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运用情境教学法培养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意识
王芳
【内容摘要】我国是一个法治国家,非常注重人民的道德意识和法治意识,培养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意识有助于加快法制社会进程。学生是社会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初中学生处于身心发展、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开展道德教育和提高学生法治意识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将研究如何运用情境教学来提高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意识,通过情境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主体性,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希望能够进一步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 情境教学法? 道德意识? 法治意识
在以往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很多教师都是照搬课本教材内容进行教学,导致学生也只能死记硬背,无法对所学知识进行灵活变通,也不能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意识依旧淡薄。优化教学方式,通过情境教学让学体验案例发生的情景,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以有趣的方式感悟原本枯燥的理论知识,引导学生自觉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自觉维护法律的权威性。
一、情境教學法的概述
1.情境教学内涵
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就是“情境”,通过为学生创设相应情境,可以有效调动学生情绪,给学生带来更多情感体验,引导学生自发深入探究情境内涵,进而掌握相关知识内容。教师可以将教材基本内容作为出发点,结合学生周边的生活素材与生活实际进行创设,就能创设出具体又生动的场景与氛围,进而通过“情真”“意远”的特点深入学生的意识领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意识。
就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来说,教师要运用符合初中生认知水平的学习情景,并确保素材的时效性,采用与时俱进的情景资料,否则老旧、落后的材料会让学生产生不屑感或不够重视,而使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情景的事例开展教学,能够促进学生更好投入课堂学习中,提高学习效果。
2.情境教学的作用
第一,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传统课堂教学方式比较单一,通常以灌输式教学为主要教学方式,学生会感觉课堂非常枯燥、乏味,学习氛围较为低落。如果采用情境教学法,就能通过丰富的场景、肢体语言、情景体验来提高学习兴趣,并且愿意对教师传授的知识进行自我思考。教师可以结合具体道德与法治知识来创设生活情景,以此来增强学生的代入感、参与感和真实感,就能引导学生设身处地想象,进而产生自己的理解,形成道德与法治意识。
第二,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时采用情境教学法,能够引导学生结合自身进行思考,进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就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提升学生整体学习质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第三,拓宽学生视野。大多数初中生都是寄宿生,他们每天都过着“学校、食堂、宿舍”三点一线的生活,就算是走读生也过着往返学校与家里的生活,因此,初中生的主要知识来源于课本教材。开展情境教学可以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强化学生基本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通过在课堂上构建生活情境,选取一些新时代经典事例,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到更多最新资讯,开拓学生思维。比如,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我国人民在国外旅游时的素质低下事件,既能帮助学生意识到什么样的旅游行为是不文明的,也能了解其他国家的相关旅游规章制度,开阔学生思维,将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意识上升到国际层面。
二、情境教学法培养学生道德与法治意识教学策略
要想实现运用情境教学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意识,教师需要重视情境的选择与构造方式,创设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教学情境,借助多媒体手段丰富教学情景,才能满足培养和提高学生道德与法治意识的需求。
1.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情境
对于学生来说,能够让其产生参与感和代入感的场景才能真正促使学生发动脑筋进行思考,才能满足情境教学需要。“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育理念,被教育行业广泛应用。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也应该结合生活开展,这样才能让学生深刻体会知识的价值,让学生更愿意主动学习,而不是机械地应付考试,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意识。首先,教师在展示具体生活情景时,需要准确把握教材的主要内容,并提炼出关键内容,然后通过生活情景展现出来。比如,在学习《理解权利义务》这个单元时,可以通过创设生活中消费权益受到侵害时的场景,如学生在购买商品后发现自己购买的商品存在质量问题,在与商家理论过程中双方发生冲突,对社会治安造成一定影响,最终造成商家受到行政处罚,而学生被学校通报批评。通过这样一个错误案例示范,能够告知学生要通过正当的法律途径来解决问题,否则最终将会受到法律的惩处,这样就能帮助学生树立学习法律、应用法律的意识,让学生学会依法行使公民权利,自觉履行公民义务。
