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的生态翻译教学观探析

    刘珊珊

    “一带一路”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深刻分析全球形势并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所做的重大战略决策。为满足国家战略需求,对翻译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翻译教学培养目标也应由“单一型人才”向“复合型人才”转变。生态翻译学的产生既受到全球化的影响,同时也是中国对外开放的深层因素。传统翻译教学只将焦点集中于以语言理论为导向,忽视个体情感所需。因此,本文试图以生态翻译学整体观和系统观视角观察“翻译环境”,以期构建和谐的翻译教学生态环境。

    一、 引言

    “一带一路”战略是中国对外开放的总纲领,旨在建立和加强沿线各国互联互通伙伴关系,是相关部门经过深刻分析全球形势所做的重大战略决策。国外学者认为“一带一路”的路是中国哲学意义上的“道”,它体现了一种中国智慧。为响应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实现国家宏观战略与高校学术优势的有效对接与有机融合,翻译作为文化传播与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主要手段尤其受到重视。人才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支点,为培养造就高水平的复合型翻译人才,如何坚持服务发展,围绕新时代构建中国对外话语体系就对翻译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带一路将中国智慧与世界智慧对接,实质是在完成中国梦与世界梦的对接。因此“一带一路”的倡议给今天的翻译学科提供了更大的機遇,同时给外语教学也带来了新的契机和挑战。

    二、生态翻译学

    随着生态问题越来越多地被人类所关注,生态问题已然成为了全球性的课题,生态翻译也就随之被推向了文化领域发展的端口。生态翻译学是一个自成体系的翻译学说。它在生态整体主义指导下,隐喻人类普遍接受的“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基本原理。(胡庚申,2013)不仅在上述交叉点上极显其学科的特点,而且还以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以人为本”、“适中尚和”的经典智慧为依归,构建了整体的翻译生态体系,揭示了翻译生态理性,提出了翻译生态伦理。生态翻译学不仅开启了生态范式的翻译研究,而且它也是一门跨度相对跳跃的翻译方式。它将语言生态环境因素与多种文化结合,使得译文更为贴近原文和生活。

    生态翻译学的产生既受到全球化的影响,同时也是中国对外开放的深层因素。虽然以生态翻译学作为课题研究陆续在各地展开,但以此理论为指导,将之与翻转课堂这一全新的教学模式进行翻译教学研究的成果尚不多见。本文将在“一带一路”的战略思路下,以生态翻译学理论指导翻译教学的实践,将生态翻译视角与应用型本科英语翻译教学模式相结合,依托线上、线下海量的教学资源、形式多样的教学任务活动实现混合式教学模式,对原有教学体制进行改革创新,完成大学英语翻译人才培养目标。

    三、翻译教学研究现状

    传统翻译教学仍然以语言教学行为模式为主要授课模式,单纯性地强调翻译等职的有效性以及翻译规则的传递和转换,忽略译者个体认知的差异性以及文本功能的多变性,同时也鲜少关注文本外诸如东西方文化差异性、历史、社会等非语言因素。课堂教学模式长期大都采用“满堂灌”,教师“一言堂”,学生被动接收信息,参考译文作为评判的唯一标准的课堂设置。这种教学方式最终培养出的学生在学习动力、创新能力等方面有所欠缺。因此,传统翻译教学欠缺从整体观和系统观的角度来分析问题,而生态翻译学恰恰弥补其不足之处。

    生态翻译学是以生态学的整体观为方法论而进行整体性的翻译研究。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是一个整合、统一的系统。因此一种翻译行为的产生会与翻译环境其他因素产生互联互动。翻译生态系统是涉及社会、交际、文化、语言等诸多方面的系统。传统翻译教学只关注语言的词汇层、句子层等子系统层面,脱离了翻译的整体视角关照。好的译作绝不是针对语言转换技巧而言,而是译者为适应环境整体性关照所做的选择。

    四、生态翻译教学改革方案

    因此翻译教学亟需改变现有传统教学模式,以生态翻译学理论指导翻译教学的实践,将生态翻译视角与翻译教学课堂模式相结合,将理论教学与应用型教学相融合,建立具有生态取向的翻译教学新模式。

    (一)改革现有的双语对比分析传统翻译教学模式

    传统翻译教学拘泥于基于静态的语法和语言对比所产生的翻译技巧,忽视了系统内各个组成成分之间相互作用、互联互动,将技巧看成是翻译行为的唯一参考标准,将参考答案看成是唯一正确译文。这种教学模式必然会导致翻译技巧教学无用,不教不学也一样会译的尴尬局面。

