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专业复合应用型本科培养计划的制定与研究
郭松+李在留+王凌晖+和太平
摘要:根据我校风景园林学科发展特点制定风景园林专业本科培养计划,培养计划中提出了5种技能的复合应用型人才PEDES培养模式,构建了5大模块的课程体系,强化了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手段,优化了课程数量及开设时间顺序,并对毕业总学分、实践安全性、创新学分获取及专业能力评估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风景园林;本科;复合应用型;培养计划
中图分类号:G642.0;TU98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6)05-0022-07
一、制定背景
复合应用型人才是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基本定位[1-2],这不仅契合了当前高等教育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也满足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复合应用型人才一方面表现为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复合化,另一方面指其将所学知识或原理直接用于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实践领域[2]。风景园林专业通过技术服务社会,其知识体系具有交叉性和综合性,这与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一致。本科专业培养计划是人才培养的总纲,也是高等教育教学的核心,它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的好坏[3]。在当前国家生态环境战略决策的背景下,以人居环境建设为中心的风景园林学科发展形势较好,农林、建筑、艺术、师范等院校的风景园林本科教育事业百花齐放,结合各地区特点和学校办学实际情况,形成特色是专业生存发展的客观要求[4]。因此,风景园林复合应用型本科培养计划相关的研究和实践显得格外重要。
中国风景园林教育可追溯到1951年由北京农业大学园艺系和清华大学建筑系联合创办的造园专业[5]。经过60多年的发展,我国形成了园林、风景园林、景观学、景观设计等专业近250所本科院校的办学规模(2015底统计)。2011年风景园林学获教育部新增一级学科,2012年教育部正式设立风景园林本科专业[6],这标志着该人专业教育培养事业凝聚了共识,迎来快速发展机遇期。
广西大学园林教育始于1994年园林专科,1999年升为当时广西区内唯一的园林本科,2006年获得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二级学科硕士点,2011年获风景园林学一级学科硕士点,2014年获国家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建设试点
和风景园林专业硕士点,2015年风景园林本科专业获教育部批准并开始招生。经过20余年的办学积淀,依靠综合性大学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形成了以林业为背景,园林植物资源及利用为优势,生态、工程、设计、管理并举的学科特点。
文章基于学校关于制定2015版本科专业培养计划的任务,依托学科特点,在广泛调研和多年园林专业培养的基础上,参考《高等学校风景园林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对风景园林专业本科培养计划进行了制定和研究,以供同行参考。
二、制定过程
(一)制定原则
学校确定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际应用为背景,以技术创新为主线的办学思想,并为2015版培养计划提出了准确定位、彰显特色、校企合作、全程互动的基本原则。从中不难看出,专业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是我校办学的核心,培养计划的制定必须服从和服务于这个核心。就风景园林专业而言,不仅课程设置、教学和实践要走向社会,教师与学生也要面向社会;同时,企事业单位也需要走进专业,走入课堂。校际间、校企间、师生间、员工间呈现出来的多层次、全方位的互动是知识型教育向能力型教育的转变,也是以获取学分为主的传统封闭型课程体系向以获得技能为主的现代开放式课程体系转变,这必然要求相关课程设置做大量、全面的改革。
根据上述制定原则,学校对本次培养计划编制提出了一些具体要求。一是学时和学分上要求培养计划课内总学时数不超过2 700学时,每18学时(含理论教学和以学时计算的实验教学)计1学分,集中进行的实践教学环节为每周1学分,劳动每周0.5学分;二是在课程体系上要求必须包括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领域课程、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四部分;三是理工农类本科专业实践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25%,企业培养的学分(学时)数达到15%,选修课占课内学分数的比例原则上不低于20%。课程设置是培养计划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由于风景园林的综合性特点,需要开设的课程众多,总学时数的限定和相关学分比例的规定为本次课程计划安排带来不小难度,借鉴已有园林专业课程设置和安排就成了首选。
