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对天津经济的影响分析和对策建议
韩冬
新冠肺炎疫情无疑是对今年全国乃至全球经济的开年大考,最终疫情的发展将如何影响经济的走向还在持续观察之中。面对疫情,我市于2020年1月24日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阻击战已打响,相持阶段后勤保障尤为关键,疫情尚未扑灭,复工更显迫在眉睫。受疫情冲击的经济如何恢复正常运行,需要我市根据津沽实情,发挥制度优势,出台政策组合拳,坚定抗疫信心,穩定发展预期。
一、新冠肺炎疫情对天津经济的影响分析
2020年天津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的预期增速为5%左右。疫情爆发于春节前夕,对于第三产业占比超过60%的天津而言,负面影响尤甚。研究报告显示,以湖北为疫情中心,按照与湖北的距离和地区联系,将疫情对各省的影响划分为四个层级,以2019年末GDP增速为基础,预测2020年一季度的GDP增速情况,其中天津所受影响最弱,但仍导致一季度GDP同比下降1个百分点,损失巨大。据近日中国指数研究院调研显示,86%的专家学者认为疫情影响主要集中在一、二季度,三季度经济整体企稳。
(一) 服务业首当其冲,消费受限
一是旅游业运输业受重创。据市统计部门调查显示,2019年春节黄金周期间,全市共接待游客518.89 万人次,旅游总收入46.94亿元,2020年天津市春节旅游业收入几乎归零。按照未发生疫情估算,2020年春运期间,天津站发送旅客305万人,其中节后25天发送旅客176.5万人,日均7万人;天津机场预计运送旅客260万人次,人员的限流直接导致旅客发送量骤减70%-80%。
二是住宿餐饮业遭遇沉重打击。统计显示,截至2020年1月15日,全市各大饭店、酒楼年夜饭预订率超过95%,总数量近25万桌。受疫情影响,取消各类聚餐,停办婚宴,大量餐厅暂停营业,对预留的食材进行低价处理。疫情将严重影响我市一季度的住宿餐饮业营业额,2019年一季度,天津市的住宿和餐饮业实现增加值76.24亿元,2020年或将腰斩。
三是批发零售业线上线下差距明显。限流和居家隔离等防控措施对必需品行业的冲击较小,但为走亲访友而准备的各种礼盒销售骤减,调研显示,部分商户在年前购置了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年货面临滞销;但卫生防控用品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与线下销售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线上零售业的供销两旺,数据显示,除夕至正月初三京东到家销售量较上年增长540%,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实体零售业的损失。
(二) 投资和外贸受到波及
一是投资发生延迟。一方面,一些投资项目将会发生推迟,但天津受疫情影响程度较低,原定项目取消的可能性不大,一旦疫情结束,项目将加速推进。主要的负面影响体现在动摇投资信心和干扰与投资有关的商务活动。另一方面,由于疫情需要,一些医疗项目的投资建设速度将进一步加快,现有医院的分院建设和改造提升工程将发挥逆周期调节的作用,加大投资力度。
二是外贸存在下行压力。货物贸易方面,进出口商品以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机电类、飞机、汽车、电器等商品受疫情影响并不显著,其他日用消费品占比不高。服务贸易方面影响较大,世界卫生组织将本次疫情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HEIC)”,将直接导致服务类贸易遭到重创,外派劳务、对外开拓市场、大型外经活动等均无法顺利推进。
(三) 间接和潜在影响不容忽视
一是破产、失业现象增加。如果疫情没有好转或者持续受到疫情防控的影响,餐饮、旅游、商贸等行业仍然面临客流减少、收入骤减的局面。以电影业为例,2019年天津春节期间票房收入8847万元,2020年的春节档期几乎颗粒无收。一些本希望通过春节票房度过经营困境的影院将面临更加窘迫的局面。因此,相关行业的破产企业数量增多和就业岗位减少在所难免。
二是消费相关产业链受到冲击。以房地产行业为例,开盘销售、实地看房、写字楼租赁、装修等行为在短期内将受到极大的限制。相较于2003年非典,楼市所处的宏观环境不同,冲击会更大,如果复苏时间过长,影响必将传导至建筑、运输、家居装饰、商业等上下游行业,从业人员收入减少,导致消费进一步萎缩。
三是社会信心不足。在疫情冲击下,公众的社会心态更加容易受到个人应激性忧虑和恐惧等负面情绪的影响,导致社会信心不足,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和企业的投资生产行为将受到抑制。疫情持续时间越长,转化为企业、家庭、个人的风险和成本就越大,长期来看,甚至会改变企业的规划决策和消费者的消费理念。
二、疫情冲击下促进天津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短期:疫情防控是重点,科学管理人、财、物
