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中多媒体应用的偏误与纠正

    付忠情

    多媒体在当今语文课堂教学中广为运用,可是伴随着多媒体教学的长期过多使用,语文教师需要关注的是多媒体课堂教学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适当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结合,各自取长补短,相辅相成。下面我来着重谈一下多媒体教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弊端。

    一、束缚了学生的思维

    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当中鲜明地提出了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这一概念,它包括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文化的传承与理解。其中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的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促进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而多媒体教学的过多使用给了学生太多的“鱼”,长此以往减弱了学生“渔”的思维能力。

    1.限制了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挥

    教师在讲解课文相关景物描写或进行诗词鉴赏时,往往喜欢借助相关的视频片段和图片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此增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从这一角度看多媒体教学可以调动课堂氛围,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加快学习进程。但是,需要我们注意的是,教师在通过视频和图片给学生提供的直观感受冲击的同时,学生只是处于一种被动的感官接受状态,从而限制了学生思考的主动性,缩小了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发挥的空间。

    魏书生在《谈语文教学》中指出培养学生的能力,重在实践。学生尽可能的多一些聽说读写的实践,在实践过程中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边实践边指导,多实践,少指导。这也就教导我们老师在指导学生感受景物描写和进行诗词鉴赏时,应注意培养学生自己亲自想象文章描写的风景,在脑海里自己构建画面,亲自感悟实践,或者带领学生直接在校园里观赏,直观性的亲近大自然,而不是直接就给学生呈现现有的图片或视频,取代了学生亲自感悟实践的机会,久而久之将会影响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2.弱化了学生对古诗词鉴赏的语言感受力和审美能力

    新课改后,语文教材中古诗词增加到了67首,占全部教材选文数量的49.3%,这也就进一步凸显了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性。除了古诗词之外还有诗歌的学习,例如《雨巷》《再别康桥》《沁园春·雪》等,要求学生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也要进一步学会诗歌朗诵。诗歌朗诵的教学重在审美感悟,但是教师为了使学生能更好的掌握朗诵技巧和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往往会给学生播放名家朗诵的音频,使学生在名家朗诵的带领下感悟诗歌的美。值得我们教师思考的是,名家朗诵是否会就此代替学生自己朗诵,多次听名家朗诵,挤占了学生亲自体验朗诵的时间,减少了学生亲自朗诵诗歌的机会,个个成了模仿名家朗诵的复读机,没有学生个人朗读能力的特色,千篇一律,在影响学生阅读创造力发挥的同时,也严重弱化了学生的语言感受力。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课程目标的第七条明确指出要增进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美感体验。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独特的美,增强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这也就进一步强调了语言感受力和审美能力对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性。魏书生积极推广的“四遍八步”读书法也强调了读的重要性,它可以帮助学生在读的实践中运用、掌握、修改、补充方法,渐渐形成自己的读书能力。由此可见学生独具自己特色的语言感受力和审美能力至关重要。

    3.影响了对学生逻辑能力的培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第五条也明确指出:“发展逻辑思维。能够辨识、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基本的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并能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阐述自己的发现;运用基本的语言规律和逻辑规则,判别语言运用的正误,准确、生动、有逻辑地表达自己的认识。”然而随着多媒体技术的长期过多运用,将会影响学生逻辑能力的养成。原因在于教师运用多媒体制作的课件会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依次罗列,教学环节跟随教学内容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看似整节课在老师的带领下顺利展开。但是值得教师注意的是,长此以往,我们是否会影响学生的知识总结能力,使得学生只知道跟随老师的安排将知识点单纯罗列,不知道属于自己的重难点究竟是什么,知识点中没有属于自己认知的先后逻辑顺序,不仅不利于学生课后的复习总结,也不利于学生逻辑能力的养成。这一点我们也可以向魏书生老师学习,他总安排学生在暑假就将下学期要学的重点字词自己总结并学习,这样一来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也潜移默化的培养了学生的逻辑能力,比老师直接给学生找出重难点效果好很多。

    二、课件喧宾夺主,动摇了教师课堂教学的引导地位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要跟着教师的思路走,教师在课堂中是领导者,处于主宰地位。虽然新课改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但是在倡导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促进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的同时,教师的主导性地位同样也不容忽视。所以多媒体教学课件也存在以下两个弊端。

    1.课件内容过多,易出现“满堂灌”的教学行为

    语文教材中大量的文章都是出现在特定的环境背景下的,比如鲁迅的《故乡》《拿来主义》,沈从文的《边城》,以及许多古诗词的讲解。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准确地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就必须要学生了解作者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填补学生的认知空白。恰当的使用多媒体拓展学生的认知领域固然是好的,但是教师为了进一步扩大学生知识的接触面,尽可能的满足学生多方面的好奇心,调动课堂气氛和增进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在对课外知识讲解过多的同时也将会挤占课堂中重难点讲解的时间,导致教师只注重学生的知识掌握的量,而忽视了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的质,从而出现了“满堂灌”的教学现象。

    窦桂梅老师在她的《“课堂捉虫”手记》中写道:“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教师们都在尝试课程的建构,进行大容量、高密度的整合。但是,我们在无限横向扩展的同时,是否也削弱了纵向知识再生产的能力。从而造成脚跟站不稳的严重缺钙的‘矮胖子?”强调了知识拓展要重视文本的规定性,因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二者缺一不可。所以语文教师一定要适度适量的拓展课外知识,切勿将语文课单纯的变成一堂“课外知识共享”课,忽视了学生语文基础知识学习和运用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

