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一带一路”倡议下我国改革开放的新格局

    张晓宇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为了创造更好的经济发展局面,我国积极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力图开拓更加全方位的改革开放新格局。本文立足于“一带一路”发展的历程与内容,分析我国推行“一带一路”倡议可能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一带一路;改革开放;新格局

    【中图分类号】D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8)12-0071-02

    “一带一路”是由“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所构成,最早是在2013年9月7日由习近平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首次提出,5年来“一带一路”倡议的精神实质和内涵日渐丰富,“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开拓发展创造了更具全方位特点的开放新格局。

    一、“一带一路”提出的时代背景与战略意义

    (一)“一带一路”提出的时代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逐步确立了把农业、工业、国防、科技和国家治理体系与能力的现代化作为我国未来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起点就是“中国梦”,新丝绸之路连接着“中国梦”与“世界梦”,是我国实现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桥梁。

    海上和陆上两条丝绸之路在两千多年来发挥着推动世界经济与文化交流的重要作用,各国人民通过丝绸之路开展商贸往来,把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物品输往沿途各国,中华文明也随之被传播到世界各地,赢得了各国人民的赞誉和喜爱。现如今,世界排名第一的美国,依靠的是强大的军事实力、经济实力和一流的科学技术,因此“中国梦”要实现,中华民族要振兴必须依靠一流的中国制造和中国服务,必须拥有强大的制造业和服务业。

    但是,现阶段中国面临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的“中等收入陷阱”问题。经验数据表明,极少数国家能够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成为发达国家。为突破“中等收入陷阱”,成为世界强国,中国必须转变发展思路和发展方式,进而重新调整开放战略。早期我国出口贸易处于产业链的低端,通过加工贸易参与国际分工,主要表现为承接发达国家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发达国家输出加工品。现如今,国际经济不景气、国际市场饱和等因素已经制约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必须从出口市场的直接竞争转变为关注外需市场的间接创造,从内政外交相分离转变为内政外交一体化,最终调整新的开放战略。

    (二)“一带一路”提出的重大意义

    一是推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改革开放40年来,通过大力引进外资,积极开展与发达国家的分工与协作,中国经济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总量跃居世界第二,货物贸易量跃居世界第一。但这种以政府为主导,以参与跨国公司全球分工为特征、依靠廉价的劳动力、土地、环境来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此,中国的经济发展急需转型升级,培育以服务业为重点的新经济增长点,经济增长也要告别传统粗放的高速增长阶段,进入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的中高速增长。

    二是有助于解决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传统经济的发展依靠较低的要素成本,而现阶段这些优势正在逐渐消失,环境、劳动力、土地的成本大幅上升,楼市风险、地方债风险、金融风险等潜在风险渐渐浮出水面,国内外市场需求不足,产能过剩问题尤为突出。中国为解决这些问题急需创造培育出国内、区域以至全球范围的新经济增长点,“一带一路”倡议由此应运而生。“一带一路”有助于中国与沿线国家更好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并对培育全球经济新增长点做出贡献。

    三是帮助中国在世界上获得话语权。现阶段,美国正主导修改全球贸易规则,无论在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还是世界贸易组织,中国都没有话语权,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TTIP)和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这两个自由贸易区也将中国排除在外。对外贸易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主要动力,为此中国需要在国际经济规则中获得话语权,而构建一个由中国主导的多边集团是获得世界话语权的有效途径。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10月提出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努力倡导共建“一带一路”,2016年“亚投行”正式成立,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是我国进行“增量改革”的关键措施。

    四是加快西部大开发步伐。事实证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十分困难,能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一般是收入差距相对较小的国家。而我国东、中、西部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現象制约着中国的进一步发展。中西部要实现跨越式的发展,需要加快东部产能向中西部进行转移,发挥中西部地区与邻国交流合作的潜力,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五是改善外部资产负债与收支结构。中国拥有近2万亿美元的海外净资产,但在过去16年中,中国的海外投资收益只有两年收益是正的,剩下的所有年份都是负的。为扭转这种困境,唯一的出路就是通过新一轮的开放重构中国的资产负债表,改善收支结构。