一是加大防控力度,应对复工带来的人员流动。宣传部门方面,要开发适合不同阶层和年龄段的防疫宣传形式,降低因恐慌导致的失常行为。社区管理方面,要严格执行小区封闭式管理和消毒工作,利用住户信息,逐户核实,排查隐患点。企业方面,要严格执行防疫制度,杜绝在防护用品缺乏的情况下盲目开工。防疫部门方面,要严密部署、组织推动、开展明察暗访,选树典型,征集防疫举措,最大限度调动社会各界参与、监督疫情防控工作,避免基层实行防疫工作时对政策的敷衍塞责和层层加码,严控复工风险,全力恢复全市生产。
二是切实保障财政支持,建立防控资金公示制度。明确财政筹措资金数额和基本用途,制定相关经费使用政策,包括:防控物资采购和补贴政策,一线防控人员补贴和工伤保障政策,患者和隔离人员医疗工伤保障政策,疫情防控国库资金保障应急预案等。所有用于防控的财政资金,实行公示制度,公示资金去向、标准、依据、监督电话等关键信息,确保财政资金及时、足额拨付到位。同时,各级财政部门建立资金使用计划和台账,及时汇总,确保市财政部门及时、准确掌握资金使用情况,保障防控资金调度合理有效。
三是保障物资供应,维护人民生活稳定。建立并细化物资储备预案。生活必需品方面,要建立社区一线信息反馈渠道,充分利用监测数据,有效测算市场缺口,释放储备粮油,加大蔬菜产销基地对接力度。医疗防护用品方面,市场监管部门要加大巡查惩处力度,严防不良商家哄抬物价;全力组织医疗机械生产企业恢复生产,开通企业复工应急诉求沟通渠道;建立医疗物资生产、使用、需求台账,向重点区域和特定群体(如老年人)释放一定比例防护用品,稳定民心。
(二)中期:实行积极财政政策,减税降费促发展
一是制定服务业扶植政策,关注政策执行效果。根据2003年非典时期的数据统计,6月份疫情得到控制后,服务业在第四季度才有所回暖。因此,根据服务业受冲击大、影响时间长、恢复慢、从业人员多、小微企业抗风险能力低等特点,应制定专项扶植政策,在补贴力度、覆盖范围、政策区间、施行时长等方面给予更多倾斜,同时,密切关注政策执行效果,在执行过程中实行阶段性反馈调查,切实解决企业的突出问题,发挥政策实效。
二是发挥先进制造业优势,加大项目投资力度。天津先进制造业占比超过65%,包括高端装备制造、汽车、生物、医药、高新技术等。这些行业受疫情影响不大,甚至具有正面拉动效果,因此,在服务业增长乏力的时期,应大力发展这些优势产业,在投资方面加大力度。公共卫生领域,应加快各大醫院的分院建设和扩建提升工程进度。民生保障领域,应切实推进棚户区改造、老旧小区改造、安置房建设等工程。在基建领域,应开展适度超前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承载力。
三是恢复市场信心,持续拉动消费。强化舆论引导,加强对经济工作相关信息和举措的宣传报道,引导全市上下迅速恢复生活生产。稳就业稳增收,重点关注困难企业的职工安置工作;大力发展我市夜间经济和线上产业,引导居民通过临时性、弹性、季节性等方式实现就业和增收。鼓励各种形式消费,借鉴港澳地区的做法向特定居民,如老年群体、学生以及困难群众发放特定行业消费券,以带动住宿餐饮、旅游娱乐、交通运输等行业的消费,增强消费意愿;通过适度放宽住房、汽车信贷等手段促进大额消费增长。
(三)长期:深入推进改革,实现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是推进公共卫生领域供给侧改革。系统梳理薄弱环节,加强我市公共卫生领域供给侧的全面改革。梳理受疫情冲击较大的医疗服务项目,补短板,加大政府投资力度,确保防疫与正常医护服务两不误;增加编制补贴,有效发挥杠杆效应,以编制投入增加医院实际收入和医护人员数量;放开市场准入,扩大医疗卫生服务供给主体,同时保障供给质量;建立私立医院应急使用细则,以医疗体制改革促进公共卫生领域政府和个人消费的提升,带动经济社会发展。
二是以经济体制改革稳增长。2019年,天津市GDP达到4.8%,连续两年企稳回升,下一步,“津八条”“民营经济19条”、减税降费等一系列举措,将持续改善营商环境,进一步坚定市场信心。同时,天津作为全国第一个“放管服”改革调研基地,将政府的自我革命与经济改革措施协同推进,将不断增强经济的增长韧性。要持续推动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的改制工作,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一企一策”方案需要综合考虑疫情对企业运行的影响;加大民营经济参与改革的政策优惠力度,激发各领域干事创业的热情。
三是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公共服务领域落地。以本次疫情应对为契机,结合中新天津生态城智慧城市运营中心在应用中的现实情况,总结经验,吸取教训。面向政府、企业、公众出台智慧城市各项服务使用细则和沟通联络手册,并在推广使用中应用模拟场景等形式指导不同群体,尤其是城市管理者能够高效、合理运用信息化建设成果。尽快建成“电子政府”,充分利用先进的硬件建设,以高效便捷的电子政务推动城市的高质量发展。
作者单位:中共天津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张 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