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尾寒羊捻转血矛线虫病的诊治分析

    王芳

    摘要:捻转血矛线虫病是由毛圆科血茅线虫的捻转血茅线虫寄生在小肠中而引发的一种疾病,死亡率高、病程急,给养殖户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为了降低其发病率,提高其治愈率,对小尾寒羊捻转血矛线虫病的诊治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小尾寒羊;捻转血矛线虫病;临床症状;诊治

    中图分类号:S858.2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273X(2014)05-0035-01

    小尾寒羊是我国肉裘兼用型品种,具有生长发育快、早熟、繁殖力强、性能遗传稳定、适应性强等优点,是广大养殖户喜爱的养殖品种。在养殖过程中,捻转血矛线虫病严重威胁到小尾寒羊的健康养殖,该文对小尾寒羊感染捻转血矛线虫进行诊治,有效的降低小尾寒羊的死亡率。

    1发病情况

    2011年7月初,我县大四段养殖场养殖的100只小尾寒羊,发现其中有15只小尾寒羊一周内接连死亡,其中还有大部分小尾寒羊,出现食欲减退、消瘦、腹下水肿,头一侧转动,后肢无力等症状,严重的瘫痪,卧地不起,眼睛水肿,对病死的小尾寒羊进行临床诊断和实验室检查,确诊为小尾寒羊患上捻转血矛线虫病。

    2临床诊断

    从该场小尾寒羊的发病情况进行分析,主要表现为消瘦,呼吸急促、心率增加,还有个别出现体温升高,贫血、结膜炎等明显症状。

    针对病死的小尾寒羊进行剖检,发现小尾寒羊的腹腔有少量的淡黄色积液,肝脏、肾脏等多个器官颜色变淡,并有贫血现象,胃黏膜肿胀,并出现一定程度的出血,在小尾寒羊的胃黏膜、小肠黏膜上发现有大量的淡红色虫体。

    3实验室检查

    对虫体进行实验室诊断检查,发现虫体纤细柔软,将其放在生理盐水中,可以自由的运动,将其放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虫体有尖端口囊,尾部有交合伞,其生殖器官为白色,与其红色肠管相互环绕,呈现麻花状。

    针对羊群中有消瘦症状的小尾寒羊,对其粪便进行收集,采用浮漂法进行检查,在采集到的小尾寒羊粪便中,发现阳性虫卵,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呈现捻转血矛线虫虫卵的典型特征,确诊为捻转血茅线虫感染。

    4诊治与防治

    对病情严重的小尾寒羊,采用左旋咪唑肌注,注射剂量为10 mg,一天注射一次,连续3 d,同时进行常规的输液治疗。

    在小尾寒羊捻转血矛线虫病治疗的过程中,禁止进行小尾寒羊的收购、销售等,需要对羊舍每天清扫,保证羊舍清洁,对粪便需进行发酵处理。

    在小尾寒羊捻转血矛线虫病的防治中,需要根据不同养殖场的实际情况,制定防治方案。新引进的小尾寒羊,需进行隔离养殖,在1个月若无异常,方可将其放在羊群中进行混合养殖。每周对养殖场的小尾寒羊粪便进行清理,并进行发酵处理。

    5小结

    小尾寒羊捻转血矛线虫病的死亡率高,在日常的养殖过程中,需要加强管理,保证养殖场的卫生,定期驱虫。养殖者需要高度重视捻转血矛线虫病,一旦发现有异常的羊,需要进行隔离治疗,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