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与发挥农村党建资源的探析研究

    马艳春

    摘要:农业现代化道路是解决城乡发展差距,最终实现现代化的必然路径和选择。本文以河北省坝上地区为例,探析了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在坝上广袤的土地上掀起了一场空前的农业结构调整热潮,助推了农业现代化的起步。历经三个阶段,在现代化的推进中通过农业结构调整突破了一次次的发展困局,面对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至关重要。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农业结构调整;基层党组织

    一、张家口坝上地区农业现代化的起步及发展历程

    农业现代化的核心是现代农业的发展。现代农业是商品化、市场化的农业,是一个开放的、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密切联系的新型农业,农产品的商品化、市场化、产业化程度是农业现代化实现程度的重要指标。通过调研,重点了解了张家口坝上地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及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张家口坝上地区位于河北省北部,包括四县两区,总面积13 901平方公里,总人口109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24.2%(其中农业人口92.3万人,占全市农业人口的28.9%)。受自然、历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坝上地区一直以农为主业但农业属于全省发展的“滞后区”。如何使坝上这块贫瘠的土地尽快摆脱“地穷、水穷、人穷”困境?在国家出台的一系列解决三农问题的优惠政策下,省、市、县各级政府都进行了深入地思考和不断地探索。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一场空前的农业结构调整热潮在坝上广袤的土地上掀起。

    坝上农业结构调整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也可以说是坝上农业发展的三次革命:“一次调整”,就是以兴水种菜、舍饲养畜、培育龙头为发展重点的适应性调整。主要解决了特色产业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问题。打井兴水发展蔬菜产业,是坝上人打响农业结构调整的第一场战役。立草为业发展舍饲养殖,是坝上人打响农业结构调整的第二场战役。坚持既要绿、又要富的“双赢”理念,积极引导农民进行“小调整”,压缩粮食作物,发展高效饲草。从而形成了“以农养牧、以牧补农、农牧共兴”的良性循环。发展龙头企业培育特色主导产业,是坝上人打响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的第三场战役。发展商品化、市场化农业,坝上人深知无工不强,无贸不活这个道理,也用前所未有的举措投入到兴办龙头企业、龙头市场的实践中。农产品批发市场、恒温库、加工企业迅速崛起,既有“铺天盖地”的产地市场、小型加工企业,也有像张北糖厂、康保百绿这样“顶天立地”的龙头企业,促进了农业特色主导产业的日益壮大。

    “二次调整”,就是以发展节水农业、旱作农业、设施农业为重点的开发性调整,主要解决了特色产业效益不高、收入不稳的问题。由于坝上水资源匮乏,水浇地占常用耕地不到20%,多数耕地是旱地,旱作农业仍然是农业经济的重头。长期以来,坝上旱作农业生产处于分散经营、分户生产的状态,既不利于推行机械化操作,也难以进一步形成区域优势,经济效益不高。因此近年来,坝上县区立足于提高农业综合开发能力,把发展节水、旱作、设施农业作为主攻重点,打节水仗、唱特色戏、走设施路、兴产业化,成为坝上农业发展的共同选择。坝上县区因地制宜,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数乡一业、多村一品”的思路,优化旱地作物布局、改进耕作技术、培育耐旱品种等,进一步提升旱作农业经济效益。从而推动了特色产业集约化、集群化发展,加快了特色产业的开发性调整。

    三次调整”,就是用工业化理念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战略性调整,目的在于解决坝上农业资源依赖程度大、商品转化率低的问题。经过两次调整,坝上现代农业发展有了一定的基础、特色和优势,但农业增长方式仍然是以资源消耗为代价,仍然面临着自然和市场的严峻挑战。因此要想实现农业的现代化,严峻的现实告诉我们:必须跳出农业抓农业,用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确定工业化在现代农业产业结构中的主导地位,运用先进的科技理念、生产技术、管理经验,推进特色产业从规模种养到加工转化、从产品到商品的战略性调整,促进农业经济实现更大跨越。如可以借鉴工业组织形式培育农业市场主体,做大做强产业化龙头企业、市场中介组织、专业合作社、农业公司,走出一条各具特色的农业结构调整之路。

    二、农业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现实困局与破解

    在坝上农业现代化不断取得突破,实现一次次跨越式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又遇到了一个个困局,其中有自然资源禀赋带给我们的先天不足,也有现代农业对市场化、商品化、产业化提出的更高要求给我们带来的挑战。在各种挑战面前,各级党委政府带领人民群众群策群力苦苦寻求破解难题的答案,三次农业结构调整既是我们顺应潮流而为,也是形势倒逼使然,通过一次次的农业结构调整突破了发展的困局,今天面对着发展中新的瓶颈,我们正在努力着寻求破解之道。

    “一次调整”,使坝上特色产业的基础和规模都有了明显的提升,但农业弱质、靠天吃饭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农业发展面临自然的、市场的双重风险。在“一次调整”中发展错季蔬菜可以说是坝上种植业的一场革命。但兴水种菜很快就面临一个“两难”的局面:一方面,我们必须稳定蔬菜种植面积,做强做大这一产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但另一方面,由于大面积的打井种菜,坝上地区地下水严重超采,不仅制约蔬菜产业本身的持续发展,而且威胁着生态安全。坝上蔬菜产业是因水而兴,又为水而困。