(二)专业定位
专业定位对于培养理念的明确和专业课程的设置至关重要。一方面,专业定位需要与市场结合。随着新型城镇化成为当前中国发展的战略决策,受过高等教育的风景园林专业技术人才社会需求旺盛,而广西区内培养风景园林本科人才的高校仅有桂林理工大学和广西艺术学院。因此,通过确定综合、全面的教育培养思路既区别于区内其它高校,也符合社会对一专多能的人才需求。另一方面,专业定位还需有别于已有园林专业。在对国内高校同时开设园林与风景园林专业的调研分析得出,风景园林专业更偏重于规划设计、工程建设与管理。综上所述,本专业定位确定为立足广西、面向全国,培养系统掌握园林植物科学知识,具有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与工程建设管理的复合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三)培养理念
风景园林专业服务于人居环境领域,具有工科性质且独立于其它工学门类,学生对专业的理解会经历入门认知、基础学习、专业掌握、技能创新几个阶段,人才培养体系呈现多层次和专业化的特点。这要求教育培养必须满足认知过程,在全程互动模式下了解社会、接触社会并服务于社会,形成德育先行、技能主导,知行与践行相互联系与统一的风景园林专业培养理念,为培养掌握系统的风景园林科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实践技能,具有一定的理论研究、应用研究、科技开发和工程管理能力,综合素质高、开拓创新、实践能力强、富有开拓精神的应用型复合人才奠定基础。
三、制定结果
经过园林系多次讨论,学院审核最终确定培养方案,专业名称为风景园林(Landscape Architecture),专业代码082803,学制4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毕业要求需修完不少于188个学分(表1),包括通识必修课42.5学分、通识选修课10学分、学科基础必修课47学分、学科基础选修课14学分、专业必修课23学分、专业选修课15学分、实践必修(含专业实践、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36.5学分、实践选修2学分。
在学时与学分数统计上,培养计划总学时数为3412,其中必修课学时数为2674,选修课学时数为738,课内学时(包括理论教学、课内实践和随课实验)数为2476,独立设置的实验教学学时数为252。另外,专业实践学分(包括课内实践、随课实验、独立实验教学和集中实践)77.5,占总学分的41.22%;企业培养学分32.5,占总学分的17.29%;选修课学分41,占课内学分的29.82%,均满足学校的相关规定,尤其强调了实践教学重要性,见表2。
在课程设置上,除了保留园林专业一些传统特色课程之外,还结合当前社会需求和风景园林学科发展设置了一些新的课程,如生态规划、遗产地保护与规划、地景资源及规划、乡村规划与设计、风景园林“3S”技术等。另外,整合学院生态学优势学科,开设了由外籍教师主讲的生态与保护前沿双语课程。
四、制定总结
(一)专注5种技能的PEDES培养模式
培养模式是对培养过程的设计、建构与管理,在工程教育中较流行的培养模式为CDIO,代表了工程项目中“构思—设计—实验—运作”的四个层面,国内学者在此基础上提出了EIP-CDIO[7],即在上述四点上加入“道德”、“诚信”和“素质”。由于上述模式未能完全代表风景园林综合性较强的特点,结合复合应用型培养目标和专业定位,提出5种技能的PEDES培养模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植物运用(Plant):掌握园林植物学、风景园林树木学、园林植物栽培学、园林苗木学等方面的知识,能够识别华南地区常见园林植物并熟练运用于植物造景和栽培繁育的能力;(2)工程管理(Engineer):熟悉我国地景资源管理、“3S”技术、生态环境保护和园林工程技术方面的方针、政策、法律和法规,有较强的调查研究与决策、施工组织与管理能力;(3)规划设计(Design):掌握风景园林设计、城市规划、风景园林建筑设计、环境生态设计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并具有较高的手工和计算机图面表现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4)综合表达(Expression):掌握一门外语和较宽广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具有较强的文字撰写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5)科学研究(Science):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独立获取高新技术和前沿科学知识、信息处理,并能够运用科技创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PEDES英文译为“足”,PEDES模式可称为大足培养模式。风景园林是关于土地及空间设计的科学和艺术,在景观营建的过程中需要脚踏实地的完成,因而形成足下之美和足下文化的大足培养模式与风景园林本质契合。PEDES培养模式一方面体现于课程设置和课堂教学,另一方面也通过实践教学环节加以强化。
(二)构建5大模块的课程体系
