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疑外壳之下的真实意蕴

    刘建国

    上映于1999年的电影《无懈可击》是由美国导演马克·佩灵顿执导,蒂姆·罗宾斯、杰夫·布里奇斯等主演的一部悬疑剧情片。影片讲述了历史教授麦克在公路上偶遇并救了邻居奥利弗受伤的儿子之后,迅速与奥利弗一家成为朋友。但是随着麦克对奥利弗一家的了解加深,却渐渐发现邻居身上的重重疑点。于是麦克开始对邻居奥利弗展开调查,发现原来奥利弗正在计划着炸毁FBI的办公大楼。然而就在麦克对邻居奥利弗展开调查的时候,他没有意识到,自己也正一步一步地走进奥利弗设计好的阴谋之中。最后为了阻止奥利弗的阴谋,麦克驾车冲进FBI办公大楼的停车场,却发现自己成为携带炸弹并最后将大楼炸毁的人。麦克不仅没能阻止奥利弗的阴谋,反而成为整个阴谋的替罪羊。

    悬疑外衣的噱头,蒂姆·罗宾斯与杰夫·布里奇斯两大影帝的联袂主演,让这部电影也是充满了看点,但是在笔者看来,导演马克·佩灵顿在其悬疑的外壳下所要表现的真实意蕴,可以从由外到内的三个层次上来解读。

    一、 设计精巧的悬疑电影

    作为一部悬疑电影,这部电影不仅被影评人称赞颇有希区柯克式的悬疑风格,而且其在线索的设计铺陈上,节奏的把控上,也都是可圈可点的。

    在线索设计上,电影一开始奥利弗受伤的儿子正跌跌撞撞的走在马路中间。他脸色苍白,一只手被炸伤,不断地流着血,但是却始终一声不吭,虽然从其脸上的汗水和表情可以看出来,他应该是正在忍受着极大的痛苦。而与此同时,一个声音在不断重复:“Come on!You can do it ,Come on!You can do it…”似乎在不断地鼓励着小男孩。而就在这时,驾车而过的历史教授麦克看到了这个受伤的孩子,他果断下车抱住这个小男孩,大声的呼救。而就在这个时候,这个小男孩却开始发出痛苦的吼叫,于是麦克果断的将他抱上车送去了医院。而此时当心怀感激的奥利弗夫妇邀请麦克到自己的家里共进晚餐的时候,整个事情也显得非常合理了。而在与麦克与奥利弗一家交往的过程中,奥利弗也故意露出很多的马脚,引得麦克不断地往下追寻。比如奥利弗看似无意中撒的谎,学校两次寄错的校友函,甚至是特地在家门口停的快递车,所有的一切,只是为了让麦克发现自己准备炸毁FBI办公大楼的意图。而当麦克开车去追击的时候,奥利弗出面阻止麦克,将他拉到废弃的仓库。可是在仓库中,奥利弗却又故意被麦克打败让其顺利逃走,这也只是为了有机会在麦克的车上装上炸弹。

    节奏对于一部电影来说应该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正如电影前辈夏衍先生所说的:“好的电影,每一个大段落也应该是各有特点,各有起伏,各有引人入胜之处。这正像一座大建筑物,不仅要整体好,而且要每一间,一室各有它的作用,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值得细看之处。”[1]这就是节奏的意义。而在这部电影的节奏把控上,导演以麦克的视角情绪来控制电影的节奏速度。在电影的开始部分,虽然奥利弗的儿子受了很重的伤,跌跌撞撞地走在路中间,但是电影的节奏并没有很快。直到麦克突然驾车出现发现了受伤的小孩,这时电影的节奏突然加快,这正是为了表现出麦克看到受伤的小孩内心的急迫心情。而随着小孩被送到医院得到救治,麦克的情绪也放松下来,电影的节奏也似乎随着麦克松了的一口气而得到缓解。在接下来的剧情中同样可以发现,当麦克对奥利弗一家产生怀疑,并通过各种方式进行调查的时候,电影的节奏会加快,并且随着剧情的起伏而让人产生一种紧迫感。比如在麦克借忘带钥匙打电话之名到奥利弗的书房进行查探的时候,虽然整个过程麦克是小心翼翼地不发出任何声音,但是因为此刻麦克自己内心的紧张,所以电影通过节奏的把控,背景音乐的设置,营造了一种紧张气氛,让观众此刻地心情跟着麦克的心情的起伏而变化。但是当麦克在对奥利弗的身份提出质疑,奥利弗给出了一个能够说服麦克的解释之后,麦克整个人也就随之放松,电影节奏又变得轻松而舒缓。导演采取麦克的视角来控制电影节奏的方式,不仅能够非常好的代入观众,使得观众的情绪跟着麦克的情绪而起伏变化。另一方面,这也同时让观众跟随着麦克的视角,看到奥利弗露出的马脚,给出的线索,而跟着麦克一步一步走进早已被设计好的陷阱之中。

