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求实:城市广播求证新闻的实践和思考
陶廷龙
【摘要】本文以城市广播求证新闻的多重实践为基础分析了广播求证新闻的特点和时代意义,指出,要做好广播求证新闻必须做到:以第一时间、权威信息消除公众的猜测;以声音纪录、广播手段揭秘新闻真相;以真相引导、本质探究加强对社会的引导;以创新理念、创新手段探索多媒体传播;以质疑权威、独立判断确立信息的真实;以严格制度、依法调查,加强采制过程的把关;以科学精神、高尚品质体现媒体的职业精神。
【关键词】城市广播 求证新闻 求真求实
【中图分类号】G221【文献标识码】A
任何一种新闻形态的异军突起,必然有其特有的社会背景。今天,城市广播正在逐步兴起的“求证新闻”,同样有其鲜明的时代特征。城市广播求证新闻发展的新走向,已经显现出新时期广播新闻的旺盛生命力,并在舆论引导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城市广播求证新闻的出现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当前,中国互联网进入“全民围观”时代,从网络论坛、QQ群,到目前数以亿计的微博、微信用户,舆论传播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城市广播必须重新审视广播新闻的样态,体现广播媒体的社会责任和历史担当。求证新闻的兴起就是城市广播在新媒体时代探索与实践的产物。
一、求证新闻的特点和作用
(一)跟踪网络舆情,实地求证信息真伪
方兴未艾的自媒体,赋予每个网民发布新闻和信息的权利,并且迅速完成了信息的多级传播。而城市广播的求证新闻就是主动对网络舆情进行跟踪选择,对有价值的信息进行实地求证,在求证传播中提升广播媒体的影响力。
求证新闻不等于简单的核实事实,更要有一种职业素养和科学的态度。2013年4月14日上午,网友“微信”在宁波象山港论坛发布帖子,说“神奇的土地!鹤浦风门口长出冬虫夏草”。短短10多天时间,附近上百村民成群结队寻“宝”,山上到处都是被刨挖的痕迹。被挖出的“冬虫夏草”少说也有上千条,网上还有多张附近村民挖到“冬虫夏草”的照片为证。
这一突发公众事件确实存在,但村民是否挖到“冬虫夏草”却无法确定,一时间公众关注度极高。宁波新闻广播记者坚持多方求证,结合宁波药品检验所的检验结果,在求证新闻中反复提醒告知,村民所挖到的物品并不是“冬虫夏草”,象山也不具备冬虫夏草的生长环境等科学知识。在求证过程中,记者还采访了象山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告知听众:虫草种类有350多种,有的长得像虫草,但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冬虫夏草,大部分没有任何营养价值和药效成分,甚至有的含毒。因此,提醒大家不要盲目采挖,更不可随意食用。
(二)关注热议话题,匡正变形网络传播
如今网络媒体已逐步成为受众获取信息、新闻的主渠道。社会上热议的话题,往往是网络先于传统媒体传播,有时真实性却存在瑕疵。而城市广播的求证新闻,就是要在不断反复求证中,对这种“变形”的信息进行有效的匡正。
求证新闻不能只满足于单一路径的采访,要多方面调查,多视角思考,还要有敏锐的判断力。2013年6月2日,新浪微博网友“金豆呐未来”在微博上爆料,“宁波轻纺城石碶派出所警察打人了。本来让他们来调解事情,结果打起来了。两人重伤昏迷......”并附上了现场照片说,这些打人者身穿蓝白块迷彩制服。宁波新闻广播得到消息后,坚持在求证中披露新闻真相,回应社会热议。经记者在现场求证的第一手材料证实,涉及互殴的是石碶街道社会综合管理服务大队的工作人员,并不是石碶派出所民警。记者同时求证了这家店铺老板与顾客发生纠纷的起因、综管大队现场调解为何动手、这个大队的工作职责是什么、有没有接警权等问题。
通过采访证实,综管大队只能参与非警务活动,不能代替民警处理警务。综管大队本想调解纠纷,店主称会自行解决,双方发生矛盾动了手,都有人员受伤,后被随后赶到的民警制止。由于案件涉及到石碶派出所,考虑到办案的公正性,报道说目前案件已经移交第三方鄞州公安分局处理。“变形”信息在公正与客观报道中不断得到有效匡正。
在求证事实方面,《人民日报》记者的做法值得借鉴。《人民日报》记者在“求证”节能灯汞蒸气是否能伤人时,采取了科学实验的方法,委托两家独立专业机构现场实验,最后得出的结论让人信服,让“变形”的传言得到有效匡正。
(三)澄清网络谣言,权威发布以正视听
微博发布的匿名性,使得极少数别有用心的人肆无忌惮地捕风捉影,无中生有地散布谣言,网络传播谣言已成为一大社会公害。而城市广播新闻就应该在求证中,责无旁贷地澄清事实、驳斥谣言,还原事实真相。
应当看到,借助于网络门户、论坛、微博、微信,谣言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可以呈几何级数放大,如果辟谣不及时,社会的不满情绪一经滋生,不良后果会迅速蔓延扩散。因此,和谣言争分夺秒地赛跑,第一时间夺取话语权,就显示了求证新闻的速度价值。
广播媒体具有快速反应的先天条件,理所当然要成为不断粉碎谣言的主角。2012年6月12日,网络盛传宁波余姚杨梅使用膨大剂。这是一起突发的公共事件,在食品安全令人担心的大背景下,这个消息确实有其发酵的土壤,真真假假众说纷纭。
