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提升高考论述文写作的教学探究
【摘要】如何更加切实有效地提升高考论述文写作的能力,是摆在每一个高中语文教师面前非常棘手的问题。基于核心素养的“四维导学法”力求通过预判、布局、分析、例证等四项能力,有效提升学生的高考论述文写作的水平,同时为高中作文教学更好地落实核心素养提供借鉴。
【关键词】核心素养;四维导学法;高考论述文;教学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文章编号】1672-0490(2021)07-0108-03
【本文著录格式】廖城平.基于核心素养提升高考论述文写作的教学探究[J].课外语文,2021,20(07):108-110.
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是学生在语言的建构和运用中,在学生个体言语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的。高考论述文写作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项语言建构和运用行为,因此提高学生的高考论述文写作水平,是落实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必由之路。那么,如何提高高考论述文写作水平?目前,市面上的线上线下有关作文写作指导的资料五花八门,种类繁多,有些也可资借鉴。但笔者在用这些方法指导学生时常常难以得心应手。因为教学的需要,笔者也认真钻研了若干作文教学方法,博采众长,删繁就简,形成了自己的一套作文教学方法。经过数年的实践检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笔者把这套方法称为“四维导学法”,现把它整理成文,以期方家指正。
何谓“四维”?即预判、布局、分析、例证。预判涉及的是对作文题目类型指向的把握,属于审题立意的能力;布局涉及的是文章行文思路的展开,属于谋篇布局的能力;分析涉及的是议论观点的分析论述,属于理性思辨的能力;例证,即为援事析理,是充实文章内容,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的能力。四种能力,各有侧重,互为依存,立体呈现,合为四维。
写一篇考场作文,首先要预判,就是看命题者给我们出了一道什么类型指向的题目,这是审题的第一步。预判错误,方向写错,辛辛苦苦完成了字数要求,得分却并不理想,那真是“一招不慎,满盘皆输”了。《2021高考语文核按钮考点突破》一书中,把高考作文类型大体分为叙事类材料作文、名言警句类材料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寓言(象征)类材料作文、图片漫画类材料作文等数种,如此划分,分类比较详细,方便更细致地解读,自然有一定的道理,但笔者认为,《核按钮》,包括《五年高考三年模拟》,对作文题目类型的划分过于精细,学生不太好记忆和掌握,常常会被这样的分类弄得晕头转向,因此笔者梳理了浙江省近年来的高考作文真题,认为分为两类即可,即“拓展延伸类”和“就事论事类”。叙事类材料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时事评论类作文、图片漫画类作文可以归到“就事论事类”,名言警句类作文、寓言类作文可以归到“拓展延伸类”。笔者以2018年、2019年浙江省高考作文真题为例具体阐明之。
【2018】题目:论述“浙江精神”。作文类型:就事论事型。类型分析:这道作文题目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就是要求考生站在时代意义上评论“浙江精神”,是非常典型的就事论事型作文题。
【2019】题目:论述“作家”“作品”和“读者”的关系。作文类型:拓展延伸型。类型分析:由材料中“读者”“作家”“作品”都加了引号可知,这里的“作家”“作品”和“读者”都有特定的含义。“作家”指创造生活的人,“读者”指与“创造生活的人”有关联的人,“作品”指“创造的生活”,所以,考生在作文时,就不能只就事论事写,必须拓展延伸地写。
预判能力看起来简单,但从笔者教学实践的反馈来看,学生对这项能力的掌握情况并不理想,很多考生不能准确对题目的类型方向做出判断。他们经常会把就事论事型作文看成拓展延伸型作文,认为只要从材料中提取几个关键词或概括几个中心概念就可以展开论述了,却忽视了材料本身就事论事的特性,导致偏题离题。鉴于此,笔者认为,作为审题的关键能力之一,加强预判能力的训练是很有必要的。