风景园林涵括理、工、农、艺术、管理5大学科,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根据课程性质,确定了园林植物、规划设计、工程技术、文学艺术、经济管理5大模块,进而形成相应的5类专业课程模块(图1)。模块构建有效减少了学生选课学习的盲目性,有助于全面系统的专业教育;同时,学生可根据自身兴趣、特长深入对某一模块的选课学习,还有利于多元化、个性化的人才培养,为差异化择业和就业奠定基础。
(三)校企合作强化实践能力培养
校企合作有利于学生专业实践和提高就业率,也有利于企业贮备人才和提高知名度,还为专业建设和发展提供支持,是一个校、企、生三赢的策略。通过与行业内数十家知名设计院所、企事业单位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并聘请企业导师,从而把学生推向社会,让企业走到课堂,提升了专业活力。在制定企业培养计划中,按照风景园林工程师应具备的职业素养、工程实践和研究创新能力等方面进行校企联合培养,合作模式包括校内课堂教学和企业实践教学两大部分。其中,承担校内课堂教学的企业人员由于工作繁忙,持续一个学期兼职授课存在困难,这要求对课程计划安排进行改革。
1.优化课程学分,让企业走进课堂
达到毕业要求的最低学分为188学分,该学分是在园林专业培养计划基础上,依照学校关于课内学时和实践学时要求,同时考虑学生大学四年学习负担而确定。除去通识课和公共课之外,本专业共设88门专业课程(含集中实践课),共159个学分,平均1.81学分/课(图2)。除创新实验4学分和毕业论文13学分之外,所有课程均不超3学分,整体呈多门数、少学分的特点。小而多的课程体系满足生态多样性原则,顺应“慕课”、“微课”与“翻转课堂”的教育变革[8],也能减少多学分课程的高权重属性,成绩汇总还能更好地评价学生专业学习水平。
风景园林专业学科涉及面广,导致多知识点、多学时、多学分的课程较多,如都在一个学期完成将导致学生负担过重,学习效果不好,也会让教师整个学期束缚于教学而无法兼顾科研和学术交流,还让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导师难以真正走入课堂教学。因此,把部分课程分解为两到多门,实现
理论与实践相对独立,从而增加课程数量,减少每门课程学分数。这不仅丰富了学生视野,也为课程走精品、特色之路奠定基础。如规划设计类必修课程贯穿第2-6学期(表3),让学生获得较为持久的技能训练;独立设置的实验必修课程为企业导师在较短时间内参与教学提供便利。
(四)课程开设时间与顺序符合认知过程
课程开设时间与顺序是一个复杂的技术调整过程,既要考虑课程知识体系的先后衔接,还要考虑考试和考查课程门数的安排情况;既要满足每学期开设课程数与学分数均衡,还要考虑每学期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协调;既要考虑专业教师全年均有课程安排及特殊要求,还要考虑季节对课程安排的影响等。如设计类课程需要先完成制图类、美术类、植物类等课程的学习;风景园林树木学需安排在春季以便更好的识别观赏特征;选修课应分配到每个学期保证学生都有课可选,且不会出现低年级多选课到高年级少选课的不合理现象。
因第8学期为毕业设计(论文)和毕业学分不够的补选阶段,无具体课程安排,所以根据1—7学期课程学分、门数等相关指标统计绘制图3。从总学分数(含全部选修课学分)来看,1—6学期所修学分在27~29之间,按20周/学期、最低40学时/周计算,理论上13周左右可以完成1个学期的教学任务,考虑学生不是所有选修课都选,整个学期课程的时间安排游刃有余;从必、选修学分上看,必修学分呈先稳定再逐步下降,选修学分与之相反,二都互补;从课程门数上看,除第1和第7学期课程门数为13外,其它几个学期课程门数在16—18之间,相对均衡;从考试考查课门数上看,考试课程门数呈先增后降至第7学期为0,考查课程门数从第1学期的8门稳步增至第7学期的13门。这些不仅保证了某学期不会出现无课可上或课程任务过于繁重的问题,也符合学生对专业认知从兴趣到了解再到熟练应用的心理过程。另外,第7学期安排课程总学分仅为22.5,必修课程较少,且大部分为考查类选修课,给予学生充足时间准备求职就业、各类考试和考研升学等。
五、讨论
(一)毕业总学分的优化与降低
我校93个四年制本科专业在本轮培养计划制定的毕业学分最低为176、最高为192,风景园林专业的188学分排在42名,处中等偏上的位置。随着当前创新型国家战略的稳步推进,实施素质教育则是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立足点和突破点[9],有必要在实践和调研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并适当降低毕业总学分数。
(二)实践教学存在诸多安全问题
实践教学在培养计划中占据较为重要的位置,由于风景园林专业的大部分实践无法在校园或者实验室内完成,且部分实践需分散进行,然而学生需走出校外参与实践,必然面临个人、财产、意外事故等诸多安全性问题。是否因为安全风险过大就放弃校外实践?答案无疑是否定的,但实践各环节怎么操作是安全的、安全规范措施应该怎么制定、合作企事业如何确定等都需要长期探索。
(三)创新实践课程的实施
我校统一确定了4学分的创新实践课,该课程由“科研学分”、“学科竞赛学分”、“技能学分”、“社会实践学分”和“创业实践学分”5部分若干子项构成。学生只要完成5项中的某一方面就可获得课程学分,因此学生获得学分的途径很多。就风景园林专业而言,学生拿到驾驶执照就可获得学分,然而获取这样的创新学分并不能达到专业创新的目的。因此,强化学术科研和设计竞赛,确定多项的综合考评,区别制定适合风景园林专业的创新实践学分管理办法显得格外重要。
(四)专业能力的评估