    形势倒逼坝上农业结构进行了“二次调整”,开始大规模的发展节水农业、旱作农业、设施农业为重点的开发型调整。那就是把水资源的承载能力放在第一位来考虑杜绝粗放经营,重视集约化发展,走节水的路子。通过实施以膜下滴灌、小喷灌为主的节水工程,在不增加甚至减少地下水开采的前提下,依靠提高单位用水效率,稳定蔬菜种植面积,提高种植效益。近年来,设施农业在坝上蓬勃兴起、快速发展,使坝上农民冲出了受制于天、受制于地的自然农业的“篱笆墙”,周年生产蔬菜、四季出栏牛羊、野外的蘑菇在菌棚里栽,实现了坝上农业发展的重大突破。

    在蔬菜产业和旱作农业、设施农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农业发展遇到的最大发展瓶颈依然是农业“小而全”的弊端,产业化规模不足、产业链条短,对市场不能准确预测和把握,在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中处于被动的局面,经常导致农产品滞销、增产不增收的困境。甚至出现“白菜垒墙、芹菜披房”的现象,这些问题的破解就需要大大提高农业产业化、商品化水平,提高抗御自然和市场风险的能力。这也是我们农业结构“三次调整”的核心所在。

    农业产业化从坝上农业结构的第一次调整兴起,随着形势的发展,在不断适应环境、调整方向。最终实现产业化经营的核心所在,一是通过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把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与国内外大市场联结起来,使农产品进入市场。二是农民在这种一体化经营中能够分享到生产、加工和流通带来的增值效益。因此需要大力引进和培育加工型、基地型龙头企业,集中项目、资金扶持重点加工企业扩模升级。大力扶持农村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和农业公司的发展,采用股份制等现代公司的形式,鼓励农民采取“集体转包”、“大户经营”、“以地入股”等方式,促进土地向龙头企业、种养园区、农业公司等现代市场主体集中。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发展、联合起来竞争,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减少农民面临的市场风险,使农业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跨越。

    三、基层党组织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作用的对策和建议

    坝上农业结构的三次调整中,各级党委、政府在充分利用国家的各种优惠政策外,也充分调动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积极性。因为无论什么政策它都要落实到农村、农业、土地上,而具体的实施者、操作者是千千万万的农民,因此离开农村、农民,农业现代化也就失去了根本。而基层党组织显然发挥着重要的纽带作用。他们是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最有力的落实者和推动者,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经验是配备一个好的党支部至关重要。2000年康保张纪镇党委决定在有一只精干有力党支部的王宏礼村率先推广蔬菜种植“126”模式,这种成功经验很快在坝上推广开来,带来了一次产业结构的空前调整。其次是发挥共产党员的引领带头作用。在康保,舍饲养殖是从小尾寒羊开始的。1999年春,当地政府扶助闫油坊乡南乔家村青年党员郭树棠,投资30多万元,结果不到一年纯挣6万多。很多农民被吸引、被打动,开始纷纷效仿,舍饲养殖带来了畜牧业的一次变革。

    今天,农业现代化的推进进入到一个关键阶段,配备一只优秀的党支部是核心。各级党组织要打破地域、身份限制,把有党性、有胆识、有志向的有识之士选拔上来,全心全意地为全体村民服务,为一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才智,才能充分发挥其战斗堡垒作用。一是要不断提高他们理论水平,使之能够深刻和准确领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从而确保党的各项政策得以有效贯彻,确保农业现代化的有效推进。二是要加强他们的政治信仰和素质。基层党组织最大的优势表现在群众拥护上,靠的就是保持先进性,即想民所想、急民所急。基层党组织要把实现好、维护好村民的利益作为根本落脚点,所以应以社会关怀和利益协调为轴心来聚合利益、凝聚人心。三是要加强村干部的作风建设,对其进行有效的制约和监督,防止权力发生异化。同时协调好和村委会的关系,这也直接而且深刻地影响着党组织能否高效地运转并发挥作用。四是要不断增加新鲜血液,把那些思想政治好,科技文化素质高,有经济头脑、致富能力强的有志青年吸纳入党,培养选拔好新一代接班人,做到后继有人。五是找准发展的路子,创新农村经济发展的着力点。积极挖倔自身潜力,找出自己的特色,因地制宜的发展现代产业。

    鉴于目前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阶段,基层党组织应从以下方面找准发展的着力点,转变发展思路:一要强化市场观念。应把主要精力从农产品的种植及农产品价格的调控上转移到充分考虑社会和市场需求上来。让农民盯着市场干,向市场要效益。二要提高科技水平。面对国内外市场对农产品需求多样化、高档化、优质化的趋势,必须把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作为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通过大力开展科技创新、品种创新、品质创新、生产方式创新,不断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三要走发展特色农业的路子。随着经济市场化、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农产品市场也将无一例外地呈现国内市场国际化趋势。农业生产不再是数量上的竞争,而是质量上的较量。谁能出精品、出名品,谁就能获得高回报、高效益。因此必须大力发展区域特色农业,强化“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观念。四要走发展立体农业的路子。跳出单一种养的圈子,要进一步密切农业发展对加工、科技、流通、信息等产业的依存度,合理整合优化各种生产要素,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必然会顺畅而快速。

    [责任编辑:褚永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