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发展理念统领大竹转型跨越
何洪波
四川省大竹县牢固树立和自觉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紧扣“建成川东渝北区域次级中心城市”发展定位和“建成繁荣时尚美丽和谐大竹”奋斗目标,按照“夯实县域基础、率先全域发展”总体要求,追赶超越、转型发展,切实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将确保到2020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地区生产总值达400亿元、力争450亿元,地方公共财政收入达15亿元、力争20亿元,县域综合实力显著增强,进入全省前30位。
坚持创新发展
——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促进“三驾马车”协同拉动。发挥投资对增长的关键作用,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有效拉动经济增长。到202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385亿元以上,其中工业投资占35%以上。以培育服务消费为突破口推动消费结构升级,大力发展会展消费、节庆消费、热点消费。以发展外向型经济为突破口,建成一批规模较大、外向度高、带动能力强的重点外贸型企业和产品出口基地。
——坚持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双轮驱动,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坚持工业强县核心战略,大力实施“6+5”产业振兴计划,打造500亿元级产业园区。实施服务业“2456”工程,建成川渝商贸物流基地,到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达120亿元。加快建设旅游经济强县,推进“五大精品景区”建设,建成川渝鄂陕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做靓苎麻、香椿、糯稻、白茶“四张名片”,纵深推进农业“1243”工程。
——加快创新体系建设,激发经济发展新活力。深化院士(专家)工作站和现有创新平台建设,规划组建“中国四川苎麻产业技术研究院”。建立完善创新创业体制机制,落实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大力发展科技型企业。到2020年,创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2家,孵化科技型创业企业20家以上,培育有行业影响力的科技小巨人企业10家以上。
——强力推进改革攻坚,加快完善发展新体制。抓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农业经营制度、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农村社会治理制度等农村综合改革,推进政府性投资公司、县属粮油企业资源整合及交通运输企业改革、城乡供水公司公司制改造等国企改革,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坚持协调发展
——建设覆盖全域的基础设施体系,提升保障能力和水平。加快建成“一环两航三铁三高速五干线”联运交通体系。围绕以县城为中心的“一小时经济圈”,改造提升县域内乡际公路等级。加快推进水利工程建设,完成乌木滩、龙潭、同心桥灌区配套工程。加快城镇电网建设,建成以220千伏为骨干、110千伏及以下为基础的电力网络。大力发展燃气事业,实现城镇统筹的“气化大竹”。实施信息网络强县战略,推进“三网融合”,到2020年行政村互联网实现全覆盖。
——以人为本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城乡区域协同发展。顺应大竹“撤县设市”发展方向,按照规划建设管理一体、宜居宜业宜商、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到2020年县城区建成面积达40平方公里、人口达34万。强化城乡、山前山后“两个统筹”,突出“一主一副五极三十七点”城镇空间布局,加快周家县域副中心建设等。
——推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加快建成文化强县。大力弘扬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纵深推进“全民文明素质提升工程”,挖掘传承城市精神,深化道德模范评选等活动,用真实生动的大竹故事传递大竹声音。巩固全国文化先进县成果,深入开展“百场文化、千次电影、万册书籍”进乡村、进园区、进社区活动,让竹乡文化和现代文明播撒三山两槽。优化文化产业布局,加快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
坚持绿色发展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理念,实施绿色发展“2344”工程,即:着力打造乌木滩、龙潭水库“两个水利风景区”,巩固华蓥山、铜锣山、明月山“三道天然屏障”,建设境内国道210线、国道318线、达渝高速、南大梁高速“四条绿色走廊”,构筑东柳河、铜钵河、黄滩河、东河“四条绿色河廊”,全县绿化覆盖率达44%以上。
——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推行循环型生产和服务方式,积极发展农林牧渔“多业共生、工农复合”循环型农业。开展经开区循环化改造,鼓励引进共生和补链项目,建成经开区污水处理厂,构建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健全资源循环利用回收体系,加快可再生资源回收市场建设,完善可再生资源回收制度。
——加强资源节约和循环高效利用。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节约优先原则,推进节能、节水、节地。建立健全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机制,抓好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降耗。开展全社会节能减碳行动,转变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高度重视水安全,建设节水型社会,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加强用地节地责任和考核,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等。
——大力改善环境质量。实施重点行业脱硫脱硝、除尘设施改造升级,机动车尾气污染、城市油烟尘及工地扬尘防治等工程,加快水泥、陶瓷等企业减排技改。抓好城乡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营,争取全省百村农村污水处理试点。加强土壤污染源头综合治理,加快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强化矿山恢复治理等。
坚持开放发展
——着力打造达渝合作示范区。抓住达州争创国家开放口岸城市契机,充分发挥大竹战略连接点的枢纽作用,加快融入成渝经济区发展。以配套重庆产业发展和构建新型工商关系为突破口,突出优势资源、重点项目和产业链条,完善招商引资平台体系,聚力在机电汽摩、电子信息、鞋服、农副产品生产加工等领域深度融入重庆市场,争当达渝合作开路先锋。
——着力深化全方位开放合作。精准对接国家内陆、沿江开放战略布局,开展对“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沿线有关城市“点对点”市场拓展活动。扩大与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和境外重点地区交流合作。用好“中外知名企业四川行”、西博会等会展平台,引进大企业、大项目,带动配套企业入驻。打造投资促进平台,举办投资促进活动。
——着力创新对外开放体制机制。针对主导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出台专项支持政策,扩大制造业和服务业开放,完善重大招商项目协调推进制度。推进外商投资和对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实行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打造区域最优环境,提高引进外资水平。构建内陆开放合作新模式、新路径、新体制,面向川东渝北5市30县(市、区)、川东北城市群、成渝经济区规划合作发展蓝图。
坚持共享发展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把脱贫攻坚摆在改善民生的首要位置,到2018年摘掉省定贫困县帽子、2019年全县70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全部“销号”、2020年全面消除绝对贫困。扎实推进扶贫攻坚“十大专项行动”,完善贫困村路、水、电、房等基础设施,注重生态环境建设。认真落实“六个精准”核心要求,精准实施“六个一批”扶贫攻坚行动和困难移民整体脱贫计划。
——努力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巩固普及义务教育成果,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抓好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民办教育,到2020年全面消除城区中小学“大班额”问题。完善创业扶持政策,建立城乡均等的就业创业公共服务体系,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基层就业,支持低收入家庭、被征地农民等就业困难人群就业等。
——有效缩小收入差距。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努力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逐步缩小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分配差距,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坚持“两个同步”,即: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