培养方案提出的5大专业课程模块,兼顾了课程学习、人才培养的全面性和个性化。通过对每个模块赋予权重值,模块内课程的量化考核可作为用人单位评估学生专业能力使用,也可为校际同专业培养的横向比较提供基础,但如何量化和权重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
总之,本次培养计划的制定以复合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为宗旨,对课程体系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优化组合,难免存在不足,希望在不断的探索实践中完善,为风景园林人才培养事业尽一份力。
参考文献:
[1]杨志坚. 中国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研究[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2]张海燕, 吴风庆. 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与解析[J]. 教育探索, 2008(2):78-79.
[3]邸馗, 滕超. 对21世纪本科培养计划的几点思考[J]. 沈阳教育学院学报, 2002(2):47-49.
[4]张鸣放. 关于应用型工程本科专业培养计划的若干问题[J].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1):26-29.
[5]李雄. 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本科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 中国园林, 2008(1):1-5.
[6]高等学校风景园林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编制. 高等学校风景园林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2013年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3.
[7]顾佩华, 沈民奋, 李升平, 等. 从CDIO到EIP-CDIO——汕头大学工程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8(1):12-20.
[8]俞红. 微课—翻转课堂—慕课—智能教育—“没有围墙”的大学——挑战中国高校现行教育体制[J]. 学园, 2014(6):43-44.
[9]汤佳乐, 程放, 黄春辉, 等. 素质教育模式下大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3,32(1):88-89, 135.
摘要:根据我校风景园林学科发展特点制定风景园林专业本科培养计划,培养计划中提出了5种技能的复合应用型人才PEDES培养模式,构建了5大模块的课程体系,强化了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手段,优化了课程数量及开设时间顺序,并对毕业总学分、实践安全性、创新学分获取及专业能力评估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风景园林;本科;复合应用型;培养计划
中图分类号:G642.0;TU98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6)05-0022-07
一、制定背景
复合应用型人才是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基本定位[1-2],这不仅契合了当前高等教育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也满足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复合应用型人才一方面表现为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复合化,另一方面指其将所学知识或原理直接用于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实践领域[2]。风景园林专业通过技术服务社会,其知识体系具有交叉性和综合性,这与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一致。本科专业培养计划是人才培养的总纲,也是高等教育教学的核心,它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的好坏[3]。在当前国家生态环境战略决策的背景下,以人居环境建设为中心的风景园林学科发展形势较好,农林、建筑、艺术、师范等院校的风景园林本科教育事业百花齐放,结合各地区特点和学校办学实际情况,形成特色是专业生存发展的客观要求[4]。因此,风景园林复合应用型本科培养计划相关的研究和实践显得格外重要。
中国风景园林教育可追溯到1951年由北京农业大学园艺系和清华大学建筑系联合创办的造园专业[5]。经过60多年的发展,我国形成了园林、风景园林、景观学、景观设计等专业近250所本科院校的办学规模(2015底统计)。2011年风景园林学获教育部新增一级学科,2012年教育部正式设立风景园林本科专业[6],这标志着该人专业教育培养事业凝聚了共识,迎来快速发展机遇期。
