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课制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实践探索

    【摘要】本文以实际教师走课的《树之歌》一课为例,阐述走课在实际教学中包含的组建走课共同体小组,确定学习目标,整合教学资源以及开展持续评价活动等过程,通过教师在走课课堂的实践过程中,探索走课制在教师以及学生中产生的作用及影响。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育;走课制;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文章编号】1672-0490(2021)07-0021-02

    【本文著录格式】廖洪雨.走课制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实践探索——以《树之歌》一课为例[J].课外语文,2021,20(07):21-22.

    一、走课制的理论与概念

    走课制是学校发展过程中为学生成长和教师发展而生成的新制度。走课制并不是简单地调换上课老师的地点和班级,而是学校在进行了大量调研和准备工作后,教师根据自己的优势学科以及教学任务,组成3~5人的走课共同体小组,并由成熟教师做组长带领走课共同体成员对自己所教的教材进行深入研究、共同讨论、整合教学资源、优化教学设计等。开展走课课堂教学、走课课程改进以及走课经验分享等活动,让走课教师在走课过程中不断地改进和提升,使每一个孩子获得优质的课堂教学。

    走课制有利于实现以下三个目标:1.建立起教师学习共同体,最大限度地提升了教师队伍的整体质量;2.促进教师教研方式的转型,变学校行政管理为行政引领;3.實现校内教育的高位均衡,让每一个孩子享受到优质的教育。

    二、走课制在实际教学中的实践

    (一)建走课共同体小组

    在学校专家团队的指导下,根据学科教师的优势与单元学习目标,选取小学语文二年级识字单元,单元学习的主题是引导发现汉字规律,运用形声字特点归类识字。通过单元的特点选取二年级的3名语文教师组成识字单元的走课共同体小组。

    (二)确定单元教学目标

    本单元是识字学习单元,编排了《场景歌》《树之歌》《拍手歌》《田家四季歌》四篇识字课。识字、写字是本单元的重点教学目标,本单元出现的生字大部分是形声字,教材编排的识字形式丰富多样,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形声字的构字规律进行识字,引导学生运用归类识字、看图识字、韵语识字等方法,提高独立识字的能力,感受识字的乐趣。

    (三)设计单元学习活动

    本文选取识字单元《树之歌》一课。本课是一首介绍树木特征的归类识字儿歌,描写了杨树、榕树等各种各样的树木,分别从树的形状、颜色等方面描写树木的特征,表现了大自然树木种类的丰富。课堂上要给孩子充分朗读的时间,在读句子读韵文的过程中认识生字,读准字音,突破音和形的难点,并鼓励学生边读边记,熟读成诵,积累语言,并引导他们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具体的课堂教学活动设计如下:

    环节一:通过猜谜语的方式激发孩子兴趣,从而导入新课内容;

    环节二:让孩子带着问题初读课文,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获得课文整体感知;

    环节三:出示各类树木的图片,让孩子给树木贴名牌,在趣味中学习课文内容与生字词;

    环节四:朗读课文,了解树木特点,感受大自然美好,培养孩子提取重要信息的能力。

    (四)深入整合教学资源

    为提高走课的质量,深入整合教学资源。在走课教学前,走课共同体组长老师召集组员集体教研、备课。走课共同体开展 “个人备课—集体备课—形成定案”系列研讨。最终在反复研讨中形成相对成熟完备的课堂教案。

    本文《树之歌》一课在走课前的反复备课中,吸取不少有益建议,提升了走课课堂教学的质量。例如:在环节一中,原本是通过发问式吸引孩子注意力,引入课程学习。经过共同体小组说课后其他教师建议,作为低年级学生,都有强大的好奇心,学生学习成果的取得,首先取决于学习动机、兴趣、主动性。于是将发问式引入,改为能够激发孩子兴趣的猜谜语方式引入课堂内容,并在后面实际的走课中可以看出获得了很好的效果。在环节二中,增加引导学生进行归类书写,把带有木字旁的生字放在一起,让学生对整个字形有所把握,降低了书写难度,提高了学生的书写兴趣等。

