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行正心 激浊扬清严肃整治不作为不担当

    徐琛

    近年来,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部署,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各地深入开展了各种形式的不作为不担当问题专项治理活动。天津市自2018年起将连续三年开展不作为不担当问题专项治理行动,在广大党员干部中引起了强烈的震动和反响。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些党员干部对不作为不担当问题专项治理不理解、不适应,认为这种治理过严过头。为进一步加深党员干部对治理不作为不担当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党员干部自觉抵御不作为不担当思想的侵扰,增强广大党员干部勇担当、善作为的底气和信心,有必要对不作为不担当进行更深层次的阐释和研究。

    一、辨别、抵御各种不作为不担当思想和行为

    不作为不担当的行为和现象在各级组织、各个部门、各个单位、各个岗位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在每个人的身边甚至在我们自己身上也有所表现。可概括为工作能力上“庸”、办事效率上“懒”、工作作风上“散”、责任意识上“浮”、执行制度上“拖”。大体可分为三大类:

    1.动力不足不想为。特点是:不思进取,没有一点精气神,天塌下来都与我无关,得过且过。具体表现在:只求安稳,工作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优哉游哉混日子;心理承受能力不强,工作上碰了钉子或是被誤会,就灰心丧气不愿管“闲事”;吃不得苦受不得累,不想上前线,不敢上火线,清茶一杯“守摊子”;甘做“思想懒汉”,不承事、不想事、不见事,上级不拨不动、拨了也不动;船到码头、车到站,能不做事就不做,能不担当就不担当,只想安全着陆。这类党员干部“平平安安占位子,忙忙碌碌装样子,疲疲沓沓混日子,年年如此老样子”,尸位素餐,是旧有“大锅饭”体制的被庇护者和受害者。

    2.担当不足不敢为。特点是:将当官、升职、争权、出彩放在干事的前面,瞻前顾后、患得患失,略有风险的事不敢干,略有难度的事不愿干,没有先例的事不肯干,承担责任的话不说。具体表现在:等靠要的思想严重,该决策的不决策,该拍板的不拍板,凡事要么层层请示汇报,等着上级出政策、领导出主意,要么动辄召开会议研究研究,以“集体讨论”为名推卸责任,要么照抄照搬其他单位工作方案,不敢越“雷池”半步;以“层层传导压力”为借口,通过与下属单位或者下级干部签订“责任状”来转移责任,让下级的“责任状”成为自己的“免责单”;“新官不理旧账”,对前任的遗留问题推脱绕;不想冲在一线,不敢啃“硬骨头”,不愿分管、接手安全生产、信访维稳等困难多矛盾多问题多的工作;爱惜自己的羽毛,在政商关系上心存顾虑,正常的业务工作联系都推推躲躲,以自身不出问题、不被问责为遵循,推诿塞责,明哲保身。

    3.能力不足不会为。特点是:空有干事创业担当的热情,缺乏干事创业担当的能力,面对新形势新矛盾新问题不知所措、力不从心。具体表现在:思想保守僵化,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习惯凭经验、老办法看问题、办事情,导致工作上难有突破和进展;缺乏在基层和艰苦地方的扎实磨练,担当作为的底气不足,做群众工作摸不对门路;眼高手低,只想干惊天动地的大事,看不起服务群众的小事,结果大事难担当、小事做不好。这类党员干部普遍存在新办法不会用、老办法不管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的“本领恐慌”和生存危机。

    广大党员干部对各种形态的不作为不担当要有明确的辨别分析能力,切不可因司空见惯而不觉其害,自觉树立起抵制意识。

    二、澄清、摒弃看轻看低不作为不担当危害性的不当认识

    种种不作为不担当的现象和行为,表面上看似没有犯严重的错误,致使一些党员干部对治理不作为不担当抱有不以为然的消极态度。对这些不当认识进行澄清,有助于广大党员干部牢固建立抵制不作为不担当的思想堡垒。

    1.不作为不担当不是个新问题。它是阻碍党的事业发展的顽瘴痼疾,过去在腐败和“冷硬横”等引发老百姓强烈反感问题的掩盖下显得不那么引人注意,所以很多党员干部觉得“不算是个事”。不作为不担当的危害性像是“温水煮青蛙”,如果长期得不到治理,日积月累,会一点点蚕食党和政府的公信力,破坏党和人民群众的“鱼水”关系,蛀空党的执政根基。

    2.不作为不担当不是个小问题。一些党员干部认为,我没贪没占,又不拦着别人的路,何必小题大做。这种思想的可怕之处在于根本没有意识到问题所在。贪污受贿只是底线,并不是好干部的标准。而且,党的事业是一个整体,各个部门、各个环节、各个岗位并不是孤立运转的,而是一个协同合作的系统,其中一个卡了壳,整体效能就会下降甚至停摆,给党的事业和人民利益造成严重损失。此外,不作为不担当的消极影响会不断蔓延,引发“劣币驱逐良币”效应,打击勤作为、敢担当的干部的热情和积极性,最终会败坏整个干部队伍。