广西大学园林教育始于1994年园林专科,1999年升为当时广西区内唯一的园林本科,2006年获得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二级学科硕士点,2011年获风景园林学一级学科硕士点,2014年获国家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建设试点
和风景园林专业硕士点,2015年风景园林本科专业获教育部批准并开始招生。经过20余年的办学积淀,依靠综合性大学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形成了以林业为背景,园林植物资源及利用为优势,生态、工程、设计、管理并举的学科特点。
文章基于学校关于制定2015版本科专业培养计划的任务,依托学科特点,在广泛调研和多年园林专业培养的基础上,参考《高等学校风景园林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对风景园林专业本科培养计划进行了制定和研究,以供同行参考。
二、制定过程
(一)制定原则
学校确定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际应用为背景,以技术创新为主线的办学思想,并为2015版培养计划提出了准确定位、彰显特色、校企合作、全程互动的基本原则。从中不难看出,专业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是我校办学的核心,培养计划的制定必须服从和服务于这个核心。就风景园林专业而言,不仅课程设置、教学和实践要走向社会,教师与学生也要面向社会;同时,企事业单位也需要走进专业,走入课堂。校际间、校企间、师生间、员工间呈现出来的多层次、全方位的互动是知识型教育向能力型教育的转变,也是以获取学分为主的传统封闭型课程体系向以获得技能为主的现代开放式课程体系转变,这必然要求相关课程设置做大量、全面的改革。
根据上述制定原则,学校对本次培养计划编制提出了一些具体要求。一是学时和学分上要求培养计划课内总学时数不超过2 700学时,每18学时(含理论教学和以学时计算的实验教学)计1学分,集中进行的实践教学环节为每周1学分,劳动每周0.5学分;二是在课程体系上要求必须包括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领域课程、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四部分;三是理工农类本科专业实践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25%,企业培养的学分(学时)数达到15%,选修课占课内学分数的比例原则上不低于20%。课程设置是培养计划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由于风景园林的综合性特点,需要开设的课程众多,总学时数的限定和相关学分比例的规定为本次课程计划安排带来不小难度,借鉴已有园林专业课程设置和安排就成了首选。
(二)专业定位
专业定位对于培养理念的明确和专业课程的设置至关重要。一方面,专业定位需要与市场结合。随着新型城镇化成为当前中国发展的战略决策,受过高等教育的风景园林专业技术人才社会需求旺盛,而广西区内培养风景园林本科人才的高校仅有桂林理工大学和广西艺术学院。因此,通过确定综合、全面的教育培养思路既区别于区内其它高校,也符合社会对一专多能的人才需求。另一方面,专业定位还需有别于已有园林专业。在对国内高校同时开设园林与风景园林专业的调研分析得出,风景园林专业更偏重于规划设计、工程建设与管理。综上所述,本专业定位确定为立足广西、面向全国,培养系统掌握园林植物科学知识,具有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与工程建设管理的复合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三)培养理念
风景园林专业服务于人居环境领域,具有工科性质且独立于其它工学门类,学生对专业的理解会经历入门认知、基础学习、专业掌握、技能创新几个阶段,人才培养体系呈现多层次和专业化的特点。这要求教育培养必须满足认知过程,在全程互动模式下了解社会、接触社会并服务于社会,形成德育先行、技能主导,知行与践行相互联系与统一的风景园林专业培养理念,为培养掌握系统的风景园林科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实践技能,具有一定的理论研究、应用研究、科技开发和工程管理能力,综合素质高、开拓创新、实践能力强、富有开拓精神的应用型复合人才奠定基础。
三、制定结果
经过园林系多次讨论,学院审核最终确定培养方案,专业名称为风景园林(Landscape Architecture),专业代码082803,学制4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毕业要求需修完不少于188个学分(表1),包括通识必修课42.5学分、通识选修课10学分、学科基础必修课47学分、学科基础选修课14学分、专业必修课23学分、专业选修课15学分、实践必修(含专业实践、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36.5学分、实践选修2学分。
在学时与学分数统计上,培养计划总学时数为3412,其中必修课学时数为2674,选修课学时数为738,课内学时(包括理论教学、课内实践和随课实验)数为2476,独立设置的实验教学学时数为252。另外,专业实践学分(包括课内实践、随课实验、独立实验教学和集中实践)77.5,占总学分的41.22%;企业培养学分32.5,占总学分的17.29%;选修课学分41,占课内学分的29.82%,均满足学校的相关规定,尤其强调了实践教学重要性,见表2。
