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决打好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

    张国防

    贫困是全人类共同的敌人,摆脱贫困、促进发展、追求美好生活是世界各国人民孜孜不倦的奋斗目标,既是重要任务,也是重大历史使命。这一反贫困主题在中国历史,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发展进程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开始了系统的、大规模的扶贫开发,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出台了一系列扶贫的政策文件。随着扶贫开发的进一步深入,扶贫理念也在不断转变,具体扶贫方式也实现了从传统救济式向开发式、从输血式向造血式过渡,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扶贫效果。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目标,相应的,精准扶贫、脱贫攻坚已经成为了“十三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时代主题和奋斗号角。让所有贫困人口在规定的时间节点实现脱贫,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党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

    正是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授课专家、中共中央党校杨秋宝教授,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等有关最新文件精神,紧紧围绕精准扶贫、脱贫攻坚的任务和要求,组织编写了这本《2020:中国消除农村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精准扶贫、脱贫攻坚研究》(北京出版集团公司、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10月)。在编写过程中,从书的框架到各级标题的确定,从格式规范到文字标点符号的反复修改,都倾注了编者大量的心血和辛勤劳动,最终使带有较强学术性和理论性的著作呈现于各位读者面前。

    一、精准扶贫、脱贫攻坚的战略方位和战略框架

    这本著作共分为十九章,前两章是从总体上对精准扶贫、脱贫攻坚的战略方位和战略框架做了介绍,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精准扶贫、脱贫攻坚影响深远,如何从战略的高度对其进行准确定位,是极其重要的一项内容,很大程度上影响到贫困人口能否顺利脱贫,能否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一)战略方位

    让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走向小康、奔向富裕,在相当长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是经济社会发展一项极其重要的内容。本书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现代化建设第三步发展战略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阶段三个层面进行分析,使读者对精准扶贫、脱贫攻坚的战略方位有了清晰的认识和理解。

    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百年战略方位。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到21世纪中叶,是中国从屈辱走向复兴的两百多年。其中从1840年到1949年,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奋起抗争,最终实现了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为中国经济发展、繁荣和现代化建设奠定了最基本的政治基础和制度基础。从1949年到2050年,这一时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历史任务就是把我国建設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这一百年战略方位中,十八大以后,党和国家从具体国情出发,提出了精准扶贫、脱贫攻坚的重大战略,明确了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

    二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发展战略的战略方位。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了“三步走”的宏伟战略。其中,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中国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群众生活较为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如今,中国已经发展到第三步发展战略阶段,要实现这一阶段的宏伟目标,需要整个国家和全体人民的不懈努力与奋斗。正是在这一战略方位中,党和国家提出了精准扶贫、脱贫攻坚的重大战略,这对于实施并完成现代化建设第三步走发展战略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阶段的战略方位。进入21世纪后,党和国家把前20年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内容和任务浓缩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和十六大都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了重要论述。在这十几年时间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各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十八大以后,中国进入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正是在这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阶段的战略方位中,党和国家提出了精准扶贫、脱贫攻坚的重大战略,有利于2020年如期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除此之外,编者还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视角对精准扶贫、脱贫攻坚的重要性进行了阐述。根据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中国已经是上中等收入国家,面临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问题。在中国经济已经进入新常态的形势下,提出精准扶贫、脱贫攻坚重大战略,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才能有效在缩小城乡区域和收入分配差距等方面应对中等收入陷阱,从而为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创造必要条件。在此基础上,编者还详细介绍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反贫困的几个历史发展阶段,使读者对党和国家在反贫困方面做出的努力和已经取得的成绩有了了解,并对新阶段精准扶贫、脱贫攻坚提出的必然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二)战略框架

    精准扶贫、脱贫攻坚是党和国家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其战略框架主要包括战略要求、战略引领、战略目标和战略内容。

    战略要求。第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要求。中国反贫困、扶贫开发,已经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仍存在大量的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特别是深度贫困地区,致贫原因复杂多样,致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极其艰巨。因此,必须实施精准扶贫、脱贫攻坚,突出精准性,才能确保脱贫的有效性;第二,经济发展新常态扶贫开发的战略要求。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表现出增速换挡、结构优化和动能转换三个显著特点,客观上要求精准扶贫这一扶贫方式的出现,以取得更大脱贫成效;第三,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战略要求。扶贫开发是国家治理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实施精准扶贫、脱贫攻坚,促进扶贫开发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并提升国家扶贫开发能力,有利于更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战略引领。十八届五中全会确立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是今后很长一段时间治国理政必须遵循的重要理念,体现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方向和着力点。同样,精准扶贫、脱贫攻坚也应该在五大发展理念的指引下不断推进,取得更大脱贫成效,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战略目标。本书基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和《“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把精准扶贫、脱贫攻坚的主要目标概括为以下三个层次:稳定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即“两不愁、三保障”;缩小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差距,即“一高于、一接近”;实现贫困人口和贫困县在现有标准下脱贫,即“两确保”。