其次是布局。布局是行文思路的整体架构,是一篇作文的骨架,骨架有了,作文就能立起来。但笔者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发现,还有很多學生没有布局的意识,写作文很随意,想到哪写到哪,文章就像泼出去的水,毫无整体性和立体感。培养学生作文布局的意识和能力势在必行。布局如何展开?笔者认为,布局可以分四步来完成。第一步:问题。任何论述文的写作都是冲着解决国家、社会、人生的问题而去的,没有问题意识的论述文是无病呻吟,是没有意义和价值的文字堆砌,所以,布局的第一步是发现问题。第二步:观点。问题有了,那就要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集中呈现实际上就是考生的观点(立意)。第三步:分析。分析最为关键,光有观点不行,考生还必须让自己的观点有说服力,能够给别人以启发,那就要分析论证,阐明原因。分析一般可以从三个角度展开,逐层深入,层层递进。当然分析是很难的,本文将在“分析”这一环节中进一步展开论述。第四步:办法或总结。文章最后,考生可以结合社会现实提出适当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或者对前面的分述进行总结,升华文章主旨,结构上也可以呼应中心观点,使文章形成一个整体。例如,2019年浙江省高考语文作文题,笔者以优秀作文《且以作品论英雄》来说明如何布局:
1.问题:质疑阅读、欣赏的模式——知人论世。
2.观点:且以作品论英雄。
3.分析:
①有大量的“言为心声”的现象;
②然而,也有作品与人品相悖的现象;
③人类文明本身看重的是作品。
4.办法:
①尊敬文如其人者并将其情怀内化为修养;
②从优秀作品中汲取正义忠诚的不竭力量。
预判和布局都是动笔写作之前的准备工作。预判实际上是一目了然的事情,对作文题目有一个类型方向的大致把握之后,就可以进行写作前的布局了。布局实质上是行文框架构思的成型,布局一定要以文字的形式写在试卷作文题的空白处,而不是仅仅停留于脑海。很多考生为什么写作时像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就是因为考生在写作之前没有一个布局的牵引,思维四处乱窜,甚至打不开思路。如果考生有布局意识,掌握了这种能力,那考生写作就有了依凭,思路就不致错乱,文章自然水到渠成了。“磨刀不误砍柴工”,预判和布局都是作文必不可少的能力。
第三:分析。写论述文的核心是分析,但现在很多学生不会分析。《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强调:“写作教学必须同时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思维品质的提升。” 而分析是提升学生这项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途径。 “分析,就是将研究对象分为各个部分、方面、因素和层次,分别予以考察并综合,以此来认识事物的认知活动。”分析是基本的认知活动。为了清晰、全面而深刻地认识某个“对象”,我们需要对这个“对象”进行事实、价值和因果的分析。就高考论述文写作而言,因果分析是考生最应该掌握的分析能力。我们以教材中的《拿来主义》为例,理解论述文当中的因果分析。《拿来主义》的中心观点是:“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这个观点要成立,要有说服力,就要分析原因。鲁迅先生的分析思路是先破后立,逐层深入。首先,“闭关主义”使国家落后陷入灾祸。——1.从历史角度反面分析“拿来主义”的正确性。其次,“送去主义”会亡国灭种。——2.从现实角度反面分析“拿来主义”的正确性。最后,“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3.从现实和未来的角度正面分析“拿来主义”的正确性。经过这样三个角度的深入分析,《拿来主义》的观点就让人非常信服了。学生在作文时,要使自己的观点有说服力,就必须熟练掌握因果分析的能力。
那么如何进行因果分析?笔者在教学中参考英国逻辑学家穆勒的“穆勒五法”,总结出三条因果分析法:一是反果为因;二是推果求因;三是溯根得因。“反果为因”是否定论点的反面从而得出论点成立的可能性。如《拿来主义》中分析一和分析二就是否定了“拿来主义”的反面“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的谬误,从而得出“拿来主义”成立的可能性。“推果求因”是肯定论点成立的情形下推求论点存在的现实意义和未来价值,从而寻求论点成立的必要性。如《拿来主义》中的分析三就是正面推求了“拿来主义”存在的价值,从而证明了“拿来主义”的必要性。“溯根得因”是追溯问题的根源,从而探求观点成立的必然性。矛盾对立的材料中一定蕴含着一致性,发现二者共通之处,就发现了二者的根源,就能够分析出观点是否成立的原因。如《拿来主义》中,判定“拿来主义”和“闭关主义”的好与坏,就是要抓住二者的根源——是否有利于中华民族文明的发展,从而得出“拿来主义”正确而“闭关主义”錯误的结论。从说理思路这个角度来讲,“反果为因”和“推果求因”是对比论证,通过反向和正向的推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溯根得因”是递进推理,通过步步推进,证明观点的正确性,同时挖掘观点的深度。“反果为因”和“推果求因”的分析可以使论证思维辩证缜密,“溯根得因”的分析则可以使论证思维深刻透彻。分析,实质上是布局的具体体现,布局的框架建立之后,充实布局的内容,使文章骨肉结合,强壮有力,是分析的存在价值。
