包括实训设备借还管理、实训管理人员的职责、考核和管理制度在内的多项重要制度。对相关事项的管理作出明文规定,做到责任主体、内容、对象和程序的制度化,最终实现有章可循、有章可依。

    (四)深化校企合作,增强师生实践操作能力

    传媒类专业对师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有着非常高的要求,因此仅仅在校内的实训场所开展实训活动是不够的,校企合作是实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将学校与传媒行业进行有效的资源置换,发挥各自间的优势。[9]对教师而言,积极参加传媒行业组织开展的短期培训班或业务活动,通过自身的实践和调研,增强传媒行业所要求的技术操作能力,提高教师解决实训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对学生而言,为学生最大限度地提供丰富的实训资源平台,不受校内实训场所的限制,能真正在传媒行业中动手实践,学习到传媒业最前沿的技术。

    结语

    在“双一流”建设的大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高校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不断加强和丰富各自的内涵建设。作为传媒类专业,更要牢牢把握机遇,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为指引,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和优势,挖掘并凝练自身的特色,找差距,补短板,不断加强实训课程硬件和软件的建设,不断完善实训课程体系建构,为地方传媒行业输送优秀的传媒人才。

    注释: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Z].2015-10-24,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

    /201511/t20151105_217823.html.

    [2]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 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共同思想基础[N].人民日报,2019-1-26(1).

    [3]黄蕙昭,刘力鑫.谁是高校“首富”?[J].财新周刊,2019(32).

    [4]贵州省教育厅,贵州省统计局,贵州省财政厅.关于2018年全省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Z].2019-

    12-3,http://jyt.guizhou.gov.cn/zwgk/xxgkml/zjxx/2019

    12/t20191203_28912800.html.

    [5]王福來.创新型影视传媒人才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大众文艺,2018(21).

    [6]赵昊.构建复合新型传媒实验实训教育体系[J].青年记者,2018(05).

    [7]林建胡,陈志勇,李文芳.新时代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一流专业建设新思路[J].莆田学院学报,2019(06).

    [8]沈文辉,魏丽,杨雯.“双一流”视域下应用型高校校内实训的跨学科协同发展研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9(04).

    [9]房振兴.我国地方高师院校转型发展的实践教学探索与实践——以传媒设计类专业为例[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4(04).

    (作者:贵州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讲师)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