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成因及表现

    韩伟

    摘要: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生率越来越高,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成才。因此,了解大学生心理危机产生的原因及表现,真正有效地预防和化解大学生的心理危机,是当前各个高校共同面临的严峻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危机;成因 ;表现

    一、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现状分析

    心理危机是个体面对的困难情境超出其应对能力时,无法用通常解决问题的方法来应对所出现的心理失衡状态。这种失衡状态既包括激烈的内部心理矛盾,也包括精神面临崩溃或存在的严重心理障碍。

    大学生心理危机主要是指大学生面临困境时,自己无力解决而产生的极度自卑、焦虑、抑郁、甚至失去控制、不能自拨的心理失衡的现象。大学生心理危机往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学业期望、经济状况、情感归宿等交织在一起。当遇到特定的生活事件时,这些因素就会引发个体心理危机。目前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危机有:

    (一)角色适应问题

    主要发生在大一新生群体之中。从中学生到大学生有一个角色转换与适应的过程,心理学上将这一时期称为“大学新生心理失衡期”。能否顺利度过这一适应期,对大一新生来说至关重要,若有些问题处理不当或认知错误,就会出现心理问题,导致心理危机。

    (二)学业受挫

    学习是学生的本质任务,大学生学习方法不当,学习成绩不理想和考试失利都会转变为巨大的心理压力,使他们深深陷入学习的困境而难以自拔,产生失望乃至绝望的感觉。此时如不能正确对待,及时调适,则很容易引发心理危机。

    (三)就业压力

    目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会遇到许多矛盾: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行为习惯与社会角色要求的矛盾等等。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择业矛盾使大学生承受着巨大的择业压力,心理问题也随之越来越严重。

    (四)人际关系不适

    人与人交往,并非处处是坦途,人际关系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很大影响,大学生中出现的心理危机,常常是由于人际关系的不协调而导致的。由于每个人的个性特征不同,处理问题的角度不同,再加上青春期心理固有的封闭、羞怯、敏感与冲动,使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各种困难和问题,产生心理障碍。

    (五)交友恋爱问题

    大学生已进入青年中期,生理心理都逐渐走向成熟,他们渴望得到异性的友谊以至爱情。同时,部分大学生对爱情的理解总的来说是不成熟、不全面的。在这种本能与道德、成熟与不成熟的冲突中,恋爱等方面的问题极易引起心理危机。个别大学生一旦失恋就自暴自弃,对对方耿耿于怀,施以报复,或立志独身,甚至走上绝路,以身殉情。

    二、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成因剖析

    导致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学校、家庭等外部原因,也有学生个体方面的内部原因。

    (一)外部原因

    第一,社会原因。大学生正处于由不成熟向成熟转变的心理过渡阶段,因此,相比其他年龄阶段的人群,他们的心理压力更大,心理问题出现的可能性也更大。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现代生活节奏明显加快,各种新生事物不断涌现,这些无疑给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带来了巨大冲击。大学生面临学习适应、人际交往的考验、以及激烈的就业竞争等心理压力。那些天性脆弱,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人,经不起社会方方面面的刺激,就可能产生心灵扭曲、行为怪异,还可能导致情感、理智和行为上的“错位”,甚至自杀。国内调查资料显示,71.3%的大学生承受着较大的心理压力,在校生活期间,个人前途和就业、学业压力、人际关系问题、经济压力等等是困扰大学生的主要问题。

    第二,学校原因。目前,我国部分高校心理服务体系的建设和运作还比较落后,满足不了形势发展的要求,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相当一部分高校至今既没有开设心理健康课,也没有建立心理咨询机构,经费投人不足,宣传力度不够,危机干预工作开展得不全面,很多人把危机等同于自杀。其实危机和自杀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二者有本质区别。危机是信号,自杀是结果。在自杀事件发生之前都会有一定的信息,如果能够被及时识别、发现,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灾难性的后果就会不发生或减小到最低限度。可见,客观条件的限制和主观认识上的误解阻碍了高校危机干预工作的全面展开,难以取得防患于未然的效果。

    第三,家庭原因。父母的教育观念对孩子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在高考升学的压力下,父母对孩子期望过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或者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子女,这些都是导致孩子压力过大和引发心理危机的因素。同时,特殊的家庭结构与氛围也是引发危机心理的因素,如离异家庭、单亲家庭、父母过度溺爱以及缺少爱的家庭。在教养方式上,部分家长不懂得科学教育观念,采用专制或溺爱的教养方式,使子女形成敏感多疑、抑郁、偏执等不健康的个性品质,为日后心理危机的产生埋下了伏笔。

    (二)内部原因

    各种危机源是引发心理危机的外部诱因,而最终是否引发心理危机,起关键作用的还是个体的内部因素。

    第一,认知偏差。认知是个体对自我以及周围环境的认识。个体对应激事件的认识和主观感受在危机应对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不同的认知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应。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和训练,大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辩证思维能力,但形式逻辑思维仍占优势地位。在思维模式上,往往采取聚焦式的方式认识事物和分析问题,把全部思维都聚焦在眼下的遭遇上。另外,大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发展的新阶段,表现为从眼光朝外着重认识外部世界到转向内部认识自己,使得对他人的评价过分敏感,有时会因一次很小的失误导致持续的自我封闭而不能自拔。这是引发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内在根据。