    二、“一带一路”的内容及作用

    (一)“一带一路”的内容

    “一带一路”的具体内容可以概括为十个特征,分别是一个目标,即建立经济共同体;二个翅膀,即“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三个阶段,分别是2016年沿线形成共识,自由贸易区方面实现突破,2024年一体化格局形成,2049年建成以中国为主的共同体;四个关键国家,分别是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印尼和美国;五个主要区块,即俄蒙、中亚、东南亚、西亚北非、中东欧;六个抓手,即布点、连线、输出、吸纳、结对、搭台;七个资金平台,即亚投行、丝路基金、中国一中欧合作基金,中一欧亚经济合作基金、亚洲区域合作专项基金、中国一东盟海上基金、中国一东盟合作基金+周边友好交流专业基金;八个重要领域,即基础设施、贸易、产业投资、能源资源、金融、生态环保、人文、海上等近200个项目;九个经济走廊,分别是中俄蒙、新欧亚大陆桥、中国中亚西亚、中巴、孟中印缅、中国一中南半岛、南海一印度洋一欧洲、南海一南亚、北方航道;十个主要区域平台,即“一带一路”高层论坛、中国一东盟博览会、中国欧亚博览会、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中国一南亚博览会、中阿博览会、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中国一俄罗斯博览会、前海合作论坛等,这些特征构成了“一带一路”的内容。

    (二)“一带一路”的作用

    “一带一路”的核心是将数万亿人民币投向周边欠发达经济体的基础设施建设,最终实现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和民心相通,实现实际意义上的互联互通,从而形成经济共同体,整合区域资源,推动共同发展。

    总体而言,通过在欠发达国家建设基础设施,激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潜在需求,最终促进中国的企业和产品“走出去”有助于消耗我国过剩产能,缓解我国的经济运行压力;其次是能促使人民币国际化,更好地融入世界经济体系,这是中国成为发达国家的必由之路;再次是有助于保障我国的粮食和国家安全,保障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最后为双边和多边经济贸易往来提供便利,为我国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在环境。

    三、“一带一路”建设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一)“一带一路”建设面临的挑战

    一是政治风险。沿线国家地缘政治关系错综复杂,是政治敏感地区,而我国的“一带一路”建设没有军事保障,同时部分国家政治不稳定,民族和宗教矛盾突出,这增强了我国建设“一带一路”的政治风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法律体系有着分属于大陆法系、英美法系的国家,而且还有伊斯兰法系等,而以中国国有企业为主体的经济行为,极易被视为经济侵入行为,因此,部分国家用不同措施来限制中国政府利用优惠政策帮助国有企业,尤其是在经济效益不突出时,这种现象会变得尤为明显。

    二是经济风险。“一带一路”区域范围内一些国家在经济上依靠中国,安全上却依靠美国,而中国与美国、日本等既得利益群体之间存在政治经济上的冲突,同时一些国家存在着投资环境差、回收资产存在风险等问题,“一带一路”部分国家投资环境比较差,信用体系不健全,存在较大的坏账风险。

    三是文化与历史风险。在历史上,丝绸之路并不仅是经济交流之路和文化传播之路,也曾是战争之路与征服之路。“一带一路”沿线的一些小国家,曾经是中国的藩属国,丝绸之路的历史可能会引起这些国家的抵触和反抗。同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也考验我国制定规则的能力,中國一方面需要积极参加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贸易规则的重构,另一方面要由追随者变为主导者,实施“走出去”战略。

    (二)未来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之路:加快推进开放型经济体制

    以“一带一路”、自由贸易区为基础的开放经济新体制,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中国经济的发展战略,各地区应该在充分认识这个发展战略的基础上,扩大对外开放,促进经济发展。一是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企业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地区投资;二是积极打造现代服务业,如医疗、教育等,优化产业结构;三是优化营商环境,包括软环境和硬环境,软环境包括管理透明化、打造服务型政府等,硬环境则需要提供优质的社会服务产品,包括教育、医疗、交通等;四是积极推进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积极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