第四:例证。笔者认为,例证是高考论述文写作中重要性仅次于分析的论证方法。例证就是日常所说的“举例论证”,即借着事例讲道理。常言道:事实胜于雄辩。事实往往是很有说服力的,但事实本身并不能自动地说明道理,因此,援事还得析理。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援事析理还有很多问题:1.事例本身虚假,不准确,甚至存在张冠李戴,浮夸或编造事实的现象;2.事例与论点的逻辑关联性不强;3.事例的引述未能凸显其特征,使得分析与论证缺乏说服力;等等。那么,如何援事析理?一、援事。首先,要把握援事之量。一篇高考论述文,分析论证是文章的主体,应不少于篇幅的2/3,“引述”是一种辅助性的表达方式,目的是为了更有针对性地“析理”,因此,援事之量不应超过1/3。其次,要精选援事之质。“引述”的内容出自新闻通讯或档案文献的,对材料与数据的分析应合乎公共的价值判断;“引述”内容出自作品的情节、数据与材料的,对这些情节、数据与材料的分析应符合对作品的公共性理解。第三,要突出援事之要。“引述”的内容,原则上应该是概述性的,但也应有意凸显甚至渲染其与论点相关的关键内容与细节,突出其“证据性特征”。二、析理。在写作训练中,很多学生在援引事例之后,未经阐释和分析,就直接得出结论。这种“事例+由此可见+结论”的模式,缺乏“析理”的过程,其实就是堆砌事例与材料。“援事”必须与“析理”相结合。关于如何析理,同行和专家提供的方法五花八门,笔者提炼了最常见最适用的三种。1.因果法。因果法就是从因果关系上把论点与事例联系起来。探求事例产生的原因,从而证明论点的正确性。请看这一段举例论证:“记得《猪八戒照镜子》的故事吗?它写的是猪八戒抡起了铁耙,将映出自己那张丑脸的镜子打得粉碎,结果每片碎镜子中仍有自己丑陋的脸。猪八戒这种闻过则怒的做法实在是不可取的,我们应有闻过则喜的精神。”学生要论述的论点是“闻过则喜”,但他在论述时,举完事例之后马上得出结论,中间缺了至关重要的分析,这则事例就缺乏说服力了。我们可以用因果法完善他的论证。修改之后示例如下:“猪八戒之所以要打碎镜子,无非是因为镜子如实地照出了自己的丑陋,而这恰恰是他不愿意看到的,于是,猪八戒愤怒地抡起了铁耙。这种不敢正视自己的缺点、闻过则怒的做法实在不可取,我们需要的是闻过则喜的精神。既然容貌丑陋是客观存在的,为什么不接受镜子直接真实的反映呢?并且,猪八戒完全可以在镜子的指引下正确认识自己,甚至施粉黛、正衣冠,或从其他方面弥补自己相貌上的不足。”通过分析猪八戒打碎镜子的原因,我们就可以自然而然地从反面证明“闻过则喜”的正确性了。2.假设法。假设法就是在摆出事实或理论论据之后,紧接着提出与论据相反的假设,并引出相应的结果,从而证明原论点的正确性。例如:“有担当才能救国难。如果没有像钟南山这样有担当的科学家,在耄耋之年依然挺身而出;如果没有那些舍小家顾大家的白衣‘逆行者,虽知有性命之危却依然坚守于抗疫一线;如果没有千千万万顾大局识大体的武汉民众,虽陷困境依然众志成城,怎么会有后来武汉抗疫的胜利?”这段论述通过三个假设推论,推断出“有担当才能救国难”这一观点的正确性。3.归纳法。归纳法就是在列举多个概括性事例之后,归纳总结出它们的共同点,用精练的语言评判事例中人物的思想品质、精神境界或其所作所为的价值、意义等,扣在要证明的论点上,进一步强化论点。如:“文学艺术的成功需要踏实。李贺作诗呕心沥血有了诗鬼盛名;齐白石老人印章的遒劲功底是从前不分昼夜千刻百磨练就的;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其实背后有达·芬奇幼时画鸡蛋的刻苦。尽管艺术是情感的表达,是激情的释放,但是踏实的功底决定了表达的效果。大凡拥有极高艺术造诣的人,其出神入化的表现力皆来自踏实的功底。因此,可以说,艺术殿堂精美的纹饰是用踏实雕刻成的。”这段论述中,写作者概括性地列举了李贺等3位艺术家的创作经历,归纳总结了他们成功的共同点,分析得出“文学艺术的成功需要踏实”这个观点的正确性。
笔者认为,“四维导学法”虽然不能涵盖高考论述文写作的全部内容,但已经抓住了重点和要害,操作也更为便捷,所以它是提升学生论述文写作素养的切实有效的途径和方法,也可以为高中作文教学更好地落实核心素养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青于蓝考试研究院.2021高考语文核按钮考点突破(教师用书)[M].武汉:武汉出版社,2019.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余党绪.说理与思辨——高考议论文写作指津[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4]丁帆,杨九俊.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三)[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7.
作者简介:廖城平,1980年生,江西宁都人,硕士研究生,中学一级,研究方向为中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