    3.不作为不担当不是个简单的作风问题。从深层次讲,是缺乏党性的一种表现。中国共产党作为使命型政党,党员天然应有责任、担当、奉献精神。不作为不担当者秉持公权力,却只保全个人利益,对人民交付的责任不担当,对人民交办的任务不作为,将个人的利害得失置于党的利益、国家利益、群众利益之上、之前,缺失执政为民的初衷,忘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背叛了为党的事业奋斗终生的信仰,根本就不算是真正的共产党员。从贯彻落实党的政策方针上而言,是对全面从严治党的“软抗拒”。全面从严治党对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上紧了履行职责、遵纪守法的“发条”,督促全体领导干部和党员回归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的本分。一些党员干部面对严格的纪律约束水土不服、难以适应,采取不作为不担当的方式懒政怠政、消极怠工,与全面从严治党的政策方针背道而驰,使全面从严治党的重拳打在棉花上,落不到实处,消解了全面从严治党的威力。

    三、定靶施策、提高不作为不担当的治理实效

    治理不作为不担当现象应从源头抓起,在病灶病根上着力,靶向施治,构建起“有为者有位、消极无为者失位”“为敢担当者担当、对不负责者问责”的价值导向和制度环境。

    1.定岗定责定权,铲除不作为不担当的根源。职责不明、权力不清是不作为不担当的根本原因。有岗无责容易造成人员无所事事、精神懈怠;权力界限不清,容易引起推诿扯皮;职责不明确,工作就会拖沓敷衍,落实就会缩水;而且还使得考核不好把握、问责难以精准。建立责任权力清单,厘清职责权力边界,使每个岗位每个事项都有明确的具体责任人,使每个党员干部都有明确的职责要求,就能铲除不作为不担当的根源,使之无所依附、无从推脱。

    2.考核考准考实,树立不作为不担当者下的鲜明导向。目前,一些地方的干部考核仍拘泥于小范围小圈子、熟人身边人、材料汇报考核,造成考核结果“你好我好大家好”,不作为不担当者暗自欢喜,实干者默默寒心。因此,治理不作为不担当,要从精准考核入手,完善干部考核体制,运用绩效评估、群众评议、实地调查等有效方法,把干部作为绩效考实考准,使得不作为不担当无所遁行。考核结果空挂,不作为不担当就仍有生存的土壤。要强化考核结果的分析运用,充分发挥选人用人的“指挥棒”作用,大力奖励、表彰、选拔敢于负责、善于作为、实绩突出的干部,树立实践实干实效、有为有才有位的选人用人导向;同时发挥“下”和“出”的撬动作用,考核不称职或不胜任、失职受到问责的干部,该免职的免职、该调整的调整、该降职的降职。通过正面激励和反向惩戒双向发力,使得不作为不担当者无处隐藏。

    3.打准问责板子,用好震慑不作为不担当的利剑。近年来,问责在督查党员干部不作为不担当中发挥着“当头棒喝”的警醒作用。进一步发挥问责的反向惩戒作用,应多在打准问责板子上下功夫。第一,失责必问。问责没有空白地带,只要是党的干部,无论在哪个领域、何种行业、什么职位,只要不作为不担当都会被问责,绝不容许存在不会被问责的特殊人员。第二,问责必严。隔靴搔痒,板子高高举起、轻轻落下,会使失职者存有侥幸心理。只有敢抓真管,向不作为不担当行为明确说“不”,才能警醒更多的“装睡者”,督促党员干部把责任担起来。第三,谨慎问责。问责被滥用,就可能产生负面效应。一些部门忘记了问责的初衷,将问责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灵丹妙药,出了问题不分青红皂白,不看实际情况,不问前因后果,动辄扬起问责的鞭子,使一部分在复杂情况、矛盾问题面前敢担当、勇作为的党员干部流血流汗还流泪,挫伤了探索创新的热情和積极性。这种滥用问责的做法是不作为不担当的新体现,更需要警惕。

    4.完善容错正名机制,解开不作为不担当的症结。“怕出错”“怕诬名”是当前影响干部干事担当的关键症结,它直接导致党员干部因为缺乏安全感而裹足不前。面对这种情况,各级党组织和上级领导要勇于敢于善于为敢闯敢干、锐意进取的干部担当,给作为者担当者以“定心丸”,增强党员干部担当作为的勇气和底气。第一,完善容错纠错机制。对改革创新中大胆探索先行先试、经过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程序的、处置突发事件临机决断的各种作为,经组织和上级领导研究认定属于应该容错的要大胆容错,真正做到为勇挑重担、开拓进取的干部撑腰鼓劲壮胆,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第二,建立澄清正名机制。在深化改革中,一些坚持原则、敢抓敢管、不怕得罪人的干部因为触碰了一些人的利益遭到质疑错告,背上违纪的嫌疑。各级组织要从制度保障上为这样的干部公开澄清正名,及时还作为者担当者以清白。这一方面能使敢干敢闯的干部卸下包袱、挺直腰杆,另一方面体现了党组织和上级领导为作为担当者站台的坚定决心和鲜明态度,从而推动整个干部队伍积极投入到干事创业的大潮中去。

    本文系天津市2016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正问题研究》(TJKS16-00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天津行政学院、中共天津市委党史研究室)

    责任编辑:张 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