在课程设置上,除了保留园林专业一些传统特色课程之外,还结合当前社会需求和风景园林学科发展设置了一些新的课程,如生态规划、遗产地保护与规划、地景资源及规划、乡村规划与设计、风景园林“3S”技术等。另外,整合学院生态学优势学科,开设了由外籍教师主讲的生态与保护前沿双语课程。
四、制定总结
(一)专注5种技能的PEDES培养模式
培养模式是对培养过程的设计、建构与管理,在工程教育中较流行的培养模式为CDIO,代表了工程项目中“构思—设计—实验—运作”的四个层面,国内学者在此基础上提出了EIP-CDIO[7],即在上述四点上加入“道德”、“诚信”和“素质”。由于上述模式未能完全代表风景园林综合性较强的特点,结合复合应用型培养目标和专业定位,提出5种技能的PEDES培养模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植物运用(Plant):掌握园林植物学、风景园林树木学、园林植物栽培学、园林苗木学等方面的知识,能够识别华南地区常见园林植物并熟练运用于植物造景和栽培繁育的能力;(2)工程管理(Engineer):熟悉我国地景资源管理、“3S”技术、生态环境保护和园林工程技术方面的方针、政策、法律和法规,有较强的调查研究与决策、施工组织与管理能力;(3)规划设计(Design):掌握风景园林设计、城市规划、风景园林建筑设计、环境生态设计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并具有较高的手工和计算机图面表现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4)综合表达(Expression):掌握一门外语和较宽广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具有较强的文字撰写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5)科学研究(Science):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独立获取高新技术和前沿科学知识、信息处理,并能够运用科技创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PEDES英文译为“足”,PEDES模式可称为大足培养模式。风景园林是关于土地及空间设计的科学和艺术,在景观营建的过程中需要脚踏实地的完成,因而形成足下之美和足下文化的大足培养模式与风景园林本质契合。PEDES培养模式一方面体现于课程设置和课堂教学,另一方面也通过实践教学环节加以强化。
(二)构建5大模块的课程体系
风景园林涵括理、工、农、艺术、管理5大学科,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根据课程性质,确定了园林植物、规划设计、工程技术、文学艺术、经济管理5大模块,进而形成相应的5类专业课程模块(图1)。模块构建有效减少了学生选课学习的盲目性,有助于全面系统的专业教育;同时,学生可根据自身兴趣、特长深入对某一模块的选课学习,还有利于多元化、个性化的人才培养,为差异化择业和就业奠定基础。
(三)校企合作强化实践能力培养
校企合作有利于学生专业实践和提高就业率,也有利于企业贮备人才和提高知名度,还为专业建设和发展提供支持,是一个校、企、生三赢的策略。通过与行业内数十家知名设计院所、企事业单位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并聘请企业导师,从而把学生推向社会,让企业走到课堂,提升了专业活力。在制定企业培养计划中,按照风景园林工程师应具备的职业素养、工程实践和研究创新能力等方面进行校企联合培养,合作模式包括校内课堂教学和企业实践教学两大部分。其中,承担校内课堂教学的企业人员由于工作繁忙,持续一个学期兼职授课存在困难,这要求对课程计划安排进行改革。
1.优化课程学分,让企业走进课堂
达到毕业要求的最低学分为188学分,该学分是在园林专业培养计划基础上,依照学校关于课内学时和实践学时要求,同时考虑学生大学四年学习负担而确定。除去通识课和公共课之外,本专业共设88门专业课程(含集中实践课),共159个学分,平均1.81学分/课(图2)。除创新实验4学分和毕业论文13学分之外,所有课程均不超3学分,整体呈多门数、少学分的特点。小而多的课程体系满足生态多样性原则,顺应“慕课”、“微课”与“翻转课堂”的教育变革[8],也能减少多学分课程的高权重属性,成绩汇总还能更好地评价学生专业学习水平。
风景园林专业学科涉及面广,导致多知识点、多学时、多学分的课程较多,如都在一个学期完成将导致学生负担过重,学习效果不好,也会让教师整个学期束缚于教学而无法兼顾科研和学术交流,还让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导师难以真正走入课堂教学。因此,把部分课程分解为两到多门,实现
理论与实践相对独立,从而增加课程数量,减少每门课程学分数。这不仅丰富了学生视野,也为课程走精品、特色之路奠定基础。如规划设计类必修课程贯穿第2-6学期(表3),让学生获得较为持久的技能训练;独立设置的实验必修课程为企业导师在较短时间内参与教学提供便利。
(四)课程开设时间与顺序符合认知过程
课程开设时间与顺序是一个复杂的技术调整过程,既要考虑课程知识体系的先后衔接,还要考虑考试和考查课程门数的安排情况;既要满足每学期开设课程数与学分数均衡,还要考虑每学期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协调;既要考虑专业教师全年均有课程安排及特殊要求,还要考虑季节对课程安排的影响等。如设计类课程需要先完成制图类、美术类、植物类等课程的学习;风景园林树木学需安排在春季以便更好的识别观赏特征;选修课应分配到每个学期保证学生都有课可选,且不会出现低年级多选课到高年级少选课的不合理现象。