    二、 对个人英雄主义的嘲弄

    “美国是一个热烈崇拜个人英雄主义的国家,美国社会倡导独立和自由的精神,人人生而平等、生而自由的理念贯穿人的一生。美国人崇尚个人努力和奋斗,并且相信人人都可以依靠自己的能力去创造自由美好的生活、造福社会,正是在这样的价值观念下,美国式个人英雄主义便应运而生。”[2]而作为美国电影代表的好莱坞更是制造美国式个人主义英雄的天堂,但是在这部电影之中,马克·佩灵顿却有心嘲弄了一下这种泛滥的个人英雄主义。

    在电影结束之前,相信大部分人都会相信,主人公麦克会在最后的关头揭露出奥利弗的阴谋,成功地解救大家,会在众人的尊敬崇拜之中成为一个美国式的英雄。但是导演马克·佩灵顿最终却打破了人们的这种期待视野,转而塑造了一个抱有这种英雄主义最终却走向失败和毁灭的人物。

    麦克这个人物形象,无疑是具有成为英雄的潜能的。首先他善良,从他送奥利弗儿子去医院着急的神情就可以看出来,而晚上他坐在自己家的门口望着邻居奥利弗家的房子,还对女友坦言到自己因为没有主动去认识关心邻居而感到愧疚,更是可以看出麦克在本质上是一个非常善良的人;其次他聪明敏感,作为大学的历史教授,麦克的智商应该是不需要受到怀疑的,而他对于危机也有足够的敏感度,从两次寄错的信件,看了一眼的设计图纸,他就对奥利弗的身份产生了怀疑;与此同时,他还非常有正义感。当麦克得知了奥利弗的计划之后,却晚了一步被奥利弗带走了自己的儿子,可是面对奥利弗对他的威胁,要他好好待着,什么都不要说,什么都不要做,这样奥利弗就不会伤害他的儿子。可是面对这样的威胁,面对危在旦夕的人们,麦克没有选择袖手旁观。而麦克自己无疑也有成为一个英雄的梦想,这似乎也是每一個美国人共同的一种梦想。但是拥有这些英雄所具有的品质却并没有让麦克成为一个英雄,他身上所具有的种种特点,恰好成为奥利弗设计无懈可击的计划的突破点了。希利斯·米勒在《解读叙事》中所阐述地那样,“以逻各斯为中心的文本都包含其自我削弱的反面论点,包含其自我解构的因素。”[3]正是因为麦克的善良,奥利弗才安排用儿子受伤这种方式来结识麦克。正是因为麦克的聪明,敏感,奥利弗才设计故意两次将信件放在麦克的信箱中,制造出一种不小心投错信件的错觉,才故意将快递车停在家门口,让麦克因为追击快递车而闯入FBI的办公大楼。奥利弗的高明之处正在于他看透了麦克的性格特点和他潜在的一种心理需求。而导演也正是运用这一点来对所谓的个人英雄主义进行了嘲弄和讽刺。让其拥有成为英雄的特质,也许就正是让其万劫不复的致命弱点,英雄梦可能也会是一个噩梦。

