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县域科普工作创新实施路径研究
李庚
[摘 要]县域科普对于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和调查分析法,研究了县域科普创新的动力和阻力因素,提出了新时代县域科普创新的路径,分别是:构建县域多元主体科普体系,发挥政府、社会组织和市场职能优势,壮大科普主体力量;建设民众需求与社会利益结合的科普内容,提升科普吸引力;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科普工作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新时代 县域 科普创新
[中图分类号]G31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9596(2020)050050-06
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新时代意味着主要矛盾的变化,公众对自身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科普工作是新时代人民需求的主要组成,也是国家意志的主要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
一、研究综述
(一)科普工作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和意义研究
此领域研究开展较早并延续至今。科普不仅普及科学技术知识,而且帮助人们养成符合和谐社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科普工作可以有效提升人才综合素质,提升组织竞争力[1-2]。科普基地的建设在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公民科学素养,满足公众对高质量科普产品和科普服务水平需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3]。
(二)科普工作的影响因素研究
胡俊平通过对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创建活动的考察,进行了科普创建活动的SWOT分析[4]。张雪在构建科普质量的服务品质概念模式(PZB模式)的基础上,分析了公民接触科普服务的时间、频率和目的等对科普公共服务的影响[5],指出时间、精力、经费、考核机制是科普工作的主要影响因素,科普责任和获得自我价值感是重要驱动力[6]。
(三)科普工作的现状和问题研究
此类研究主要针对某地域的科普工作进行。朱世龙等在总结梳理“十二五”时期北京科普工作的情况后,提出了“十三五”时期北京科普工作的主要思路和内容[7],提出了以“互联网+科普”工程为引领的科普机制创新实现路径。王静远等对比分析了2017年与2018年的安徽省科普统计数据,分析了安徽省科普工作现状,并针对当前安徽省科普发展中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8]。
(四)关于“三农”科普的研究此领域的研究同样开展较早,包括我国农村科普存在的现状和问题[9],科普活动对农业技术传播与推广的影响[10],农业科普的理念和内容研究,大数据對农业科普的促进和引导作用[11]等研究。
上述研究反映了我国目前科普工作研究
的主流领域,为本文提供了借鉴。而县域科普领域的研究,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农业、农村领域研究也发生较早,难以涵盖当今的时代特色。本文以县域科普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县域科普创新动力、阻力因素的基础上,提出新时代县域科普创新的路径。
二、新时代县域科普工作创新的动力因素
(一)县域科普创新具有时代紧迫性“十三五”国家科普与创新文化建设规划提出,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10%,力争比“十二五”提高5个百分点。截至2018年,我国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为8.47%[12],公民科学素质总体水平尽管比两年前略有上升,但发展依然不平衡,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依然是艰巨任务。
科普工作创新,即提升科普工作的有效性和公民参与度,是提升公民科学素质的关键举措。县域范围是科普工作创新的重点区域,县域既有较为发达的中心城镇,还具有广袤的农村地带,其范围内的民众科学素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全国科普工作的进行。加强县域居民的科普工作是现阶段科普工作的重点。现阶段,农村人口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接受都存在较大困难,容易成为流行疾病易感人群和违法犯罪的主要受害者。部分人群科学精神缺失,以占用公共资源作为炫耀的资本。城镇居民普遍具有高于农村的知识水平,但是知识的碎片化和一定程度的基础知识普及恰恰让“伪科学”具有了滋生的土壤。因此,进行科普创新,提升针对县域民众的科普工作质量,是当前科普工作亟待加强的工作环节。
(二)贴近基层的完备组织力量有利于引导科普创新
县域最能够反映中国的具体实际。县域是中国国情的缩影,中国各项事业的推进离不开县域事业的进步。县域具备有利于科普创新的组织优势,具有最贴近基层的完整组织结构。最贴近基层意味着具有信息收集优势,能够相对便利地与基层民众展开互动,低成本地收集基层民众科普需求,根据需要进行科普工作的创新。最完善的组织机构,意味着有利于发挥组织优势,承担科普创新工作。科普创新工作需要调动大量必需资源,投入大量经费、精力,具有完备的组织机构可以实现这一要求,成为县域范围内进行科普工作创新的组织基础,县政府可以发挥组织优势,实现科普工作的制度创新。
(三)新技术和分享经济成为科普创新的土壤
