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指向性
邵正堂
怎么样确认一节语文课是否取得成功呢?按照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要求,笔者认为需要满足下述几个条件:其一是把握性质,其二是关注要点,其三是符合程度,其四是明确效果。注意到这些评价元素,对于听课、评课与教学反思都可谓是极有帮助的。
一、对性质做出把握
首先应当突出语文学科天然具有的工具性,也就是明确语文作为一种表情达意工具的本质存在,在初中语文课程标准里面提到,语文教学包括了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是其中的关键一环,因此语文课需要以扎实的态度进行基础教学,做好从字到词再到篇的全面分析,保证听、说、读、写各项能力的完善训练。而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构建形成基于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的循环上升模式是可行的。除此以外,在课堂教学时还需要保证课内和课外的即时联系,保证学科间的有机融合,充分拓展学生学习语文与应用语文的空间范围。其次应当突出语文学科对主体性的要求,在评价时应当考虑到学生主体地位的突出效果,使学生能够全员、全程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而且需要保证参与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使每名学生都有更多的自我展示机会。最后应当突出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按照苏联教育专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说法:所有的教育现象,学生如果能够尽量少的感受到教育意图,便越说明教育的效果更好,这正如杜甫诗中所说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也就是语文教师需要以因势利导的态度,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对要点给予关注
语言文字是基本训练要点,应当成为评价课堂是否取得成功的基础要素,语文之所以名之曰语文,恰恰在于“语”和“文”二字,因此课堂教学需要做到返朴归真,以语言和文字为训练要点,进行扎实的基本功训练,以提升学生的各项语文能力。另外,教师还应当让品读成为重要的训练点,注意到教学以读为重,阅读以读为本的原则,用学生的读代替教师的讲,至少保证读书占用三分之一的教学时间,让学生在读词品句中升华自身的认知体验。读的方法不拘一格,自由读、小组读、默读、齐读都可以采纳,在此期间发现学生的品读优势与不足,进行相应的调整和训练。此外,口语交际也是一项评价需要针对的要点,教师为此需要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口语交际任务与操作环境,帮助学生进行各类实操训练。
三、对程度进行控制
首先,教师评价应当指向教学广度,引导学生多接触各类知识内容,积极扩展自身文化视域,比如可以根据所要讲解的文本内容,推荐学生鉴赏相关的文章及资料内容。或者从基本文本延伸开去,上升到生活和人文精神的高度,真正做到基于教材又能超越教材,以课堂为根本又不受限于课堂。比如在初中语文教材里面涉及到了《世说新语》的文章,教师在讲述该内容时,便可以适当补充汉魏六朝时候的历史背景,并用浅显易懂的语文述及当时的文学与哲学流变,同时引入《世说新语》中的其他一些经典段落,如嵇康、阮籍、王戎等人的故事。其次,教师评价应当指向教学深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适度点拨,带动学生进入深化的阅读和交流,更深层次地理解文本内涵,让工具性与人文性得到同步体现。最后,教师评价应当指向教学高度,即引导学生向更高的目标攀登,全面提升语言文字的理解及运用水平,达到智慧增长的效果,像前述《世说新语》两则内容,如果当成普通的历史故事来读自然可以,若是当作培养学生情感与品格的文本进行深化,则意义将更加突出。
四、对效果进行判断
评价是否取得成功,教师要有一个合理的判断,具体可以从下面几个角度着手分析,其一是看教學思路的合理性,教学思路展现出的是教学脉络,它基于教学内容与学生情况进行设计,能够让教学措施的编排组合更为合理,像如何衔接,如何过渡,如何对详略加以安排等。为此,教师应当评价教学思路设计是否与教学内容相统一,是否具有一定的原创性,是否照顾到学生的感受等。其二是看教学方法的合理性,教学方法既包括教师的教法,也包括学生的学法,也就是说应当达到教师之教与学生之学的完整统一,看整个过程是不是能够融会贯通在一起。针对同样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并不需要强求一致,恰恰相反,教学方法所忌讳的是单调与死板,越是多样性的教学方法应用越容易取得理想的效果。因此评课时应当对教师教学方法的选择加以估量,明确期多样化方法的选择情况,保证课堂能够常教常新,具有足够的艺术效果。比如同样是教授一首古典诗词作品,以朗诵为主固然是一法,以指导表演为主也是一法,而要求学生在资料收集方面下更多的工夫则又是一法,每种方法所取得的效果虽然殊途同归,但对于学生能力与品格的培养则各有不同。其三是看教学效果的合理性,这是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价的重要参与依据,比如教学效率是否足够高,学生受益面是否足够大,以及学生的知识、能力以及思想情操等诸项目标是否顺利达成等,都应当在教师那里有清晰的记录,教师需要将这些细化部分一一罗列出来,并分项判断实现的效果。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很强的学科,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与此同时,语文的人文性较其他学科更是不遑多让。据此,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当将其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凸显出来,构建形成基于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的循环上升模式,而在进行教学评价时所做的几种指向性分析,亦应当以此为基础进行合理的判断。
〔本文系扬州市“十三五”课题“构建初中语文课堂评价体系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研究”(课题编号:G/16/N/045)的研究成果〕
[作者通联:江苏邗江中学(集团)北区校维扬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