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读晚诵 知我华夏
刘萍
一、案例说明
1.案例背景
早在2014年的全国大纲卷中已出现古代文化知识的专题考查,从2015年到2019年全国高考命题中,该项古代文化知识考查已形成常态。这无疑体现出高考命题改革的精神内核:通过素材选择和精心设题,引导学生认同社会主义价值观,自觉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突出立德树人导向。
但古代文化知识只是国学经典中的一个层面。已逝的马小平老师在其临终著作《人文素养读本序》里有一个惊心动魄的结论:“我们所培养的人才,并不缺乏知识与技术,他们有知识,却没有是非判断力;他们有技术,却没有良知,他们患有人类文明缺乏症、人文素养缺乏症、公民素养缺乏症,在我们的教育下,很有可能将出现有知识,有技术,但没有文化,没有人文关怀和素养的一代人。”
面对教育显现的危机,目前的高中教科书不能满足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日益增长的需求。琴棋书画,诗酒花茶,江南塞北,魂系华夏,国学经典的传承迫在眉睫,这需要更广泛的途径来进行民族文化的有效传播。面对问题需要勇气,解决问题则需要方法,这更加坚定了我们借助校本课程的研究实践来扩大有效德育效果的决心。
如何着手进行人文德育渗透教育,实现华夏五千年文化传承呢?重拾经典诵读是一个关键环节。在诵读中,我们可以和历史巨人进行精神的交流、跨时空的对话,在构筑自我精神净地的旅程中,感受其温柔敦厚的底蕴,享受其宽厚包容的胸怀。这本在武汉市中小学范围内发行的新教材《国学经典读本》为我们叩开了大门。
2.实施路径
以《国学经典读本》为载体,借助学校人文书屋、信息技术智慧课堂和网络互动平台,利用研学时间,组织学生分头搜集资料:比如作者生平、创作目的、内容梗概、历史渊源、礼仪文化等。之后小组整理成文或是制作课件。与此同时,学生可以在查询、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发现更多的国学经典,编写简短的推介语,发送给老师以影印成册,供学生选择拓展阅读。另外,针对古文化知识,可以准备组织多形式活动,如知识竞赛、专题讲座、寻找遗迹、版本校订、诵读大赛等,为晨读晚诵活动开辟更广阔的舞台。
自2019年秋季新生入校以来,我校高一年级语文备课组围绕国学经典诵读,有效开展了多项活动。高二年级语文备课组利用学校“五四”艺术节,每年定期开展话剧表演活动。三个年级固定在朝读晚诵时间段,读背《国学经典诵读》相关篇目。
二、案例描述
教学片段一:晨读,感受你的旋律。
1.教师:《康熙字典》载有一首歌诀《分四声法》:“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意思大致是:平声随口平读,声音不高不低,尾音自然延长;上声向上高读,声音高亢而响亮,并无尾音;去声向下重读,声音哀而且远,尾音较短;入声向直急读,声音木而且实。
平、上、去、入,简单的声调组合却赋予了音韵奇妙的变化,这在《国学经典读本·弟子规》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平仄交错,音调跌宕,韵脚相连,回环流响,这就像黄河水道,九曲回肠,起伏之间,跌宕有致!