    战略内容。本书分析和研究紧紧围绕“精准”这一核心要领,从精准识别、瞄准扶贫对象;精准帮扶、明确帮扶主体;精准施策、确定脱贫路径;精准退出、健全退出机制四个方面展开,解决了“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等一系列问题,具有一定的现实参考价值。

    综上,编者通过以较为简练、精辟的语言,对精准扶贫、脱贫攻坚的战略内容和战略框架进行梳理与阐述,使读者对精准扶贫、脱贫攻坚的框架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和把握。

    二、精准扶贫、脱贫攻坚的推进方式

    贫困地区资源禀赋条件各异,贫困程度不一。因此,各个贫困地区应该因地制宜地选取脱贫方式,不能盲目照搬其他贫困地区的脱贫方式和经验。本书第三章至第九章,以及第十五、十六章是具体的扶贫方式,分别从产业、旅游、电商、易地搬迁、生态、社会保障兜底、社会扶贫、金融扶贫和财政扶贫九个方面进行了介绍。从经济学等学科的有关理论出发,紧密结合精准扶贫、脱贫攻坚进程中可能遇到的种种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做到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并总结出有效的应对和推进举措,具有较为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在众多贫困地区中,连片特困地区是较为特殊的一个贫困区域。我国共有14个连片特困地区,聚集了绝大部分的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是我国精准扶贫、脱贫攻坚的难点和主战场。我国历史上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是导致连片特困地区贫困的一个重要原因,直接导致包含居民收入分配差异在内的城乡之间的巨大差异。因此,促进连片特困地区城乡发展一体化,对于连片特困地区脱贫而言,是一项较为有效的脱贫路径。因此,本书的第十章对连片特困地区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意义、主要内容以及有效推進方式做了较为详细的阐述。

    三、精准扶贫、脱贫攻坚的内因和外因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一件事情的发生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内因起决定作用。同样,精准扶贫、脱贫攻坚进程也符合这一规律。贫困农户本身是脱贫致富的内因,政府是外因,提高贫困农户的内生发展动力是精准扶贫、脱贫攻坚顺利进行的关键所在。

    本书的第十一、十二、十三、十四章是从贫困农户自身角度对如何脱贫做了说明。农户贫困最重要的原因无疑是贫困农户自身不具备增收致富能力。贫困农户自身素质是内因,如何提高贫困农户的人力资本含量,对于贫困农户脱贫极为重要。如何规范贫困农户的经济行为使贫困家庭顺利脱贫,如何重构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如何使脆弱性脱贫向可持续脱贫转变、避免返贫等,都在本书中做了具体的说明。

    在贫困地区脱贫的外部原因中,政府这一主体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鉴于市场在配置资源的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使“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同时发挥作用,取长补短,共同致力于市场经济下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配置效率。然而,政府在发挥作用时,并不是万能的,更不是完美的,也会存在或多或少的缺点和不足之处。因此,本书第十七章对精准扶贫、脱贫攻坚进程中出现的政府失效现象进行了理论分析,并总结出健全政府行为优化机制的有效路径。第十八章对精准扶贫、脱贫攻坚中的基层组织建设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研究。

    我国农村正在经历着从封闭到开放、从产权不清晰到产权清晰、从城乡二元向城乡一元等的过渡和转型,出现了新情况和新问题。因此,精准扶贫、脱贫攻坚必须结合贫困农村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措施,使农村贫困人口顺利脱贫。本书最后一章,正是从乡村治理角度,即乡村治理主体、治理方式,以及社会安全体系构建等方面,提出了针对性较强的脱贫攻坚举措。

    四、结论

    距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仅剩下短短两年时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精准扶贫、脱贫攻坚任务较为繁重。本书在对中国农村贫困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脱贫理念和脱贫路径,这对全国上下正如火如荼进行的精准扶贫、脱贫攻坚,具有较大的参考和指导价值,有助于实现2020年中国消除农村贫困这一伟大目标。另外,从整体上看,这本书框架清晰,逻辑性较强,语言规范,体现了较强学术性和理论性,可为科研院所、高校和相关研究人员进行研究等提供借鉴与参考。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研究生院政治经济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孙 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