    生态翻译学认为生态系统的核心内涵是整体关联,而翻译教学研究以整体关联作为研究方法的指导理念,借助生态译学视角方法理论发现成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呈现翻译教学生态内部的关联内涵通过从翻译生态系统层面对翻译教育生态系统中的翻译教学子系统进行探讨得出:翻译技巧教学不再拘泥于基于语法的分项讲解,而是去探索面向实践的整体关联;由传统教学基本的译文正误辨析到文体效果的综观审美等。

    另外,最好选择内容能与时俱进的教材。很多高校目前的教材仍然以“信、达、雅”作为翻译准则。最好与当地的特色发展相结合。翻译教学不能自闭于“象牙塔”中,还应考虑翻译活动发生的整体社会大环境。因此教师应重视实践教学活动,并把实践教学活动项目与课堂教学有效融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为学生创造和谐的体验环境和情景,让学生关注文本所在的生态环境,充分利用好一切教学资源,努力搭建“脚手架”,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选择适应能力、判断力和创新力,让学生接触真实的翻译环境,选择性地适应并适应性地选择翻译生态环境,形成和谐的生态翻译教学系统。

    (二)改革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线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

    生态翻译学“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翻译教学观强调重视学习者的个人价值和情感需求,因此基于线上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突出译者(学生)的能动地位,在翻译学习过程中学生总会带有一定的情感投入和价值判断。积极的翻译体验会使学生不断产生浓厚的兴趣和需要,促进学生的翻译学习热情。这种热情又会转化为翻译学习的动力,激励他们以更积极、更有效的方式进行翻译学习和探索,从而获得对新的翻译知识的认知和体验。

    翻转课堂主张利用互联网资源教学,颠覆了传统教学模式,转换师生位置,充分体现作为译者—学生的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适应整体环境而做出选择。因此建议课堂设置如下:

    (1)课前布置任务:教师的主要责任是设计任务,为学生提供所需材料。通过下设课前预习任务单的形式完成线上学习、测试、自我评价和答疑互动等活动,同时利用慕课、线上学习通和微课视频完成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实现只是目标的达成。(2)课上“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堂设计:教师不再是承担教学主体的授课者,基于输出理论,精心设计以学生为主体的合作学习,小组活动,学生互评,答疑互动等,从而完成知识的内化与构建。(3)課后实践:通过参加各类翻译实践活动使学生产生浓厚的翻译兴趣。生态环境下的“译者中心”翻译教学观更注重学生的个人价值和情感需求,可以通过组织活动提升学生的翻译热情营造良好翻译体验。

    (三)改革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政治、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国际交往日益频繁,新时代构建中国对外话语体系,满足国家战略需求,对翻译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高层次翻译专门人才产生需求,催生了翻译硕士(MTI)教育层次。同时非专业外语教学在此新政策形势下如何将英语翻译教学培养目标由“单一型人才”向“复合型人才”转变,也成为当前教育界探究的重点。

    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教学理念应与这种外部环境积极互动,突出专业性和应用性,由“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变。与此同时还应不断调整教育目标,将传统教学强调死板的系统知识标准转化成为应用型的能力标准,从根本上改变人才培养理念和方式 ,以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及提高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需要,适应国家经济、文化、社会建设需要的,适应不断变化的翻译教学外部环境。其职业指向性应该明确,引导翻译专业人员密切关注翻译行业发展变化,及时学习运用翻译新技术,促进人工智能技术与翻译行业深度融合,不断提升翻译质量和效率,加快翻译行业发展和中华文化对外传播。同时又要有相对稳定的、体现自身特色的自我调节能力,而这些特色又构成了不同培养单位的平衡稳定的教育生态环境,利于健康发展,使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进入良性生态平衡。

    五、结语

    人才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支点,为培养造就高水平的翻译人才。新时代的翻译教学应以学生需求为中心“分类+分段+分级”,即翻译人才培养目标分类,能力培养分段,课堂教学分级的方案进行改革,以生态整体主义和跨学科研究为基本方法依托线上、线下海量的教学资源、形式多样的教学任务活动,以翻译产业需要为导向,实现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一个生态范式的翻译教学体系,为构建中国对外话语体系,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做出贡献。(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

    基金项目号:本文系省哲学社科研究规划项目“生态文明形态下的译者责任论研究:基于生态翻译学”(19YYE303);2017年度黑龙江省省属高等学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科研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的生态翻译教学观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探析”(HDRC201715)及黑龙江大学新世纪教育教学改革工程“新工科”专业国际交流能力人才培养教学模式研究(2019C10)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