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讲好一个值得讲的故事
李宏
【摘 要】一年一度的国际广播特写会议被创始人布朗戏称为“制鞋匠会议”。与会者一起听节目、讨论节目、交流做节目的方法,是国际广播特写会议持续40年不变的程序。本文选译了2014年国际广播特写会议“创造性的工具箱研讨会”(Creative Toolbox Workshop)讲座的主要观点,并赏析本次会议公认的最有特色的一个广播特写——《战斗机飞行员》。
【关键词】广播特写 真实 戏剧性 结构 场景 寻找故事
【中图分类号】G229 【文献标识码】A
广播人的传统手艺作坊
1974年,德国广播特写作家彼得·莱昂哈特·布朗(Peter Leonhard Braun)发起成立国际广播特写会议时,戏称这是一年一度的“制鞋匠会议”。与会者一起听节目、讨论节目、交流做节目的方法,这是国际广播特写会议持续40年不变的程序。
广播特写就是用音响讲故事。广播特写怎样才能讲好一个值得讲的故事并持久地吸引听众?尽管国际广播特写会议每年都在不同国家举办,但每年的会议都有这方面的讲座。2014年莱比锡的国际广播特写会议也不例外。本届会议以“创造性的工具箱研讨会”(Creative Toolbox Workshop)为主题,一共安排了四次讲座,演讲嘉宾都是重量级人物:英国广播公司(BBC)特写部主任西蒙·埃姆斯(Simon Elmes)、德国RBB电台的广播特写编辑岩斯·亚里许(Jens Jarisch)、欧广联广播特写培训学院负责人埃德温·布里斯(Edwin Brys)和爱尔兰电台特写部负责人利亚姆·奥布莱恩(Liam OBrien)。以下是他们的主要观点:
西蒙·埃姆斯认为:“虚构是容易的。讲的多半是用‘很久很久以前……开头的故事,带有你的DNA印记。特写则完全不同。广播特写讲的是某一件真实发生的事情的来龙去脉。讲故事是很有意思也很吸引人的事。可问题是,你的故事真的很重要吗?和听众息息相关吗?有足够的感染力吗?激动人心吗?特别是广播特写的开头,一定要把听众抓住。比如《一场车祸的剖析》的开头就很扣人心弦。”西蒙以《一场车祸的剖析》为例,具体阐释了他的观点,讲解如何让广播特写的开头更吸引人。
岩斯·亚里许的讲座题目是《场景场景还是场景》,他说:“在节奏缓慢的、电影化的、一个场景接一个场景的广播特写中,场景是否鲜活生动是关键。它是故事和听众之间强有力的纽带,是把一个普普通通的报道变成一个动人的特写的关键。可是,场景很难录,在录场景之前,需要先有一个构思、一个脉络、一个故事如何展开的设想。”岩斯给与会者播放了他获得欧洲奖和意大利奖的多个广播特写片断,具体讲解如何录制广播特写的场景。
埃德温·布里斯说:“故事只有到了会讲故事的人嘴里才能一展风采。”利亚姆·奥布莱恩具体解释了这一说法:“没有戏剧性,没有绘声绘色的渲染,故事就没法讲得精彩。”他认为要构成一个特写必须包括:
第一,故事、情节、结构。他认为把一件真实发生的事原封不动地、直白地说出来,有时并不能成为一个精彩的、吸引人的故事,必须重新结构。
第二,场景和场景中的节奏。利亚姆认为,制作广播特写时不一定非按原来的、实际发生的顺序来讲述,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自己讲述的节奏来设置场景、连接场景。
第三,戏剧性结构的草图。广播特写应当如何开头、结尾?情节应当如何跌宕起伏?开头和结尾、中间的发展占整个特写多少比例?利亚姆以他对上百个获奖广播特写的分析用图表来表达他的观点。
坦率地说,这些讲座的观点也许不是特别的新鲜,但每个人的讲座都有新意。我很熟悉这几位讲座者的作品和他们的观点,很深地体会到讲座内容的传承与创新之处。与会的年轻人听得津津有味,布朗、保罗等获得过终身成就奖的大家们也坐在下面认真地听、不时地提问。而我体会到的是,大师们的提问也是一种传授广播特写技艺的方式。
首先,寻找到一个值得讲的故事
听节目、讨论节目,是国际广播特写会议最重要的内容。这个“制鞋匠会议”只讨论作品并不评奖,但每年在这个会议上展播、讨论过的作品都有在后来的各类国际奖比赛中获奖的。也有作者特别带着已经获过奖的作品来参加会议,就是想听听同行们“坦率甚至粗暴”的批评。本届会议一共听了来自世界各国的18个广播特写,大家公认最有特色的作品是来自美国的《战斗机飞行员》,这是获得2014年奥克·布洛姆斯特伦纪念奖(?ke Blomstr?m Memorial Award,也称新人奖)的凯西·涂(Kathy Tu)的代表作品。这个时长6分34秒的广播特写就像美国电影大片一样吸引人,给人以震撼。它讲述的是退役的美国空军中校迈克尔·麦基在海湾战争期间第一次驾驶战斗机作战的经历。特写的结构很简单,通篇都是主人公的独白。一个人的独白却能产生震撼人心的效果,这个28岁的美国女孩有什么“神奇法术”?