2.演绎生动课堂场景
初中生具有较强的好胜心及表现欲,他们希望自己能够得到教师和同学的认可。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来创设教学情境,并让学生进行课堂演绎,相信能够激励一些表现欲较强的学生参与进来,同时也能带动其他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通过观察同学的表现来进行自我对比,就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让学生真正掌握道德与法治知识,并将这些知识作为为人处世、判断是非的依据。比如,在学习《积极奉献社会》时,教师可以组织一场情景剧:初中生小明在去敬老院的过程中捡到一个棕色皮夹,皮夹中有八千元现金,却没有相关失主信息,小明等待一个小时后,没有看到人过来,于是就将这八千元现金捐献给了敬老院。失主黄老板在观看视频监控时发现是小明拿到皮夹,觉得应该找小明归还,于是找到小明并要求小明归还这八千元现金。教师就可以安排两个同学进行场景演绎,并请其他同学在观看过程中进行讨论“小明的行为属于积极奉献社会吗?”“在这个过程中小明有没有违反法律?或哪些行为不当?”“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细节,剖析小明的心理特点”等问题。在看完同学的表演后,有的学生认为小明的行为属于奉献社会;有的学生认为捐献的钱并不是小明自己的,所以不属于奉献社会;有的学生认为小明是在原地等待一个小时后才做的决定,而且也没有将钱私自独吞,而是将其捐献给敬老院,说明他可能并不知道自己的行为已经触犯法律。通过让学生各抒己见,然后教师在给出正确结论,就能引导学生在遇到此类事件时应该如何正确处理。结论就是看望老人是积极奉献社会的行为,但是拿他人钱财去捐献违背了道德和法律,以后学生遇到此类事件时正确的处理办法是将钱财上交给警察,然后再继续去敬老院奉献社会。
3.结合问题创设情境
孔子曾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要想提升教学效果,让教材中的知识内化成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就必须引导学生思考,只有经过学生自主探索和思考,才能让知识吸收得更牢固。而且,学习与思考一直是伴生关系,思考是帮助学生吸收知识的重要方式。教师可以通过创设能够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式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能活跃课堂氛围和激励学生自主思考、合作学习,尽情释放自己,发展自己的才能,进而培养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意识。比如,在学习《维护公平正义》这个单元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开展视频教学,给学生展示一些生活常见的短片:社会影响巨大的“我爸是李刚”事件,通过视频将肇事者的肇事事件通过短片呈现出来,肇事者在校园内开车,并因为车速过快原因将两名女生撞出数米远,且扬长而去,在被学生与保安拦下后不仅不关心伤者还态度嚣张地口出狂言,并辱骂和暴打相关执法人员;小李的学习成绩较差,班主任多次找他谈话,希望小李转学,导致小李越来越苦恼。通过让学生观看一些社会热点和身边可能存在的事件,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拓展视野,还能帮助学生在遇到问题时知道怎样解决。如,教师提出“如果你遇到此类事件时该怎么做?这位肇事者与教师的行为是否合理?”通过进行问题创设,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然后教师再将讨论内容引到本节课教学内容中,如“什么是公平?”“什么是正义?”“维护公平与正义有什么意义?”“怎样才能做到维护公平正义?”“我们能为公平正义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吗?”等。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当学生生出一些想法后再组织小组讨论或班级讨论,这样学生就能更深刻地得出公平正义的含义,也能明白该怎样维护公平正义。就上述两个案例来说,第一个案例的肇事者是官二代,但他违背了公平正义,将会受到法律制裁;第二个案例中班主任没有平等对待每个学生,当事情被揭發后也会受到社会、家长、学校、学生的谴责,甚至会失去教师这份职业。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违背道德与法治,将会受到一定惩罚,从而有意识地树立道德与法治的标准,并以此作为行为准则,进而有效规范自己的言行。
4.采用名人事迹、历史故事创设情境
初中生都有较高的崇尚名人前辈的意识,而且对历史故事情节比较感兴趣,可以增长不同背景下的知识,丰富学生知识结构。本身初中《道德与法治》内容过于偏理论,而且都是较为说教的内容,如果能够将名人事迹、历史故事融入教学中,可以极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只有让学生认真听讲,才能实现在听中思考教学目标,进而触动学生心灵,起到熏陶的作用。
结语
综上所述,将情境教学运用到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不仅能够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育,还能为学生日常生活及言行举止提供指导,将教材知识内化成学生自身内在涵养,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需要注意的是,要注重结合生活素材和生活实际进行情境创设,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将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并学会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学生道德与法治意识。
【参考文献】
[1] 刘金凤.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探析[J]. 新课程研究,2019(7).
[2] 丁瑞. 情境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运用[J]. 名师在线,2017(1):35-36.
[3] 丁丽.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运用情景教学的实践研究[J]. 新课程·中学,2017(5).
(作者单位:江苏省高邮市南海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