    (五)走课课堂教学

    本文《树之歌》一课的走课教师在二年级3个班级进行了该课程的走课教学,走课教师通过课文让孩子了解树木的名称,利用形声字的构字规律,将同偏旁的汉字进行归类集中识字,在教学中教师出示树名里的生字,并引导学生发现字形里的秘密,学生会很容易地发现这些都是木字旁的字;通过朗读课文与出示树的图片,让孩子了解各种各样树的基本特点,并联系生活感受大自然的美好。走课共同体老师们通过形声字的构字规律、归类、借助插图和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进行了生动有趣的识字教学,在识字教学中我们相互讨论,相互学习,有了一定的识字教学的方法和教学经验。让学生更加直观、具体地观察每一个汉字,提高了学生学习生字的兴趣,培养了学生识字的主动性。

    (六)开展持续性评价与改进活动

    本文《树之歌》一课的第一次走课后,孩子们学习效果很好。但是经过走课共同体小组教师的互相讨论,觉得课堂上与孩子的互动性相对少了一点。因此,《树之歌》一课教师在第二次走课中,在课堂中设计了适量的发问与互动,孩子的参与度明显提升,孩子能够很好地参与到课堂的互动中来。课后走课共同体小组对此次走课评价较好,但是走课的讨论与评价是个不断提升与改进的过程,经过小组成员讨论,建议可以适量增加拓展课堂相关内容。《树之歌》一课在第三次走课中,孩子们能够很好地完成识字目标,并能体会到儿歌的节奏和韵味。可以看出,通过持续性评价与改进活动,走课课堂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实际课堂效果。

    三、走课制在实践中的作用与思考

    (一)走课与常规课的不同

    前文讲了那么多走课制的内容,那么走课与常规课具体有哪些差异?作为一名实际参与的走课教师,根据自身在走课中的感受概括主要有以下三点不同:

    1.参与人员不同

    常规课参与的教师和孩子是固定的。常规课的好处就是孩子和教师十分熟悉,孩子和教师均不需要对教学以外的东西进行分心,孩子和教师在课堂上均能够专注在教学内容上。而走课则不同,走课的教师和孩子相对来说不固定,是一种短时接触的授课过程。因此,走课的教案就需要比常规课的教案有更高的要求,能够在孩子和教师并不熟悉的教学环境下,抓住孩子的注意力,教师需要更好的课堂授课能力,以向孩子教授课堂内容。在走课过程中,不断地提升孩子和教师的适应能力,使得孩子和教师能够更加适应多变的外部環境。

    2.备课形式不同

    常规课的备课是年级组统一,然后教师个人备课,最后与年级组多次讨论形成成熟的教案。这类备课流程相对成熟,教师清楚备课形式,能够适应课堂教学的任务。走课的备课模式是“个人备课—集体备课—形成定案”的过程,通过教师的走课共同体小组的集体备课更是将个人备课进行了升华,走课教案在反复的集体教研、备课、说课过程中,更加精雕细琢趋于完备。这种模式的存在是走课有效开展的保证,也是教师不断学习提升自我教学能力的平台。

    3.反馈机制不同

    常规课的反馈通常是教师通过孩子平时的课堂作业和考试成绩进行了解,然后针对孩子的学习情况进行教学的调整和优化。而走课是走课教师到其他班级上课,走课教师只能通过当时走课的课堂和当天的课堂作业了解孩子的学习状态,但是,走课教师对走课教案的不足之处早已在走课前的教师集体备课中获得。因此,走课具有其他教师反馈走课效果的特点,并且有走课小组持续开展走课效果的评价活动,能够保证走课教学的及时反馈与改进。

    (二)走课制在教学中的促进作用

    走课制是目前教学体制下的产物,走课制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学校的教学形式。根据走课教师自身在走课《树之歌》一课的实践过程中的感受,走课制在学校建立起了教师学习的共同体,为教师搭建起良好的教研学习平台,使得教师能够在教学中找到互相帮助的共同体小组,及时发现自己教学中可以改进的地方,走课教师不断取长补短学习进步,有利于提高教师长期的综合教学水平,提升了教师队伍的整体质量;同时,走课制的开展,也实现了学校教育的高位均衡,使得不同班级的孩子能够接受到更多优质的课堂教育,有利于孩子的长期发展,有利于促进教师和孩子的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钟樱.教师“走课”,让深度教研变为工作常态[J].人民教育,2019(21).

    [2]钟樱,王雪.“走”在路上的“课”——成都市金沙小学关于“走课制”改革的探索实践[J].中国教师,2017(1).

    作者简介:廖洪雨,女,1995年生,重庆潼南人,小学语文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