首先是故事本身很吸引人。战争对普通受众有一种神秘感,何况是亲历战场的战斗机飞行员的真实经历。其次是主人公的表达很精彩。主人公机关枪一样的语速、绘声绘色却真实自然的描述、脱口而出的一串串准确数字,把战争对人的影响一览无余地展现在听众面前。最独特的是作者对声音的敏感、出色的声音编辑能力和音响设计、制作技巧,这也是作品成功的重要因素。作者选择战争记忆深刻的典型音响——飞行员喘息声、喷气机音响等来还原战争的场景和氛围,并用音乐来烘托,让听众仿佛亲临战场。作者还运用多种技术手段来处理主人公的独白,让主人公一个人的声音在不同的声道、声场、音轨、音位上出现,在保证主体语言完整流畅的前提下,让声音或弱化、或叠加、或回响,或左或右、或上或下,让主人公的内心活动和他的客观见闻以不同的方式呈现,使一个人的“独角戏”听起来却丰富、丰满。同时,作者对整个特写节奏的把控也很成功。她出色地运用音响、音乐、寂静等多种元素,让节目跌宕起伏、峰回路转,始终牢牢地抓住听众。
凯西·涂来自美国天使之城洛杉矶,中文名字叫涂毓珊。她3岁时随父母从台湾移民美国,会讲简单的华语。与会代表的分组名单里标明她的身份是广播制作人,但实际上她是环境法律和政策专业的硕士,而且还准备读这个专业的博士。凯西告诉我,她对广播和网络很感兴趣。她考取了业余无线电执照,还是网站的设计工程师,她说在网络里做广播是她最开心的事。这样的知识结构和经历,使她的广播特写与众不同。《战斗机飞行员》是她的第二个广播特写作品,是在2013年参加美国公共广播电台举办的“广播特写创作讲习班”时完成的。
回顾整个创作过程,凯西说最困难、花时间最多的就是找故事。为了寻找一个合适做广播特写的题材,凯西有两个多月一直在网上筛选,就像大海捞针一样。她完全不知道自己要找什么领域、什么样的人物,每天听凭自己的感觉在网上“海选”。无意中她发现一个退伍军人的群,进去后发现这就是自己要找的选题范围。于是她在群里留言说了要做广播特写的意图,寻找愿意接受她采访的人。不久,迈克尔·麦基出现了。找选题、找故事、找人,其实是做广播特写最费时费力的环节,但这是成功的基础。正如美国国家公共电台知名主持人、《这就是美国生活(This American Life)》的制作人艾拉 格拉斯(Ira Glass)所说:“当我19岁刚刚开始在NPR工作的时候,看到我周围的这些同事都能干而且很有成就,我想,他们是如何找到这些故事的?实际上,找故事就是你的工作。寻找是工作中很大的一部分。我们花费一半的时间找故事、找故事、找故事。”
是的,找到一个值得讲的故事,找到一个会讲故事的人,你的节目就成功了一大半。迈克尔·麦基(Michael McGee)两次自己开车单程3~4个小时来到凯西所在的城市接受采访,滔滔不绝地说了近7个小时。凯西说采访中她没有提任何问题,几乎插不上一句话,完全是迈克尔·麦基自己在说,她所做的就是录音。反复听了7小时的录音之后,凯西选择了最后半小时的内容,重新编辑,重新结构,布局场景,设计开头结尾,设计音响音乐,然后制成广播特写。交谈中我特别问她:“那个女儿送小宠物的细节是怎么问出来的?每次听到那里我的眼泪就会涌出来。”凯西说,是主人公自己说的,而且特别强调一定要用,他希望自己的女儿听到。因为战后迈克尔·麦基离婚了,不和女儿在一起。由此看来,这个节目不仅对听众是一次冲击,对主人公也是一种拯救:放下战争留给自己二十多年的重压,重新出发。
《战斗机飞行员》首次播出的时候,凯西正开车走在高速公路上,听到熟悉的电台主持人也是她的指导老师介绍这个特写、介绍她本人,她说她紧张得心都要跳出来了。凯西的特写播完之后主持人说了这样一段话:“凯西正在接受环境法律和政策硕士学位的考试,而且还准备读这个专业的博士,但我发现凯西真正的激情在广播。我希望今后能听到更多她做的广播特写”。凯西说,在获得新人奖之后,她有机会来欧洲参加一年一度的国际广播特写会议,并得到利亚姆·奥布莱恩面对面指导,和来自全球各地的广播特写人共同听节目、讨论广播的机会。她说,这个时候她才真正理解美国老师当时说的话:她的激情在广播。她的职业生涯真正起航了。
(本文作者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学会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