因第8学期为毕业设计(论文)和毕业学分不够的补选阶段,无具体课程安排,所以根据1—7学期课程学分、门数等相关指标统计绘制图3。从总学分数(含全部选修课学分)来看,1—6学期所修学分在27~29之间,按20周/学期、最低40学时/周计算,理论上13周左右可以完成1个学期的教学任务,考虑学生不是所有选修课都选,整个学期课程的时间安排游刃有余;从必、选修学分上看,必修学分呈先稳定再逐步下降,选修学分与之相反,二都互补;从课程门数上看,除第1和第7学期课程门数为13外,其它几个学期课程门数在16—18之间,相对均衡;从考试考查课门数上看,考试课程门数呈先增后降至第7学期为0,考查课程门数从第1学期的8门稳步增至第7学期的13门。这些不仅保证了某学期不会出现无课可上或课程任务过于繁重的问题,也符合学生对专业认知从兴趣到了解再到熟练应用的心理过程。另外,第7学期安排课程总学分仅为22.5,必修课程较少,且大部分为考查类选修课,给予学生充足时间准备求职就业、各类考试和考研升学等。
五、讨论
(一)毕业总学分的优化与降低
我校93个四年制本科专业在本轮培养计划制定的毕业学分最低为176、最高为192,风景园林专业的188学分排在42名,处中等偏上的位置。随着当前创新型国家战略的稳步推进,实施素质教育则是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立足点和突破点[9],有必要在实践和调研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并适当降低毕业总学分数。
(二)实践教学存在诸多安全问题
实践教学在培养计划中占据较为重要的位置,由于风景园林专业的大部分实践无法在校园或者实验室内完成,且部分实践需分散进行,然而学生需走出校外参与实践,必然面临个人、财产、意外事故等诸多安全性问题。是否因为安全风险过大就放弃校外实践?答案无疑是否定的,但实践各环节怎么操作是安全的、安全规范措施应该怎么制定、合作企事业如何确定等都需要长期探索。
(三)创新实践课程的实施
我校统一确定了4学分的创新实践课,该课程由“科研学分”、“学科竞赛学分”、“技能学分”、“社会实践学分”和“创业实践学分”5部分若干子项构成。学生只要完成5项中的某一方面就可获得课程学分,因此学生获得学分的途径很多。就风景园林专业而言,学生拿到驾驶执照就可获得学分,然而获取这样的创新学分并不能达到专业创新的目的。因此,强化学术科研和设计竞赛,确定多项的综合考评,区别制定适合风景园林专业的创新实践学分管理办法显得格外重要。
(四)专业能力的评估
培养方案提出的5大专业课程模块,兼顾了课程学习、人才培养的全面性和个性化。通过对每个模块赋予权重值,模块内课程的量化考核可作为用人单位评估学生专业能力使用,也可为校际同专业培养的横向比较提供基础,但如何量化和权重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
总之,本次培养计划的制定以复合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为宗旨,对课程体系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优化组合,难免存在不足,希望在不断的探索实践中完善,为风景园林人才培养事业尽一份力。
参考文献:
[1]杨志坚. 中国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研究[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2]张海燕, 吴风庆. 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与解析[J]. 教育探索, 2008(2):78-79.
[3]邸馗, 滕超. 对21世纪本科培养计划的几点思考[J]. 沈阳教育学院学报, 2002(2):47-49.
[4]张鸣放. 关于应用型工程本科专业培养计划的若干问题[J].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1):26-29.
[5]李雄. 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本科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 中国园林, 2008(1):1-5.
[6]高等学校风景园林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编制. 高等学校风景园林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2013年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3.
[7]顾佩华, 沈民奋, 李升平, 等. 从CDIO到EIP-CDIO——汕头大学工程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8(1):12-20.
[8]俞红. 微课—翻转课堂—慕课—智能教育—“没有围墙”的大学——挑战中国高校现行教育体制[J]. 学园, 2014(6):43-44.
[9]汤佳乐, 程放, 黄春辉, 等. 素质教育模式下大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3,32(1):88-89, 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