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生创新意识培育策略浅谈

    蔡志勇

    “创新意识”作为课标的核心词,被列为小学数学学科素养之一。然而,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小学数学教学中“穿新鞋走老路”的灌输式、机械记忆式教学现象依然普遍存在,很多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高耗低效”,甚至对数学产生了畏惧。有专家指出:中国教育的最大问题是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不强。小学阶段正值儿童个性发展的关键期和敏感期,在这一时期改进教学方法,培育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营造激发创新意识的课堂氛围

    人们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总会想方设法地去接触和研究,甚至将其发展为一生的志趣,并通过不断创新成就了非凡的事业。但人在被迫或紧张的状态下,很难产生自发的兴趣。因此,教师要设法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数学的兴趣,让学生获得安全感,愿意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当学生发现了数学的有趣之处,思路才会开阔,思维才会发散,创新的火花才会闪现。为此,教师应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营造安全的课堂氛围。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和谐统一。愉悦和谐的课堂氛围,可以消除师生之间的拘束与隔阂。因此,教师应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与学生平等交流,善于用关爱的眼神、和蔼可亲的态度、幽默风趣的语言拉近师生关系,唤起学生的好奇心;要善于使用“你的回答真有创意”“你是敢于挑战的孩子”等激励性的评价语言,让学生保持愉悦的学习状态,敢于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帮助学生激活创新意识,发展创新思维。

    二是创设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提取素材,积极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学会数学分析,形成数学意识。例如,在学习“元、角、分”一课时,教师可模拟生活创设“超市购物”的教学情境:购买一元钱的青蛙玩具需要1元钱,你打算怎么付钱?如果要买洋娃娃、足球、练习本,你现在身上有26元,这些钱足够买这些东西吗?……通过模拟购物活动,学生不仅加深理解、体会了元、角、分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功用,切身感悟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而且在问题情境中经历猜测、探索、交流、推理、归纳的过程,亲自感受和体验探究知识的过程,理解方法,获得知识,发展能力。

    二、构建培育创新意识的开放课堂

    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思维发展于动作,切断了动作和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动手实践是克服灌输式、機械记忆式教学弊端的有效办法,也是培育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必经过程。教师应坚持“面向全体”的原则,积极构建开放的课堂环境,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调动多感官协调配合,通过看、摸、画、剪、量、拼、想、议等活动,在学习中操作,在操作中学习、体验、思考,发展创新意识。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可采用板块式教学,从四个层次引领学生进行实践探究。

    一是感知并认识圆的周长。先播放“猫兔赛跑”的动画短片引出问题:一只黑猫和一只白兔分别在边长为30米的正方形跑道和直径为30米的圆形跑道上赛跑,谁会最先跑完一周呢?然后请学生说一说、摸一摸圆周,量一量、比一比各种圆的周长大小。通过情境创设、实践感知和迁移类推,关于圆周长的表象就在学生头脑中逐步建立并清晰起来。

    二是测量圆的周长。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尝试运用绕线法、滚动法、化曲为直法等测量圆的周长,体验运用这些方法测量圆的周长的局限性,制造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探究测量圆周长普遍规律的强烈欲望。

    三是探究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当学生产生了探究测量圆周长普遍规律的强烈欲望,教师便可趁势引导学生猜想圆的周长和直径究竟有什么关系,再组织小组合作动手探究“在几个直径不同的圆中,哪个圆的周长最长”,发现并验证“圆的周长都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即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最后,利用多媒体演示圆周率的知识及祖冲之对圆周率的贡献。

    四是应用圆的周长。引导学生借助圆的周长计算公式,解决课前“猫兔赛跑”动画中“谁最先跑到终点”的问题,以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鼓励发展创新意识的质疑与思考

    学问,就是不仅要会学,更要会问。任何创新都是从问题开始的,没有问题就没有思考和实践。鼓励学生敢于质疑、乐于思考,也是培育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教师应践行“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学生与教材之间架起对话的桥梁。当学生在知识的逻辑点上出现困惑时,教师应适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发认知冲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让学生学会审视知识的由来,发挥探究的积极性,主动思考,通过辨析、推理、归纳,在探索知识、获得真知的过程中培育创新意识,发展创新能力。

    例如,在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中,强调直观的感性认知,学生对“1”的认识是“一个物体”,到了五年级学习“分数的意义”时,对“1”的认识就要过渡到“一个整体”。当学生出现疑惑时,教师要鼓励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思考、辨析和归纳,再上升到理性思维。在进一步探究“分数的意义”时,对于“2个月饼是6个月饼的1/3”与“2个月饼也是8个月饼的1/4”这样的命题,学生也会出现困惑,这时要及时引导学生认真审视知识的来龙去脉,分析“1”作为整体的本质特征,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学生的质疑之处难免稚气,但只要学生面对困惑敢于质疑,教师均应予以鼓励,逐步引导,启发思维,使学生不断提高问题质量。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创新意识的培养应该从义务教育阶段做起,贯穿数学教育的始终。创新意识的形成,无法一蹴而就或功成一役,要依靠教师的精心培育,依靠学生在日积月累中逐渐积淀。数学教师作为数学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改变传统教学观念,以学科内容为载体,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不断改进教学方式,通过积极营造课堂氛围、创设乐学情境、构建开放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领学生大胆质疑、积极思考、主动探究,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发展。

    (责任编辑?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