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国戏曲表演美
杨春英
【摘 要】表演是戏曲艺术的中心,其中的任务是将剧本的文学美演变为戏曲的艺术美,即把文学美融合到表演美中,构建出戏曲的美视、美听。
【关键词】中国;戏曲;表演美
中图分类号:J812 ? 文献标志码:A? ? ? ? ? ? ?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9-0031-01
戏曲表演美由导演、作曲(含编腔)、舞台美术设计、演员共同构建创造,最终由演员表演兑现,此时,音乐伴奏的辅助也是必不可少的。这就是人们常讲的二度创作,其中表演是决定性的。
一、动作美
美化动作的更深含义是,不管啥等样人的啥等样动作,当进入戏曲舞台成为表演的艺术动作,都应该而且必须是美化了的,因而是美的。即使如梅兰芳所举精神病患者发疯的动作、如马连良所举喝醉了酒呕吐的动作也是如此。《智取威虎山》“打入匪窟”当杨子荣唱到“说话间掏出图一卷”的“图一卷”时表现他那志高气昂的“圆场”动作很美,与之同时表现座山雕下位馋涎欲滴地踉在杨子荣身后团团转的“矮步”动作同样很美,而且两者相得益彰。
每一种表现形式及艺术手段,都有它的艺术专长与优势。早在汉代,傅毅在他的《舞赋》里就这么讲过:“歌以咏言,舞以尽意。”戏曲表演中的做、打既然是舞蹈动作,其职能与功能当然就是“尽意”,即它非但是无声的语言,更是能见诸于形的意,没有指意的动作不是戏剧动作,即使其形体动作做得再美也是没有生命的,因而也是无价值可言的,是不美的。而戏曲最引人注目,讨人喜欢,令人兴奋的恰恰是那些不直言,用充满意趣的动作表现剧中人的关系及思想感情与行为的动作表演,如前面提到的梨园戏《陈三五娘》,把五娘苦苦挽留愤然而离的陈三的情景通过丫鬟益春与陈三的“伞舞”来表达,使之更富意蕴和意境。这种手法妙如陆游《鹧鸪天》词中所说的,“情如言语难传恨,不似琵琶道得真。”
二、声腔美
一个剧种、一个剧目、一个演员的兴衰成败总是与其声腔艺术魅力的强弱成正比的。昆曲《牡丹亭·游园惊梦》没有什么戏剧冲突,四百年过去了,至今仍然是戏曲舞台上的经典,全仗着其中词曲双美,魅力不衰。京剧的许多骨子老戏,如《文昭关》《空城计》《坐宫》等等,至今仍活跃于舞台,也是因为其脍炙人口的唱腔仍然魅力不减。
因此,唱腔常常是戏曲创作中艺术家们最经心刻意美化的部分。以唱名重于世的程砚秋说:“要成为一个艺术家,就要把词句的意思、感情唱出来,是悲、欢、怒、恨都要表达给观众,还要让他们感到美。”什么样的唱腔才称得上美呢?王骥德在《曲律》中说:“意新语俊,字响调圆,增减一调不得,颠倒一调不得,有规有矩,有色有美,众美具矣!”又说:“婉丽妖媚,一唱三做,于是美善兼至,极声调之致。”所言极是。
美的声腔、唱腔必然是意美、词美、曲美、腔美。而且必然是细磨出来的,昆山腔所以在南曲中独占鳌头,风靡于明清之际,全仗它曲调优美,行腔细腻,犹如水磨出来的米粉,因此被人们誉之为“水磨腔”。清末以来,之所以京剧一直保持剧坛盟主,也全在于它的声腔经过一代又一代的打磨,始终是其声腔之优美动听占据上风。剧种的声腔是如此,个人演唱的声腔也是如此。一段炉火纯青的唱腔,确如王骥德所说的“增减一调不得,颠倒一调不得”,岂但如此,甚至撤换一字不得,这是在以往整理改编传统戏中常常遇到的问题。
三、技巧美
戏曲表演是一门技术性非常强的艺术,技艺的高下直接关系到表演的优劣。程规秋在为文化部举办的第一届演员讲习班授课时说:“在戏曲表演中,各行都有各行的一套技术。不管是花脸、文丑、武丑、旦角、老生等等都有它自己的一套东西,才能扮演这一行角色。”阿甲甚至说:“戏曲舞台,除剧本问题外,表演技术决定一切。”
戏曲技巧作为一种表演技艺,它本身就是美的,戏曲的表演美与其技巧美是关联的,在戏曲舞台上绝无没有技巧美的表演美。基本功过硬,技巧规矩,符合规范,就会运用熟练,挥洒自如,无论是做还是唱,无论是文还是武,便都会出美。
戏曲表演的做以有神韵为至美,唱以有韵味为至美。试想,饰演《八大锤》中的陆文龙,要是没有过硬的腰腿功,没有娴熟的耍枪技巧,能做到功架漂亮,一次一次亮相如同一个个神态迥异的雕塑,舞出各式各样的枪花来吗?不可能。陆文龙那少年英雄的神韵离开了技巧美是很难表现出来的。神韵美是由技巧美升华而生。正如俞振飞先生所说,是美的技巧同时“融进内在的真情实感”的结果而做到“动人激赏”。
四、风格美
戏曲是讲究风格美的,每个剧种以自己独特的剧种艺术风格美自立于剧坛,每个剧团也力求以自己的劇团艺术风格跻身于戏曲之林,每个戏曲演员也总要力图以个人的艺术风格取胜梨园,独步剧坛,至少也得学习某一艺术风格有所适从。
艺术个性愈鲜明突出,艺术风格也就愈鲜明突出。戏曲观众喜欢戏曲艺术的共性美,但更欣赏演员与剧团演出中具有独特风格的个性美,戏曲的艺术风格是戏曲艺术家的艺术追求与戏曲观众的审美要求两相碰撞与结合的产物。
五、结语
戏曲美由它的表演美体现,因而,戏曲艺术特征与其表演艺术的一致性,戏曲美与其表演美的一致性,也就十分自然了。
参考文献:
[1]谢艳春.二十一世纪戏曲生态形式[J].当代戏剧,2010(03).
[2]骆婧.民间戏曲的适应与变迁对戏剧文化生态研究的一种构想[J].中国戏剧,2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