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的三种媒介文化形态

    从1978年开始,大众媒介转型与现代文化建设事业同步展开,使当代中国呈现出三大媒介文化特色。

    20世纪80年代报刊杂志等印刷品占据人们主要文化生活。届时书刊发行量很大,连艰深的美学、哲学著作都成为畅销书——人们在经受“文革”长期思想禁锢之后,精神和思想荒漠迫切需要各种养分,为此打造出了全民读书时期。印刷媒介为精英提供了广阔的言说空间,也建构了他们的反思和批判立场。此时中国社会的文化形态,基本上是知识分子精英文化。

    20世纪90年代电视成为主要媒介。电视使文字化为图像传播,减少了人们面对文字的理性思考,即用我们的身体而不是心智对话。影像时代独特的文化逻辑和市场经济催生的大众文化产业深刻改变了文化结构和文化面貌——《渴望》等大批影视作品开创了中国大众文化的新局面。以影视媒介为载体的大众文化,渗透到社会各个角落,并逐渐走向前台成为一种主导的文化形态,知识分子精英文化和官方主流文化则逐步被边缘化和隔膜化。

    新世纪以来,网络和手机成为主导传播媒介。新媒介的广泛应用,改变了大众文化的内在结构,促进了大众文化的生产和消费。在新媒介平台上,大众兼文化产品的消费者和生产者于一体,不断涌现的网络视频、博客、微信等文化产品,充分体现了大众高昂的文化创造热情。新媒介正在重构人们的交往伦理和日常生活,塑造着中国社会的思想氛围与文化景观。

    不难看出,主流、精英、大众三种文化形态,随着媒介转型和社会语境变化,而形成相互交织、彼此抵牾的复杂结构。当代中国主流文化,表达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念,发挥文化领导权的功能;精英文化代表着知识分子的文化理解,通常带有批判和启蒙的意图;大众文化以市场为导向,制造文化产品的目的是实现资本增值。三种文化形态在不同时期占据不同位置,彼此之间时而和谐、时而矛盾。它们都要借助媒介传达,不同媒介形式的传达倾向不尽相同,所以媒介形式的不断更替及某阶段主导媒介形成,就直接影响到三种文化形态的结构关系。

    (郑崇选文,摘自2014年第3期《当代传播》)