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
付家云
摘要: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师要注重心理辅导的融入,通过对教学内容的调整和完善,实现对学生心理的辅导,帮助学生释放压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本文立足于高中体育教学角度,分析了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策略,希望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高中体育;心理健康;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19-
引言:开展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的目的是促使学生形成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高中生面临着高考压力和成长困惑,极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有利于帮助学生有效处理人际关系,面对挫折,更好地适应社会。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课堂教学越发重要,因此,对于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策略研究有着鲜明现实意义。
一、高中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原因
1. 常见心理问题的具体表现
高中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面临重重壓力,这些压力给学生的心理带来了诸多问题。最典型的心理问题当属人际交往中出现的问题:这个阶段的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在与同学产生纠纷时大多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只是一味地指责别人,从而造成过于自负听不进别人的话的现象。同样,难以正确处理学习和生活压力,也是当前高中生面临的心理问题之一:学生无法正常调节自己的心理,因而面对巨大的压力会产生厌学、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
高中教育正处于学生的叛逆期,冲动叛逆也是许多学生的通病。学生们不能准确定位自己的能力,容易给自己设定较高的目标,在目标无法完成后,容易产生较大的心理落差,陷入自我否定的恶性循环,或者一意孤行的怪圈之中,多次的失败使得学生开始自暴自弃,心理发展出现问题。
2. 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这些心理问题是如何产生的呢?这其中既有高中生自身的因素,也有学校教育对于高中生的影响。如前文所言,高中生本身就处在一个相对叛逆的年龄段,心理的发展还不成熟,但同时这又是一个自我意识快速觉醒的时期,学生在心理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不协调、不全面的问题,都会给心理健康造成一定的压力。面对成长过程中的不解与疑问,高中生们容易受其影响,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二、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
1. 建立良好的体育活动氛围,帮助培养健康心理
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提升学生对于体育课堂的参与度。教师应当引导建立良好的体育活动氛围,以亲和的姿态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真实心理反应,与学生相互理解、相互信任,通过大的环境氛围,将学生纳入学习的团体之中,用氛围影响学生,用氛围带动学生。
曾经有这样一个案例:同样是举行运动会,一个班的学生每个人都去参加了运动会,而另一个班的学生只有报名参赛的同学才去参加了运动会。前一个班级认为,每个人都是班级的一分子,我们应该在看台上为那些参加比赛、为班级争光的同学加油,让他们感受到班级对他们的支持。在这样的班级氛围下,团结友爱的思想不知不觉就为整个班级的人所接受,集体的概念在这个班的同学心中牢牢扎根;而后一个班级认为,每个人只要做好自己的事就可以了,没有参加项目的人就可以不去参加运动会。在这样的班级氛围下,集体的概念无法被大多数同学所认同,相比于集体荣誉,大家都更在意自己的得失。这两个班级的对比充分表明,良好的氛围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发挥的作用,因此教师应当注重对于体育活动氛围的营造,通过良好的氛围帮助学生培养健康的心理。
2.采取互助教学模式
通过大量调查研究发现,个人被群体接纳后更有利于激发成就感,提升个体自信的同时促进个体更好地发展。所以在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这个原理,采用互动教学方式促进教学的有效开展,活跃课堂氛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轻松、愉悦。这种方式能够保证学生积极投入到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中,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和渗透,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以及心理健康教育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比如在“养生体育运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互助教学模式,对养生体育教学进行创新,促进师生、生生间的互动。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探讨关于养生体育的运动内容,并通过多媒体等形式为学生讲解养生体育的运动形式,使学生了解养生体育的运动理念和心理健康知识,促进学生的发展。
3.从心理治疗向心理预防转变
在传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由于资源等方面的限制,更注重出现问题后的治疗。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来看,医疗成本逐渐提升,但是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没有得到有效改善,而且各种原因导致的学生健康问题越来越多。当前,青少年逃学、网瘾、自杀等案例屡见不鲜,使得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极大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改进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心理健康管理”是美国保险行业首先提出来的,但是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了“上医治未病”的理念。健康管理工作对个人以及群体的健康风险管理具有监测、分析以及预防和控制等作用。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预防工作,可以通过运动、饮食等方式降低疾病发生率。加强学生心理预防,能够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有效预见,不会在学生心理出现问题后才进行干预,能够有效减少学生心理创伤。在体育与健康教育中,教师可以融入一些心理健康理论知识,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或者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提升学生的抗挫折能力,通过整合校内外资源,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干预,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
结论:综上所述,高中阶段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高考当前是我国培养和选拔人才的重要方式,高中阶段的教学工作直接影响学生的思维、学习习惯以及以后的发展。因此,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中,教师在关注学生体能和身体素质的同时,也要做好学生心理的引导,探寻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以及产生这些心理障碍的原因,适当缓解学生面临的学习压力,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以预防和鼓励为主,帮助学生建立自信,提高抗挫折能力,提升学生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程汉兵.高中体育专业考生心理问题的分析与解决方法[J].校园心理,2012,10(01):62-63.
[2]杨春雨.探究高中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策略[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33):222.
[3]陈焕夫.浅谈高中体育学科学生心理健康的价值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1(19):163.
[4]张茂泉,黄怡斯.心理健康目标视野下高中体育课程实施现状与对策研究——以山西省为例[J].搏击(体育论坛),2011,3(09):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