2.学生:利用晨读时间,以自由读、指名读、个人读、小组读、示范读、表演读、分角色读、齐读等方式,充分体会《弟子规》的文字节奏,“唱”出经典的情韵。
教师:播放《声律启蒙》《笠翁对韵》及古代经典诗词的音画视频、名人朗读带,进一步展示国学经典音韵的魅力。
德育渗透一:
通过引导学生诵读具有典范性,对其世界观、行为观有教育意义的经久不衰的国学经典作品,旨在让学生亲密接触这些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的”文本,不断激发兴趣,采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方法,口诵心念,熟读成诵,在养成教育的系列主题活动中,进而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
教学片段二:晚诵,触摸你的灵魂。
1.教师:孔子之美如一丝春风和煦而温暖,孟子之美如一阵夏雨热烈而强劲,庄子之美如一片秋叶淡泊而悠远,老子之美如一场冬雪晶莹而博大。境界已悟,续品德操。“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有超然之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有昂然之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有泰然之志;“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如鸿毛”,有豁然之明;“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有浩然之气。研读国学,必触摸其灵魂。
2.学生:晚自习10分钟活动,以课堂演讲或课件展示的形式,对国学经典文段或文本予以含义理解,更可以结合时代、个人,做出合理的个性化解读。
3.教师:批改学生的预备稿,检查知识性环节的正误,同时鼓励学生结合时事新闻、热点事件,以经典语录为导引客观评论,以历史人物为模本反思当下,并内化为自觉行动。
4.学生:晚自习10分钟活动,完善充实后期演讲和课件的内容,更宽广地展现蒙学、“四书”关涉的行为规范、文明礼仪、行孝为善、治学态度等的风貌。
德育渗透二:
在经典诵读中培养学生良好品质、提升语言质量,提高语文教学效益,传承中华文化,铸造民族精神具有重要意义。现在的学生独生子女居多,娇生惯养使他们的品行、意志、毅力、习惯、理想、情感、能力、责任感等个性品质都存在着一定的不足。通过激发学生主体性的能力,在体验式的教育活动中,使学生学习国学中的各种传统美德,吸收其丰富的文化食粮,可以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比如具有刚强毅力、坚强意志性格,形成開拓创新、团结协作精神,增强强烈的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的意识等。
教学片段三:专题,熟悉你的历史。
1.教师:《诗经》文字简洁,情貌无遗;《楚辞》文字沉郁,感情激奋;汉赋文字汪洋,规模宏大;唐诗刚柔并济,气象万千;宋词文字清丽,大美天成;元曲文字激越,摇曳多姿;明清小说文字典雅,描世间百态。国学经典时时让人感觉到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和中国文字的奥妙魅力。
依据必修五94页探究专题《古代文化常识》,引导学生重点梳理以下方面:天文地理、纪年纪时、姓名称谓、礼仪制度。每周利用研学时间,帮助学生逐步形成古文化知识系统。
2.学生:循着课堂讲授要点,合小组之力,在《国学经典读本》中寻找依据,以事实论据强化已形成的古文化知识系统,并能够结合同学们推介的其他國学经典,完善实例。在此过程中,发现新的古文化专题,或者小组感兴趣的话题,报告老师,共同完成下一轮授课活动。
德育渗透三:
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精髓,是华夏沃土灿若晨星的瑰宝。亘古历今,经典名句滋润了一代又一代华夏人的心灵,炎黄子孙在“经典”的摇篮里孕育,华夏儿女在“名句”的吟诵中成长。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国学作为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像一根坚韧的纽带,将形形色色的中华文明之珠串连在一起,展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其优秀的思想文化已超越时空界限,融入到世界文化和现代文明之中,成为了传之千古、放之四海的人类共有的文明与智慧的结晶。该项专题活动中学生的参与程度很高,热情洋溢,思路开阔,发言积极。活动正在成功地帮助同学们逐步构建和完善华夏五千年历史文化知识框架,增进着对母语的了解。同时在师生互动中,同学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品味了国学诵读的“音美”“结构美”“内蕴美”。
作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国梦的有效德育的渗透课程,活动中同学们声情并茂、全身心投入地朗读证明了课堂活动的效果。
三、案例反思
1988年,全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这些当今世界科学精英发表了一个破天荒的宣言,提出:“如果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头250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这充分说明,当今人类的优秀分子,已经深刻地预见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二十一世纪世界和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作用。作为中国人,我们有责任也有必要继承和发扬这份文化遗产。
此次《国学经典读本》的学习重点就放在了“知我华夏”这一模块,由“晨读—晚诵—专题”依序反复循环,辅以知识竞赛,在重塑当代高中生价值观、强化其高尚人格、明辨社会道德是非上,给以有力的助推和支持。
在整个活动实施过程之中,师生也遇到了与现实相悖的很多矛盾:
有人抱怨,这个高考又不考,为什么要背诵呢?
有人质疑,一个仅仅3分的选择题,有必要这样大张旗鼓吗?
有人困惑,反复地诵读,我的语文成绩怎么没有进步?
……
而我更遗憾的是,在学校大力提倡人文书吧、智慧课堂的背景之下,真正能够留给学生品味经典的时间和空间确实有限!自习课严重的匮乏,把我们的学生死死禁锢在了40分钟的课堂里。经济的复苏、政治的清明都是需要一个持续而长久的时间、自由而广阔的空间做后盾的,而文化的反省、精神的重塑、道德的内化更是如此。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少年教育中产生困难的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教育行为以赤裸裸的方式出现在他们面前,而人在这种年龄阶段从本性上就不愿意被他人教育。”所以,诵读经典不能只成为形式,无痕德育不能只成为口号。尽管高考利刃悬在头顶,但是传承华夏文明,培育有德子孙是横亘在我们面前的巍峨高山,必要勇攀而上。
[作者通联:武汉市第四十九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