新的时代特色为科普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传统的科普具有明显的单向特征,以发出者作为核心,向四周的普通民众传播,普通社会公众只是被动接受,无法选择科普的内容,此种科普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科普要求。
分享经济和大数据技术等新经济模式的兴起,为科普机制创新营造了新的土壤和发展氛围[13]。微博、微信等新型科普方式传播门槛低、传播内容和形式多样化,易于解决以往科普内容枯燥、形式单一、传播影响力有限等问题。分享经济则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和信息发布方式,创造了与以往不同的信息传播模式。每个人都是信息的接受者,也可以是信息的发出者,构成了信息传播的网状结构,这些从根本上颠覆了以往自上而下的单向灌输过程,成为科普创新的土壤。
(四)多中心理论为科普创新带来理论支持
(二)利用丰富的科普内容和多样化手段提升科普针对性和有效性
1.利用信息化等多种手段精准识别科普对象,提升科普有效性。县域既包括了相对发达的中心城镇,也有社会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广大农村。不同人群对科普需求的内容和形式是不同的,在县域科普工作过程中,既有全体对象都需要的科普内容,也需要根据科普对象地域、职业、年龄的不同选择有针对性的科普内容。
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科普工作的精准性和针对性是提升科普有效性的手段。打造科普信息化平台,建立基本覆盖县域主要社区、窗口单位与公共场所的新型科普平台,采用电子大屏加手机小屏联动的模式,以实现对象的广泛覆盖和内容的精准传播。针对一些广域范围的、具有一定时效性的事件,如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可以利用短视频、动漫、3D电影等具有较强趣味性的方式在大屏幕上传播,实现科普的广范围的即时覆盖,公众在大屏幕上看到感兴趣的内容后,扫描二维码或者关注微信公众号,通过手机同步浏览相关信息,主动学习科学知识,实现科普的精准化传播。广范围、精准化的传播方式有效提升了公众科学防护的意识和能力。
2.建设技术知识与人文素养并重的科普内容。科普内容吸引力的强弱也是科普有效性的重要构成。当前,应该构建时代需要的“民众需求+社會效益”的科普内容。科普内容需要切实紧跟民众需求。在农村地区体现在加强农业生产技术、市场经济知识、农民组织化等生产、生活领域;城镇地区体现在医疗保健、食品安全、气候变化、节能环保等领域。
科普内容必须与社会效益紧密结合。科普
不仅仅是科学技术的普及,还体现在人文素养的加强。县域范围内,迷信、伪科学、损公利己现象仍然存在,这不仅是因为部分公众科学知识贫乏,更是其人文素养缺乏的表现。人文素养科普体现在科普需要尊重民众的主体地位,发挥民众的主观能动性,让民众在了解或掌握科学知识后能够判断事物的是非和真伪[15]。人文素养的形成是一个艰巨而长期的过程,需要引导民众使用科学、理性的思维分析事物变化,需要引导供给主体提供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普内容。
参考文献
[1]李星.科技传播: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的意义及对策[J].新闻知识,2012(3):17-18,32.
[2]连湘琦.加强科普工作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与意义[J].科技传播,2019(19):159-160.
[3]黄臻.加强科普宣传工作的意义及有效途径[J].理论与当代,2013(9):45-47.
[4]胡俊平.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创建活动管理模式及SWOT分析[J].科学管理研究,2013(3):54-56,61.
[5]张雪.基于顾客接触理论的科普公共服务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以泉州市科普公共服务调查为例[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5(3):40-45.
[6]王英俭,陈套,贺晓航.我国科技工作者开展科普工作影响因素与对策实证研究[J].科普研究,2019(4):5-13,49.
[7]朱世龙,伍建民.新形势下北京科普工作发展对策研究[J].科普研究,2016,(4):75-78,97-98.
[8]王静远,杨志发.安徽省科普工作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安徽科技,2019(9):14-16.
[9]中国科协.农村科普工作状况调查报告[R].2005.
[10]张艳,石顺科.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活动对农业技术推广的促进作用[J].中国农学通报,2012(20):193-197.
[11]陈胜文,张晶,乔燕春,等.大数据在农业科普中的创新应用展望[J].广东农业科学,2014(18):233-236.
[12]邱晨辉.我国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为8.47%[N].(2018-09-06)[2020-03-15].http://news.cyol.com/yuanchuang/2018-09/06/content_17558748.htm
[13]刘萱,王宏伟,马健辁,等.新时代科普机制创新实施路径研究——以北京市为例[J].今日科苑,2018
(8):46-55.
[14]约翰·C·伯纳姆.科学是怎样败给迷信的[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6.
[15]丁爱侠.农村环境科普教育实效性推进策略研究[J].学会,2017(2):5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