宁波新闻广播的记者及时采访浙江省农业厅,跟踪报道省农科院会同宁波市有关专家对余姚杨梅进行联合检测的结果,并向社会公布未检测到膨大剂的消息,还了余姚杨梅的清白,谣言也逐渐平息。
(四)弥合社会裂痕,维护树立政府形象
在网络与社会上流传广泛的话题,往往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公理”和“婆理”在不断碰撞中容易产生各种误导。广播媒体在求证报道中,就是要善于表达媒体的观点和思想,维护树立党和政府的形象。
如今,一句官方或专家的简单答复,已经很难让受众信服。公众知情权意识的增强、专家公信力的下降,都要求“求证新闻”必须更加具体化和细节化。公众中存在对社会不公和腐败现象的积怨等,往往给一些唯恐天下不乱者提供了可乘之机。因此,广播求证新闻对弥合社会裂痕、维护政府形象应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2013年10月7日凌晨,百年一遇的台风“菲特”袭击了宁波,狂风、暴雨、大潮“三碰头”,余姚成为洪灾最严重的地方。大灾面前却有人在微信、微博上传播“陆埠水库、梁辉水库即将倒塌,因此有附近人员大量转移和少数群众死亡”的言论。9日晚,又有一条信息在网络上迅速传开:“陆埠急需军方救援。陆埠出现打砸抢事件,有人抢劫金店、手机店,连镇政府的电脑也被抢了,甚至是动乱,急需军方支援。”
宁波新闻广播的前方记者克服种种困难,搭军车深入重灾区,在报道抗洪救灾的同时,积极做好网络传言的求证新闻。分多路采访了余姚市三防指挥部、陆埠镇政府、当地警方、金店老板等相关涉事人,及时澄清事实,维护了政府形象。
正因为记者能够主动沉下去,挖掘传言背后的真相,分析传言的起源,将求证过程完整、客观地呈现,才使真相大白于天下。这样的求证新闻倡导了理性,因而让受众信服。
人民日报社社长张研农2012年4月26日同数百名复旦学子对话时曾经说过:“在互联网时代,主流媒体若想位居主流,就得做互联网纷乱信息的过滤器,做网络偏激情绪的缓释剂,做国民心态的压舱石。这是主流媒体应尽的责任、应有的气度。”毫无疑问,城市广播求证新闻正是对这种要求的实践与诠释。
二、城市广播求证新闻带来的思考
(一)广播求证新闻报道,要以第一时间、权威信息消除公众的猜测。这样才能使突发公共事件的新闻,在媒体的求证报道中更加突出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突出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成为左右事态发展的“主舆论”。一件突发事件,主流媒体不第一时间权威发布,就给不实传闻留下了空间,给公众增添了猜测和疑惑,就会在信息随意传播面前束手无策、担当不足。
(二)广播求证新闻报道,要以声音纪录、广播手段揭秘新闻真相。这样才能使突发公共事件的新闻,以新闻当事人的叙说、见证人的证明、现场监控、路人手机音视频等技术手段的佐证,再现当时情景,还信息以客观真实。城市广播求证新闻要满足公众的求近心理,用新闻现场的各种声音来印证事实,避免在信息随意传播面前以偏概全、一叶障目。
(三)广播求证新闻报道,要以真相引导、本质探究加强对社会的引导。这样才能使突发公共事件的新闻,在媒体的求证报道中更加突出主流媒体的公信力,突出引导新闻舆论的主动权。城市广播新闻要满足公众的求真心理,就必须深入调查新闻信息的来龙去脉,交代真相,而不是在信息随意传播面前人云亦云、以讹传讹。
(四)广播求证新闻报道,要以创新理念、创新手段探索多媒体传播。这样才能使突发公共事件的新闻,在媒体的求证过程中更加突出信息传播渠道的变革,突出新闻资源整体互动的引导力,充分运用广播主流媒体的官方微博、公共微信账号以及名记者名编辑名主持人的影响力,传播正能量,而不是在信息随意传播面前发声不力、无所作为。
(五)广播求证新闻报道,要以质疑权威、独立判断确立信息的真实。这样才能使突发公共事件的新闻,在媒体的求证过程中更加突出扶正祛邪的良知,突出社会公平公正的力量。城市广播新闻要满足公众的求知心理,通过求证剥去一些所谓专家的外衣,用事实戳穿他们的谎言,而不是在信息随意传播面前苍白无力、顾此失彼。
(六)广播求证新闻报道,要以严格制度、依法调查加强采制过程的把关。突发公共事件的新闻要有严格采访程序,不偏离正确轨道。特别是在暗访中,涉及个人隐私、未成年人保护、民族宗教、军事机密等敏感问题,要严格采访审稿制度,而不是在信息随意传播面前失去冷静、随波逐流。
(七)广播求证新闻报道,要以科学精神、高尚品质体现媒体的职业精神。突发公共事件的新闻需辨真伪、明是非,相信科学而不媚专家,是媒体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职业精神。城市广播媒体要以科学的态度去求证新闻真相,不能为了收听率一味迎合公众的求新、求快、求刺激心理,那样的话,广播媒体在信息随意传播面前就显得能力缺乏、不胜其任。
总之,以客观、准确、全面、科学的态度去求证新闻,才能去伪存真,以新闻事件本原去戳穿谎言、澄清谣言,以科学检验伪科学,通过求真求实,树立媒体公信力,占领舆论制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