    三、 用谎言构建真相

    除了其悬疑片的外壳,除了对个人英雄主义的嘲弄之外,这部电影其实还有一个更为深入的主题,那就是导演马克·佩灵顿对于真相的解构。在大众的认知里面,真相之所以成为真相,在于它是以事实作为基础的,而不是谎言。但是在这部电影中,主人公奥利弗却成功的用谎言构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信以为真的真相。

    当导演马克·佩灵顿将这样一个真相放在观众的面前的时候,所有人都是难以接受的。但是再看看电影里面,警方的调查,媒体的报道,还有麦克学生的采访,所有的证据都指向了一个真相——麦克就是那个丧心病狂地炸毁FBI办公大楼的恐怖分子。麦克的亡妻——前FBI的探员——因为在执行一次任务的时候牺牲了,这成为麦克最终报复FBI的最直接的证据;麦克开设的课程和他对美国恐怖主义的研究则让他有成為一个恐怖分子的条件,而他在生活中的种种表现,他的言论,他在谈起亡妻的时候的神情,均成为判定他是一个恐怖分子的证据。

    在人们普遍的价值观里,始终相信谎言总是有漏洞的,它终将会被拆穿,而真相最后也终将会被揭露出来。可是在这部电影中,导演却打破了这种常规看法,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看待谎言与真相之间的关系。当谎言设计得太精巧的时候,当大家都相信了谎言而选择忽略了事实的时候,是不是谎言就变成了真相了呢?既然如此,那么到底什么是谎言,什么又是真相呢?我们所相信的就是真相,我们所看到的就是真相吗?我们不相信的就不是真相了吗?当谎言与真相的界限被模糊了之后,当谎言与真相交织在一起的时候,我们又该凭借什么去判断什么是谎言,什么是真相呢?正如著名导演米开朗琪罗·安东尼奥尼曾说:“我们知道在表露的真相背后,还有另一个对真实更忠实的意象,在那之后还有一个,层层包容。但那绝对神秘的真实,那真正的意象是没有人可以看到的。以后或许会走到一个地步:每个意象、每个真实都会瓦解。”[4]导演马克·佩灵顿在这部电影中,用这样一个出人意料的结局,将真相的含义彻底解构了。真相不一定就是事实,谎言也不一定就是充满漏洞的,有时候真正无懈可击的,可能是谎言,而非真相。所以奥利弗的无懈可击,并非是他的聪明才智、冷静残忍,让他成功的逃脱,也并非是他根据麦克的性格经历所设计的完美的线索,真正无懈可击的是他以这样的方式,用谎言成功构建出一个真相,一个得到大众认可的真相,当所有的人都相信了这个真相,当所有人都站在了奥利弗想要大家站在的立场上来看待整个事件,来寻找麦克曾经生活中的蛛丝马迹去印证他就是一个反人类、反社会的恐怖分子的时候,整个计划才真正的无懈可击了。至此,奥利弗的计划才真正的无懈可击。

    结语

    在电影结尾,奥利弗夫妇站在自己家门前的院子里,望着对面麦克家正在等待出售的房子,两人面色平静,轻描淡写的谈论着即将开始的下一个计划,却给人一种脊背发凉的感觉。这正是导演马克·佩灵顿的高明之处,用这样一种强烈的反差对比,不仅给人一种强烈的刺激,同时也巧妙的消解了悲剧的意义。故事就这样结束了,故事又即将开始,没有控诉,没有咆哮,在我们为麦克感到不平与悲哀的时候,奥利弗夫妇却用一个淡漠的背影给这里的一切画上了句号。

    参考文献:

    [1]夏衍.写电影剧本的几个问题.[J].中国电影,1958(11):54.

    [2]张文星.好莱坞电影中的个人英雄主义[J].电影评介,2013(2):25.

    [3]希利斯·米勒.解读叙事[M].申丹,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03.

    [4]米开朗琪罗·安东尼奥尼.一个导演的故事[M].林淑琴,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