    2.多媒体课件代替了备课环节,忽视了教学过程中的变化

    随着多媒体教学的广泛使用,许多教师采取多媒体备课,将整堂课的知识点和重难点标注在课件上,课件的制作完成也意味着备课工作的结束。但是在实际教学的过程当中,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或者自主学习之后,与教师课件设计的答案不同时,教师因课前没有做好突发情况的功课而手忙脚乱,从而无法适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迸发出的亮点。所以这也在提醒教师在制作课件的同时,要学会站在学生角度,设身处地的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量和平时的生活经验,设想学生会有哪些疑问,在学生出现这些疑问的时候要适当的进行相关知识的讲解,对学生进行及时的点拨,不以多媒体教学为纲,而要做多媒体教学的主人,不仅要考虑课件运用的预设性,也要考虑课件运用过程中学生的生成性。

    三、减少了师生互动,使师生关系疏离

    1.减少了师生的眼神交流和行为互动

    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除了师生间语言的对话外,师生的眼神交流也至关重要。通过眼神交流不仅可以督促和提醒学生集中注意力,还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眼神进而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状态,抓住学生的疑难点,帮助教师不断调整自己的授课环节。然而过多的使用多媒体教学,学生更多的注意力在课件上,减少了师生的眼神交流和行为的互动,不仅削弱了教师的教师感染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会出现偏差。

    例如窦桂梅老师在《“课堂捉虫”手记》中写道教学的“生动和心动:一字之差,差之千里”。她在听《山行》的一堂课时,教师为诗里所描写的画面找了大量的图片,学生的眼睛安全盯着屏幕上的画,心思完全停留在对画面的判断和分析上,整整四十分钟,教师只是课件的操作者,没有师生互动的环节,仿佛课件就是老师的替身。学生只朗读了几遍也没有背诵,可想而知,学生最后悟出的“诗意”有多少呢?因此,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的互动应该是真实存在的,不能让多媒体课件成为师生感情培养的阻碍,教师才应该始终是学生喜爱的对象。

    2.压制了教师展示知识积累和人格魅力的机会

    课堂教学应该是弥漫着浓浓师生互动氛围的课堂,教师获取学生敬爱的来源应该是教师本身而不是教师准备的课件。有人说“教师就是演员”,然而演员和教师也有所不同,前者的观众是静观,后者就需要与学生密切结合,因为教师的演绎场地是在真实的课堂上。但是如果教师只顾讲解课件的内容,使课件变成了课堂的主角,那么久而久之,在学生的认知里,教师也会逐渐退出学生心中的舞台。由此可见,教师自身的魅力感染力对课堂教学尤为重要。例如以下的一个教学片段:

    师:大家学完朱自清《背影》这篇散文后,老师也想听一下你们与父母之间有哪些难忘的小故事。作为秘密交换,听完后我也悄悄告诉大家一个。

    生:老师,那我们可以先小组分享吗?

    师:当然了,那最后要挑选一个最深刻的故事告诉老师。

    ……

    师:听完大家的故事,老师也想到了自己求学时期与父亲之间的一段故事。在我即将上大学的时期,由于家境贫寒,我只能搭坐拉煤车去上学,本该以新面孔面对新学期的我,想到煤车尘土满天飞的路途,心情瞬间低落至冰点。但是在我难过沮丧的之时,看到父母还在为我的学费焦头烂额时,瞬间又自责万分,为自己的私心而感到惭愧。在我出行的前一天,本以为爸爸会嘱咐我关于路上注意安全,好好学习,在外照顾好自己等之类的话,谁知道爸爸拉起我的手,眼泪在眼眶里打着转并嘴角颤抖着对她说:“对不起闺女,委屈你了。”我瞬间向他跪下了抱着他的大腿说道:“爸,让你费心了。”这句话一辈子都难以忘却,因为在那一刻我才深切的体会到了“长大”的深刻内涵,也是父亲的这句话不断激励着我前行。同时也希望大家都能明白自己父母的苦心,在珍贵的和有限的学生时代好好陪伴他们。

    生:老师,没想到您的求学经历如此坎坷,我们真的很幸运也很感恩在父母的庇护下无忧无虑的学习和生活,同时您的吃苦耐劳的精神也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由此可见,老师讲述的这段真实经历不仅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这篇课文中所传达的浓厚的父子亲情,也使他们认识到在自己快乐成长无忧无虑的背后,父母隐藏着多少的苦楚与心酸。同时从老师的故事中学生也可以更深刻的体会到感恩的含义,明白老师一路走来的不易。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性,所以语文教师应该在指导学生把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的同时,也要关注语文课程的人文内涵,老师言传身教,凸显语文课程的育人价值,进一步落实语文课程的实用功能与育人功能。语文教师各方面的美不是单个呈现在学生面前的,而是和谐的交织在一起,构成教学行为一连串影响的体系,外化为丰满而富有魅力的立体形象,形成教师别样的教学风格。如此,语文教师便不是在多媒体课堂教学中的演员,而是在课堂教学中演绎着个人独具魅力的教师人生,在那些喜愛“追星”的学生心中,老师将是璀璨的恒星。

    任何事物都存在自身的双面性,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的同时,不能完全放弃传统的教学方式。任何教学方式都存在优缺点,但是多媒体课件应是为课堂“使用”或者“利用”,而不是“重用”或者“运用”,教师只有合理的使用才能更好地服务于课堂,真正的为学生发展服务。我们教师应当意识到的是推动教育前进的不是现代化的教育手段,而是现代化的教育思想,不是那些精于制作课件的“操作员”,而是我们劳作不息和朴实无华的辛勤付出。

    [作者通联:湖北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