    第二,人格缺陷。危机人格理论认为,心理危机受个体人格特征的影响,容易陷入危机状态的个体,在人格上常具有这样几个特异性:注意力明显缺乏,社会倾向性过分内倾,遇到危机时总联想不良后果;在情绪情感上具有不稳定性,自信心下降,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差;解决问题时缺乏尝试性,行为冲动欠理性,经常会有毫无效果的反应行为。

    第三,挫折承受力弱。挫折承受力是抵抗挫折而没有不良反应的能力。当代大学生是在没有经过逆境和困难的磨练中成长起来的,且独生子女的学生越来越多,因而适应能力和抗挫能力十分缺乏,一旦梦想与追求得不到实现,就容易产生失败感和挫折感,容易产生某些严重的负性情绪,并可能会转化为内向或外向攻击,导致自杀或他杀的意念和行为。

    第四,网络的负面影响。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大学生生活提供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心理作用。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匿名性和开放性等特点,现实中不能得到的东西在网上可以得到满足,使网络产生巨大的诱惑力。部分意志薄弱的大学生因而对网络产生强大的依赖性,上网成瘾,容易患上网络疾病,表现为思维的片面性、处世消极、情感冷漠、人格障碍等。

    三、大学生心理危机的表现

    有关统计资料显示,目前大学生中16%-25.4%有焦虑不安、恐惧、神经衰弱、抑郁、强迫等症状,心理疾病是导致大学生休学、退学、自杀乃至犯罪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具体表现有:

    (一)自卑

    自卑是一种缺乏自信心的表现。产生自卑感的最主要原因是在社交中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和对待自己。自卑者多孤僻、不合群,自己把自己孤立起来。自卑感常见的表现是忧郁、悲观、孤僻。但当人的某种缺陷受到人们的嘲笑、侮辱时,这种自卑感则会以畸形的形式,如暴怒、自欺欺人等方式表现出来。一般地讲,大学生中自卑感严重的人,大多是内向性格。他们感情脆弱,体验深刻,多愁善感,常常自惭形秽,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人,总感到别人瞧不起自己,而把自己封闭在一个狭小的圈子里,不与同学交流,事事回避,处处退缩,不敢抛头露面,害怕当众出丑。对学习或其他活动缺乏兴趣,萎靡不振,甚至对理想前途也显出更多的茫然。严重的自卑感会造成人的心理变态,给学习和生活造成极大危害。

    (二)焦虑

    大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阶段的转变时期,个体心理的迅速发展和尚未成熟,加上自身阅历有限和不成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外界的冲击影响下,容易使他们处于行为和情绪的混乱状态。这使得大学生成为心理危机的高发人群。如果大学生不能正确面对学习、交友、择业等各种竞争压力,对自己的期望过高,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就会导致内心的矛盾和冲突。特别是毕业前夕,择业心理压力越来越大,个别学生过度焦虑,这种状态如果不能在一定时间内化解,则会导致注意力不集中,不能专注于学习,过分关心人事关系;反应力减弱,不能正确思考、推理和判断问题;对人不信任,容易产生对立情绪和报复心理。

    (三)抑郁

    抑郁是一种以情感低落为核心表现的心理状态,通常表现为内心愁苦,缺乏愉悦感,思维迟钝,记忆力减退,常感到不顺心,情绪低落,对什么事情都没有兴趣,逃避现实,有时还伴有失眠或昏睡、体重下降、心慌等生理变化。大学生心理发展正处于由不成熟向成熟发展的过渡时期,积极与消极心理并存,加上情绪不稳定,内心压力强度太大或持续过久,或任何一个问题得不到及时化解,都可能成为诱发抑郁的导火线,而导致严重的后果。

    (四)报复心

    人生路上的挫折、委屈在所难免。当大学生遭受欺侮,自尊心受到伤害时,愤怒之情会油然而生,甚至怒火中烧,从而产生报复心理。报复心是在社会交往中以攻击方式发泄对那些曾给自己带来挫折的人的怨恨、不满时的一种情感体验,它极富有攻击性和情绪性。从近年来高校发生的恶性事件来看,报复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野蛮的暴力报复,也有文明的精神惩罚。但是,不管是公开的行为,还是隐蔽的报复,实际上却在伤害了别人的同时,也易使自已遭受更大的伤害。因此,高校要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体系建设,以防患于未然。

    参考文献:

    [1]陶新华,周丽芳.试论以预防为重点开展高校危机 干预工作[J].高校教育管理,2008,(1).

    [2]张华.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对策研究[J].社科 纵横,2010,(3).

    [3]翟书涛.危机干预与自杀预防[M].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7.

    [责任编辑:褚永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