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视民听
鄯爱红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百姓有过,在予一人,今朕必往。”——(先秦)《尚书·泰誓》
【释义】上天所看到的来自老百姓看到的,上天所听到的来自老百姓听到的。老百姓有所责难于我,我一定要依从民意前往讨伐。
【作者简介】《尚书》相传由孔子编撰而成。孔子为春秋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
【写作背景】《尚书》约成书于公元前5世纪,它是中国上古历史文献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以记言为主,内容主要是君王任命官员或赏赐诸侯时发布的政令。《尚书》作为儒家核心的经典之一,与《诗经》《礼记》《周易》《春秋》并称“五经”。《尚书》共有六誓,《尚书·泰誓》篇记载的是公元前1048年周武王讨伐商纣王的誓词。《泰誓》共三篇,“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出自中篇。
【現实意义】古人认为“天”有意志和知觉,可以视听,故称“天视”“天听”。天的视听来自百姓的视听,天的意志来自百姓的意志。天意即是民意,天之意志即是民之意志的体现。武王伐纣是中华民族上古历史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周易·革卦·彖辞》曰:“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千字文》也称之为“吊民伐罪,周发殷汤”。可见,武王伐纣被看作顺乎天意合乎民意的正义战争,至此,人们对天地、君王和百姓的关系的规律性认识跨出了一大步,君王治国实现了从“重天敬鬼”到“敬德保民”的转折,为传统德治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尚书》“德治”的主张深刻影响了后世。倡导的重民、贵民、安民、恤民、爱民是中国传统治理理念的核心。如果说古人倡导“德治”,其目的是“以德配天”,那么与古人相比,中国共产党人则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认识到了社会发展的规律,看到了人民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将为人民服务的执政理念建立在科学的认识基础上,因而成为了一种信念与追求。强调人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注重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倚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尊重人民追求幸福的愿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正是中国共产党人治国理政的终极价值。
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以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把满足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作为奋斗目标。作为党的领导干部,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从社会发展规律中认识重视“民视”“民听”的重要性,加强调查研究,检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真正做到知民情、解民忧、纾民怨、暖民心,不断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凝聚最广大人民的共识、智慧和力量,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担当起使命和职责。
作者系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工商管理教研部主任、教授
责任编辑:朱 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