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特色护理在脑卒中后便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王楠
【摘要】目的 观察中医特色护理在脑卒中便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共纳入82例患者随机分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再配合中医特色护理。结果 观察组痊愈27例,显效8例,有效5例,无效1例,有效率为97.56%;对照组痊愈11例,显效14例,有效9例,无效7例,有效率为82.93%。两组相比,有显著差异性(P<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结论 中医特色护理可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便秘状况,效果满意。
【关键词】脑卒中;便秘;中医特色护理;效果观察
【中图分类号】R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20.21..01
脑卒中是一种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生活质量及生命的重大疾病之一,其可引起多种并发症,且发病率均较高,其中便秘即是脑卒中后的一个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生率约在30%~60%之间[1]。脑卒中患者发生便秘后,可见大便排出困難,便质硬干,排便不尽感,排便次数明显减少等,且由于排便用力可导致颅内压、血压等瞬间升高,增加了脑出血再次发生的风险,故而危害性极大[2],需要积极的干预。笔者认为在给予积极治疗的同时实施合理的护理措施,对于改善脑卒中后患者的便秘情况十分重要,现将个人体会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共纳入82例脑卒中患者,均在我院住院,且均出现便秘情况,时间2019年3月~2020年1月,其中男45例,女37例,年龄在46~69岁之间,将纳入研究随机分成观察组41例、对照组41例,两组脑卒中后便秘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等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故可比。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实施相同的治疗方案,针对脑卒中给予改善脑血液循环、营养脑神经、保护脑细胞及活血化瘀通络之中药治疗,针对便秘给予麻仁润肠丸、果导片等药物口服,或开塞露纳肛等治疗;同时配合护理干预。
2 护理方法
2.1 对照组
实施常规护理[3]:每日监测患者的病情,包括四大生命体征,以及便秘等并发症的情况,详细记录,随时汇报给主管医生;遵医嘱给予检查和治疗,同时做好护理配合工作;常规指导患者合理饮食,如摄入高热量、低脂肪、高蛋白的饮食,适当增加饮水量,忌烟酒,油腻性食物等,保证营养的均衡丰富;帮助患者进行肢体功能锻炼、吞咽功能锻炼等,促进并发症的向愈;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健康教育,介绍有关脑卒中、便秘即其它并发症的相关知识,一些注意事项等,同时给予常规心理疏导,转移患者的注意力等。
2.2 观察组
按照对照组常规护理方案进行护理,同时配合中医特色护理,具体如下。
2.2.1 情志护理
中医情志护理是一大特色,其方法亦较多,如移情易性、音乐疗法、以情胜情等,可为患者播放一些中国古典音乐,有利于舒缓患者的心情,保持情志舒畅;而移情易性、以情胜情等有利于帮准患者调节心态,避免情志过极而加重便秘。
2.2.2 饮食调护
在现代医学营养指导的基础上,配合中医特色饮食调护,可明显提高护理效果。韭菜、胡桃肉、蜂蜜、山药、桑葚、白芍、枸杞子、麦门冬等中药具有补肾通便、润肠通便、益气通便、滋阴通便等功效,护士在医生辨证施治的指导下,采用以上药物制成药粥等药膳为患者食用,可改善便秘情况。
2.2.3 按摩护理
护士在医生指导下,为患者进行按摩,采用腹部按摩及循经按摩的方式,同时可以教其家属掌握按摩方法,掌握按摩时间等,定期为患者进行按摩,对于改善便秘十分有效。
3 结 果
3.1 疗效标准[4]
①痊愈:便秘等症状消失,症状积分0,维持时间≥3周。②显效:便秘等症状显著改善,积分减少,且≥2/3,维持时间≥2周。③有效:便秘等症状有所好转,积分减少,且≥1/2。④无效:便秘无改善,或加重。
3.2 结果
观察组痊愈27例,显效8例,有效5例,无效1例,有效率为97.56%;对照组痊愈11例,显效14例,有效9例,无效7例,有效率为82.93%。两组相比,有显著差异性(P<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
4 小 结
便秘是脑卒中后患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危害性大,具有积极救治。在给予中药、西药等治疗的同时,不能缓解全部患者的便秘状况,故而需要护理配合,而笔者在给予此类患者常规护理干预的同时,实施中医特色护理,结果显示经中医特色护理后,脑卒中患者便秘改善情况更为明显,故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冯 颖.脑卒中患者便秘护理效果观察[J].医药前沿,2018,8(22):118-119.
[2] 许燕青,刘传永,肖 芳,等.脑卒中患者便秘的原因分析及护理进展[J].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2018,3(26):50-51.
[3] 王星星.综合护理干预在脑卒中便秘患者中的应用[J].全科口腔医学杂志,2019,6(7):124-125.
[4] 刘雪晶,张建平,周爱梅,等.生物反馈联合护理干预对脑卒中便秘的影响[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9,13(8):157-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