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建筑节能的高层住宅建筑设计探讨
刘庆阳 张守君 宋时欣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中的高层住宅建筑越来越多。城市高层住宅建筑对能源的消耗量比较大,为了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国家相关规定中要求高层住宅建筑必须进行节能设计。本文首先分析了高层住宅建筑节能设计概述,然后探讨了基于建筑节能的高层住宅建筑设计。
[关键词]建筑节能;高层住宅建筑;设计
文章编号:2095-4085(2019)03-0062-01
1高层住宅建筑节能设计概述
高层住宅建筑不仅能够满足人们生活舒适性的要求,同时还能够提高建筑材料的利用率,使用一些可再生能源来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因此,可以将其理解为使用绿色节能材料进行施工的现代建筑。首先,建筑节能技术具有良好的节能环保效果,其整个生命周期中所使用的材料都是可以回收利用的,并且还能结合一些先进的技术来充分的利用各种资源。其次,高层节能建筑能够满足人们基本的日常需求,减少能源的浪费。并且还能够保护环境,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建筑工程中需要资金比较多的就是建筑材料,属于主要的支出项目。而高层节能建筑施工中能够充分的利用材料[1],这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材料的成本。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中会产生建筑垃圾,高层节能建筑技术能够对这些建筑垃圾进行合理地回收利用,比如回收利用废旧模板,在其基础上使用循环技术,将其再生成可周转至少60次的绿色建材,环保无毒,使用过程中造成的损坏也可以轻松修复曰
2基于建筑节能的高层住宅建筑设计内容
2.1高层住宅建筑规划设计
进行高层住宅建筑规划设计的时候,应该重视空气流通以及太阳光辐射。通过提高高层住宅建筑的自然通风以及降低太阳辐射,能够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进行高层住宅建筑规划设计的时候,建筑朝向是首位的考虑因素。一般情况下,高层住宅建筑的朝向为夏季的主导风向,并且做好门窗的设计。这样才能够保证自然通风的良好,并且使得高层住宅建筑的舒适性增加。
2.2高层住宅建筑空间设计
高层住宅建筑的空间设计一般包含立面设计以及平面设计,保证其通风、防火以及采光都比较良好。高层住宅建筑的平面设计要重视门窗的设计,其会影响到室内空气的流通以及空气循环。窗户的朝向也需要合理的设计,并且提高外窗的可开启面积。这样能够使得高层住宅建筑的空气流通更加均匀和流畅,从而提高人们生活的舒适度。平面设计中还需要设置合理的窗墙比,这样不仅能够满足通风采光的要求,还能够节约能源并且增加建筑的个性。
2.3高层住宅建筑围护结构节能设计
高层住宅建筑节能设计在建筑中的应用主要是在围护结构上,能够增加建筑围护结构的隔热性能,并且能够实现建筑的保温,对于不同的气候区,使用节能技术都能够很好的适应不同的气候变化。能通过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层来保证室内能够保持适宜的温度,这种围护结构保温层的隔热性能比较好,同时还能够有效的消除热桥,减少热量的流失。其还能够作为建筑外墙的围护来保护建筑的主体结构,使得建筑的使用寿命增加。
2.4高层住宅门窗节能设计
门窗对于建筑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不仅可以满足基本的通风采光效果,同时还能增加建筑的美观性。如果门窗的位置选择不恰当,那么就会降低建筑的使用性能。通过选择合适的位置能够保证建筑内部具有良好的通风效果,这样就能够减少空調的使用。同时还应该做好门窗的密封工作,如果门窗周围存在缝隙的话,就会造成热量的流失,不能将建筑的围护结构闭合。而目前住宅建筑中的门窗材料普遍采用断桥隔热铝合金窗框以及三玻两腔玻璃,这种材料不仅具有良好的气密性和隔热性,同时还比较环保,不会对环境造成破坏[3]。除此之外,还应该加大对新兴材料的研究。
2.5高层住宅建筑节能施工技术
传统建筑在施工过程中,会对周围的自然环境造成比较大的影响。比如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噪声、灰尘以及光污染等。而高层住宅建筑节能设计会使用绿色施工技术,其建筑材料也不会污染环境,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高层住宅建筑节能项目在施工过程中会实行绿色管理,同时还会做好施工人员的安全管理工作,并且通过定期的考核来保证施工能够顺利进行。只有施工能够顺利的进行,高层住宅建筑的节能设计才能够更好的发挥作用。
3结语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大背景下,高层建筑已经成为城市不可或缺的部分,其不仅能够满足人们居住的功能性需求,同时发挥着显著节约土地资源的价值。而高层建筑的能耗较大,建筑成本较高是难以避免的问题,此时做好相关的节能设计,就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可持续发展价值。高层住宅建筑的节能设计包括高层住宅建筑规划设计,空间节能设计,围护结构节能设计,屋面节能设计,门窗节能设计等。高层住宅建筑施工过程中也需要进行绿色节能施工,以此来发挥出节能设计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周天寒.基于建筑设计的建筑节能方法的探讨[J].智能城市,2017,(06):207.
[2]杨紫琪.高层住宅建筑节能技术研究[J].住宅与房地产,2016,(09):7-9.
[3]籍存德.基于BIM技术的建筑节能设计应用探讨[J].城市建筑,2016,(09):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